蔡竹影
(辽阳市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中心辽阳博物馆,辽宁 辽阳 111200)
罗祖洞位于辽阳市文圣区东南太子河北岸云台山南麓,据史料记载始凿于唐代,与太河寺为一整体。《辽阳县志》中交代了太河寺的得名:“太河寺 城東羅祖洞山南俯臨太子河故名太河寺”,即太子河边的寺庙之意。罗祖洞的由来《辽阳县志》中有如下描述:“羅祖洞 城東太河寺北,有洞深一丈六尺,内分列十八洞奉諸神塑像,上面另有洞口,側身可上若層樓,然羅祖像在焉。明宣德六年碑記名其洞爲水蓮觀音洞。清咸豊六年碑載有開山羅陀僧參修於此。後修成正果,遂稱爲羅祖洞。洞南壁間相傳有避水珠以鎭河,後人以紅泥丸易之。”罗祖洞在城东太河寺北面,共18个洞供奉神像。明宣德六年(1431)碑记称其洞为“水莲观音洞”。清咸丰六年(1856)碑记载有开山罗陀僧在此参修,修成正果遂称为罗祖洞。文中提到洞南壁上相传有镇河的避水珠,后人用红色泥丸替代,这也是辽阳人熟知的八景之一。辽阳八景一般称明八景,分别是:华表仙庄、龙王夜渡、神灯孤照、白塔晚晴、古柏琴声、首山樵唱、宝山灵石和玉洞悬珠。罗祖洞所成的景观正是玉洞悬珠。《辽阳古迹遗闻》中写到:“玉洞懸珠 城東羅祖洞有圓石虚懸若珠故名”。此书在介绍太河寺时也提到了洞内悬珠的事实,同时补充了《辽阳县志》对太河寺和罗祖洞的介绍:“太河寺 在城東三十里太子河之北岸因以得名。山後有洞,俗呼羅祖洞。洞凡十八,排列山岩之上,中供諸神泥像。中有一洞,分上下層若樓,然則羅祖洞也,攷之碑碣。明宣德六年命其洞爲水蓮觀音洞,及咸豊元年碑則記有開山羅陀僧參修於此,曾名此爲水蓮觀音阁洞,又名羅陀洞。後因羅陀僧修成正果遂名羅祖洞焉。山勢秀聳,水流其下,風景極佳,名人題詠甚夥。石硼之上懸有红色泥塊土,人謂中藏避水珠,故太子河南徙焉。近旁石色殷紅,則珠光所焚也。余未敢信,而石色特紅爲可異也。”这里提到罗祖洞,先后命名水莲观音洞、水莲观音阁洞,又名罗陀洞,后正名罗祖洞。随后提到避水珠,藏于悬在石硼上的红色泥块中,使太子河南徙。这与《辽阳县志》有所不同,县志中说后人用红泥丸替换了避水珠,这里说是避水珠藏于红色泥块中。但不论避水珠存在与否,藏身何处,都改变不了悬石的现状及八景之一“玉洞悬珠”的地位。古人游览景观,有感而发,留诗如下:
罗陀洞
明 吴希孟
悬崖万仞通一路,洞门深锁青云树。
石髓何年结水莲,岩齿当空滴翠露。
野僧穿穴卧苍苔,仙客攀林冲冷雾。
登眺恍然升半天,乱散渔舟横古渡。
登罗陀洞
明 黄襄
(一)
石壑丹霞迥世纷,山腰鹤迹出人群。
晓来先得半竿日,夜静偏眠一榻云。
满径苔痕沿磴滑,数声僧语隔天闻。
何时解却黄金印,独乘三车演法文。
(二)
洞口薛萝覆径幽,诸天隔世远悠悠。
半间佛室石中起,数点天花云外收。
月静偏看尘界海,风吹不断上方秋。
更怜双树无家客,忘却形骸颇自由。
陀洞悬珠
明 郡监生 韩承训
佛洞高深景物殊,洞檐平涌石如珠。
只将金篦开蒙眼,更揭尼珠照昧途。
在石恐随雷雨动,悬岩端与月星符。
登临身在浮云外,为取瑶华咏步虚。
罗陀洞
明 龚用卿
罗陀小洞自何年,槎牙石径相钩连。
香生台殿云埋屋,僧在岩扉鹤避烟。
绝岸江声迷古渡,前山雨气射平川。
登临不尽藤萝绕,直上高峰倚翠巅。
游罗祖洞
清 马瑶林
一登抚一登,高出白云层。
盘路斜穿藓,悬门倒挂藤。
秋风神案磐,暮雨佛龛灯。
终古真人事,依稀问老僧。
洞外下无地,洞中上有天。
鸽吟罗汉偈,狐学菩提禅。
怪石雄于鬼,痴云懒似仙。
我来趺坐处,不敢说尘缘。
峭壁立嵯峨,危栏瞰太和。
半崖留劫火,万木落长河。
雾气蛇喷塔,雷声虎吼坡。
数章诗草草,留赠石盘陀。
