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樟国 宁波梅山海关(宁波,315832)
潘衍宇 宁波镇海海关(宁波,315200)
周 斌 宁波北仑海关(宁波,315803)
刘曦宇 杨定波(通讯作者) 卢岳云 施惠祥 吴任民 宁波海关(宁波,315012)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 口岸卫生应急处置作为口岸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需及时总结疫情应对经验和教训, 立足精准高效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现代化体系建设要求, 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持续推动数字新基建、互联互通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深化运用, 推进口岸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切实维护国门的卫生安全。 本文将结合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实际,从分析当前口岸卫生应急数字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入手,就口岸卫生应急处置数字化改革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卫生检疫工作高度重视,先后作出“筑牢口岸检疫防线”“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主动预防、控制、应对境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定安全要守住”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针对应急管理工作更是强调:“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向我们发出最新号令,为我们提供了行动指南。 深化口岸卫生应急处置数字化改革,提升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是海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的具体体现,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扎实行动。
近十年来,国际新发传染病层出不穷,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高位,叠加病毒的高传染性、高变异性和高隐蔽性,以及缺少特效治疗药物,疫情的最终走向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加上传统传染病如鼠疫、霍乱、黄热病、登革热等疫情全球频发,以及近期国外暴发的猴痘疫情,给我国当前外防输入带来巨大压力。 《国际卫生条例(2005)》明确规定:“各缔约国应发展、加强和维持快速有效应对公共卫生风险和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持续巩固和提升口岸核心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4]海关作为口岸卫生主管当局,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有效防止各种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危害因素的传入传出,海关必须将提升包括预防、控制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作为海关有效履职的重要手段来组织实施,筑牢国门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近年来,海关系统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 着力打造先进的、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海关监管体制机制,海关监管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十四五”海关发展规划》要求“强化口岸卫生应急建设……建立现代化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体系”。 俞署长在2022 年全国海关年中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健全完善口岸疫情防控体系,提升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 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海关系统应当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围绕智慧海关建设,借鉴“数字抗疫”经验,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提升口岸卫生应急的科技应用能力和水平,持续推进口岸卫生应急处置数字化改革,有效提升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不断健全完善与国际先进海关监管体制机制更加适应的口岸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海关作为口岸卫生应急管理的重要力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同时也存在应急预案数字化应用不够、应急指挥智能化水平不高、应急资源信息化管理不足、联防联协同化不强等问题,暴露出了口岸卫生应急处置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与不足。
目前,口岸应急预案的评估与完善标准尚不明确,部分口岸在自行制定应急预案时,由于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应急预案存在框架结构不合理、职责和职能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 各类型的分预案也尚不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爆发性和不可预知性,并且不断有新病种、新情况出现,应急预案的制定或更新进度往往较为落后, 与现实处置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文本形式的应急预案,有利于应急处置工作规范性和统一性,但在指导现场处置时仍存在不够便利、不够高效等问题。
目前海关现有的智慧卫生检疫系统(PROSAS),主要以业务数据登记录入为主,在口岸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 缺乏实时响应和处置功能。与此同时,各口岸应急处置硬件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或规范, 无法有效应对各类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不利于海关快速高效处置应急事件。 此外,限于口岸业务类型和专业团队建设的差异,各直属海关在快速反应、综合判断、组织协调、规范管理和科学决策等能力方面也参差不齐,应急处置工作效率亟待提高。
目前全国尚未有明确统一的应急储备要求,虽然各口岸都配备有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各类应急物资,但在应急物资的动态管理、合理储备和科学预测等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普遍存在超量、超期储备现象,部分紧缺物资预计不足,难以及时采购,对口岸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带来一定隐患。 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暴露了部分口岸存在应急设施设备陈旧、医学专业背景人员缺口较大、口岸应急处置专业人员不足、 应急专家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不够、应急处置队伍梯队建设不健全等问题,亟待对症解决。