可见明代时,罗陀洞为现罗祖洞的正名。而到了清代,开始称罗祖洞。另关于开山罗陀僧在此参修的记载,《辽阳县志》为清咸丰六年(1856)碑记,而《辽阳古迹遗闻》中则为清咸丰元年(1851)碑记。《辽阳览胜》和《辽阳市宗教志》书中均采用了《辽阳古迹遗闻》的说法。《辽阳县志》和《辽阳古迹遗闻》成书时间相近,孰对孰错目前仍不可考。
据《辽阳市宗教志》的记载,整理太河寺和罗祖洞历次变革如下:明宣德六年(1431),重修小屯太河寺。同年重修罗祖洞。
清顺治十三年(1656),重修罗祖洞。
1966年9月17日东北著名栖云寺、太河寺同时毁坏,寺内数千件珍贵文物毁于一旦。
1966年,罗祖洞毁,碑已无存,但碑文内容见于1928年版的《辽阳县志》,现经笔者断句,抄录如下:
羅祖洞碑文 昌黎舉人 崔樹寳 子玉
嵗丁卯夏,予養疴山寺。適寺工落成,老衲請序於予,予曰:何以文哉?明年,舘茲山之麓,鄕耆復過我,而請曰:是役也。醵二千金,作輟者三年之久。卒以山僧紳董一誠念,而衆情協蕆乃事焉。甚矣難!烏可以不志?雖然,予不知文之所在也。一日拾遊屐升崇椒,曠然遐觀,不禁俯仰而嘆曰:雲物蒼茫,其天地有以麗氛祲乎?疆理繍錯,其農桑之有以奠民居乎?礪山带河,其有以固吾圉而綏遠人乎?家絃户誦,其有以息武功而興禮教乎?其和風瑞日藹然者,仁人孝子之門閭乎?其豊草深林幽然者,其名賢高士之邱壠乎?靈光寳氣,其巖壙之金玉乎?抑秘籍之藏諸山而瘞諸穴乎?風凄雨悲,其戰士之遺髏乎?抑貞魂之埋其憂而含其寃乎?然而數百年政治、人文、物類之蕃變盛衰,舉一州千里之大,竟無秉筆而載紀之者,豈有心人鮮哉!儒生挺身舉一義,嘖嘖羣相語曰:疑非若職事也,名誘之也,否其利趨之也。揶揄之不已,謗訕之;謗訕之不已,阻撓之。而儒生亦遂挫氣灰心,退而占羝羊之大壯。吾觀于是,而始悟山僧之誠與紳董之協也。噫!何以故而誠且協若是也,吾滋恧然矣!时將有斯土志乘之議,興言及此,爰書以應序文之請。
《辽阳县宗教志》碑文简介提到:“该碑由昌黎(今河北昌黎)举人崔树宝撰书,碑立在辽阳城东小屯镇罗祖洞,1966年洞毁,碑已不存,碑文抄自1928年版《辽阳县志》。崔树宝,字马玉,昌黎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受知县,分发四川,未到任,在辽阳城东蒋家湾设馆教书。与刘文麟、马琈林结为诗友,清光绪七年(1881)去世。”
碑文的撰文者为昌黎举人崔树宝,按简介中他的生平可知,碑文中“岁丁卯夏”指的是同治六年(1867)丁卯夏天。那年他在山寺养病,正值寺庙工成,寺僧请他作序,当时不知如何行文,未写。第二年再次邀请他,这次应邀,遂成此文,故该碑文成文时间应为同治七年(1868)。
崔树宝在《昌黎县志》中记载如下:崔树宝,字子玉,咸丰乙未举人。卓荦有至性。八岁失怙,一痛顿绝。母性严,凡事惟命是从。孟山长昌言有“生子当如崔子玉”之赞称。及母卒送葬,匍匐八十里,观者皆堕泪。平生以朋友为性命,到处闻有才德知名士,必与缔交。同治辛未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四川,未及莅任卒。诗古文词具有奇气,书法不蹈常蹊。著有《北桃源诗集》。
【附录】
崔树宝(? —1871),字子玉,清代昌黎县城关(今属昌黎镇)人。清咸丰九年(1859)举人。为咸丰、同治年间著名文人,他在县内外广交文友,诗文有独到之处,书法不蹈常规,名噪一时。同治十年(1871),清政府选派他到四川任知县,未及到任而卒,著有《北桃源诗集》。李大钊于民国二年(1913)秋到五峰山游览时,寻访其故居,将其文《广修文公祠记》全抄录于《游碣石杂记》中,称赞“文虽寥寥短幅,足见其胸中蕴积有奇气,非俗士所能道其字。”其遗墨“白云乡”刻于五峰山韩文公祠东侧山岩上,尚存。《辽阳市宗教志》有署“昌黎举人崔树宝(字子玉)撰文的“罗祖洞碑文”
《辽阳市宗教志》中确有提到:“该碑为昌黎举人崔树宝撰文,立在城东小屯罗祖洞。”两个地方志史料相互验证,再次证明了这一史实。但这里附录的崔树宝卒年与《辽阳县宗教志》时间相差甚多,一个是1871年,一个是1881年。《昌黎县志》中的推断依据应是“同治辛未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四川,未及莅任卒。”同治十年(1871)受任四川知县后,没等到任就已去世,所以称卒年为1871年。但前文提到李大钊《游碣石杂记》中抄录崔树宝所撰《广修文公祠记》,文末落款“同治十三年春崔树宝”可知同治十三年(1874)崔树宝仍在世,书中自相矛盾,故《昌黎县志》的卒年错误。而《辽阳县宗教志》的推断依据应是马琈林在清光绪七年(1881),因平生诗友大多先逝,并感自己亦不久已,故为各诗友作诗,以表怀念。但这只能说明崔树宝去世于1881年之前。无其他年代信息可考。所以笔者认为崔树宝卒年不详,应在1874—1881年之间。另《辽阳县宗教志》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就是崔树宝字“子玉”而非“马玉”,多处史料均为“子玉”,无可非议。
崔树宝虽是河北昌黎人,但他与辽阳渊源颇深,与辽阳文人的交往也非常密切。自咸丰四年(1854)起,东游辽阳,与辽阳众多文人皆成诗友,在《辽阳县志》中被多次提及。如文学志中马瑶林例:“平生吟詩躭讀,與進石韓紫廷天垣、劉仙樵文麟、舉人张繍江玉綸、昌黎崔樹寳子玉及弟西岡詩酒酬和,殆無虚日。”韓覲例:“少習聲律,學有家傳,又與昌黎舉人崔樹寳游詩,益精進。”王巽谦例:“家居時,與韓叔侯覲、崔樹寳子玉諸詩客相與倡酬。”可见其与众辽阳文人以诗会友的场景。在《辽阳县志》中还收录其诗《和韓叔侯遊千山原韻》一首,韩叔侯正是前面提到与其游诗的韩觐,足以见得他在辽阳诗坛绝对拥有一席之地。众多文人中,崔树宝与马琈林交往甚密。在马琈林的诗集《西岗诗草》中有多首为崔树宝所作的诗,贯穿其人生各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如中举后、离辽返乡时、吏部大挑、受以知县、分发四川时等。两人共同的好友刘文麟去世后,马琈林搜其遗诗编成《刘仙樵诗抄》,也特请崔树宝为之作序。在崔树宝去世后马琈林作诗总结:“聪明根器,跌宕文史,取友必端,是为善士。”马琈林在清光绪七年(1881),收集整理自己的诗歌217首,编成《西岗诗草》四卷,请世侄张毓纶朗川、崔饫侯伯赈、外甥陈景藩季芳校字。这里的崔饫侯伯赈就是崔树宝之子。《昌黎县志》中介绍如下:“子饫侯,字伯赈,光绪壬午副榜,侯选州判,文字书法俱高人一着。广东崔永安开潘直隶,延饫侯入幕,除办理公务外,未尝一言干预外事。痛邑风气不开,延英文教员,设民立学堂。隨为時未久,究以是举为全县立学之先河。少年才思横溢,不拘绳尺,著有《越吟人境庐诗》。”可见崔饫侯继承其父之文才,诗文书法俱佳。与其父同,设立学堂,都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愧书香世家。通过与马琈林的交集也可知,在其父崔树宝东游辽阳期间,崔饫侯随行其中,与其父的诗友也非常熟稔,更有崔饫侯拜马琈林为师的说法。
近年来,辽阳市全力打造太子河历史文化风光带及太子岛生态长廊,以此为依托,兴建起罗祖洞太河寺风景区。笔者希望寄托此文,让更多的人熟知罗祖洞,了解各地文人墨客在辽阳留下的文学瑰宝,观点浅薄,望得各位专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