依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海关与联防联控部门紧密协作、互通互享,重点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处置实现了有效对接、闭环运作,但针对其它境外疫情的联防联控以及技术合作、 培训演练、实验室检测资源共享等方面, 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 因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部分国际合作中心的运转被迫停滞,线下国际交流活动也被迫中止或延期,对口岸公共卫生的信息通报、技术交流、应急合作等造成了较大影响。 各直属海关的应急处置以“单打独斗”为主,口岸间应急处置信息共享互通较少, 跨区域应急合作匮乏,尚未形成有效的应急合力,应急联动机制亟待建立完善。
围绕“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目标,按照“一级开发三级使用”的建设要求,全面对接“智慧海关”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以数字化为引领,深化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AI 等现代科学技术运用,整合署级信息系统资源,加快构建统一的口岸卫生应急处置“五智”数字化平台,建立健全口岸卫生应急处置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对口岸卫生应急处置的全流程跟踪、全周期管理、全要素分析,推进口岸卫生应急工作从“人治”到“智治”的转变, 持续推进口岸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保障国门卫生安全。
一是清单详情,一图展示。 加强数字化应急预案建设,积极推动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模块建设与运用,建立应急预案分级分类数字图书馆,涵盖各级海关和地方政府,层级明确,内容全面、展示清晰、维护便捷。 二是评估完善,一套标准。 统一明确应急预案的制定、分类、完善、评估等规范标准,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制框架下,完善各级海关应急处置管理办法、 多场景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制定重大烈性、不明原因传染病应急预案,健全呼吸道、消化道、虫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技术方案。三是知识共享,一键查询。建立应急预案配套知识快速检索数据库,实时共享法律法规、最新政策、文件规程、技术方案、疫情状况和典型案例等, 实现各级海关单位通过数据库快速解疑释惑,综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开发应急指挥平台。 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打造应急指挥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发全国海关口岸卫生应急指挥数字决策一体化平台, 实现海关总署、 直属海关和隶属海关之间纵向及横向联动,建立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字化应急指挥流程,依托大数据算法对应急事件实战情况具体分析与决策, 探索口岸应急处置装备与指挥平台的联网集成,实现对现场数据、图形等信息的实时分析,全面提升应急指挥的数字化智能水平。 二是打造应急处置中心。 健全完善口岸应急处置中心建设标准,建立海关总署、直属海关和隶属海关三级口岸应急处置中心,升级打造集应急指挥、医学排查、快速检测、病媒监测、核生化侦检、卫生处理、装备储备、业务展示八大功能于一体的应急处置平台,持续完善现场应急处置硬件设施设备,全面构建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是组建应急专家团队。 组织海关系统内外公共卫生、医疗、法律等专业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 组建总署和直属海关两级应急专家组,充分发挥在辅助决策、业务研究、技术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根据不同响应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专家组, 为应急指挥提供线上线下决策参考,为应急处置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
一是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 完善海关系统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布局, 实现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加强应急物资分类编码及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清单,合理确定各级各类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并动态调整,实现储备量的实时监测预警,以适应常态化和应急状态下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需求。 二是应急装备,科技化配置。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和移动流调、智能采样、人脸识别等新装备在口岸的普及运用, 加大毫米波、CT 智能审图等无损探测和精准筛检技术在应急处置中的应用力度,持续推动应急装备的迭代更新,着力提升应急装备的科技水平。三是应急队伍,智慧化建设。按照专群结合、战训融合和建制化、模块化的思路,分类分级建设检疫查验、流行病学调查、卫生监督、实验室检测、卫生处理、病媒生物防控等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强化“在岗—预备—储备”三级梯队管理,实施应急队伍实体运作,加强应急培训演练,提升口岸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合力。
一是智能监测,自动预警。 依托数字化多渠道监测多点触发预警机制, 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作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应用技术, 加强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因素的收集、分析和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和早处置。 二是智能应对,高效处置。 研发通用算法模型,利用后台大数据分析,着力强化“情景构建”,为现场处置提供智能助手,根据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别,结合各口岸实际,形成特定情景特定内容的应对方案模板,为各级海关处置单位提供应对参照;制定应急处置规范化管理指标,确保应急全流程符合规范化要求,实现多节点多维度的精准评估。 三是智能互联,紧密协同。 依托音视频执法记录仪、视频监控、无人机等视频传输,联动海关视频监控指挥中心大屏端实现处置动态实时展现,助力指挥部实时掌握处置节点全流程及与各应急小组间的实时交互。
一是数字赋能,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以推进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为载体,深化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卫生条例(口岸)合作中心工作机制,加强科技、媒体及人文交流的有机结合,完善与国际通行国家和口岸的公共卫生信息和突发事件信息通报机制,加强与周边及重点国家和地区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机制、技术等方面协作交流。 二是信息互通,深化部门协同联动。 依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完善与部委、地方政府“应急响应”协同联动的相关制度,构建“口岸—地方”应急信息数据联络和交换平台,固化完善风险预警、应急协同、移交转运、人力支持等联防联控模式, 推进应急处置的无缝对接、闭环运作、同频共振;三是技术共享,开展区域应急协作。 建立区域应急处置机制,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直属海关开展应急处置的信息、技术、装备和队伍等全方位合作,建立平时会商、战时会战制度,构建区域一体化应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