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恩 宁波北仑海关(宁波,315803)
张 建 宁波梅山海关(宁波,315832)
张继海(通讯作者) 朱明星 施惠祥 吴任民 宁波海关(宁波,315012)
潘衍宇 宁波镇海海关(宁波,315200)
宁波舟山港是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宁波口岸日均出入境船舶达30 余艘次,出入境人员600余人次。 在筑牢海港口岸检疫防线基础上,实现最快速度通关、有效服务港口发展是海关统筹推进口岸疫情防控和促进外贸稳增长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宁波海关强化科技赋能,以科学精准为目标,以科技应用为手段,积极探索无接触式检疫,为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创新海港口岸检疫模式积累了有效经验[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每个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发挥科技的重要利器作用,强调以科学防治为基本要求,以强化科技支撑为重要保障,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在更好发挥数字化抗疫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海港口岸创新疫情防控模式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2022 年全国海关年中工作会议上, 海关总署署长俞建华要求全国海关就“如何更加精准高效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群策群力、同题共答。 张际文副署长在2022 年全国海关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为口岸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提出要在“技防”上深度挖潜,要创新检疫工作方式,在登临检疫、红外测温、健康申明卡核验、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样本采集等环节探索新技术、新方法,鼓励现场推广运用查验、流调、采样、检测等一体化、智能化设施装备。 总署精准检疫的工作目标为海港口岸疫情防控科技赋能明确了工作要求[2]。
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仍呈多点散发和局部暴发的形势,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猴痘、埃博拉病毒病等重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传播,外防输入压力进一步增大。 同时,促进外贸保稳提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等要求对海关口岸检疫工作中加强科技应用、加快口岸快速通关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全国部分口岸陆续出现工作人员感染事件,疫情防控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要实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目标,亟待加快推进科技手段应用,探索入境船舶检疫模式创新工作,进一步提升海关口岸把关与服务能力。
现有入境船舶登临检疫工作中,健康申明卡核验、体温监测、医学巡查、样本采集等“三查三排”环节都需要海关工作人员与入境人员近距离直接接触,即使在严格防护的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的职业暴露和交叉感染风险,甚至导致传染病在口岸扩散传播。 同时一线关员登临检疫均在户外实施,在高温、雨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存在防护失效及人身安全等风险隐患。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船舶登临检疫比例明显升高,同时多数海港口岸岸线长、码头分散,船舶登临检疫来回交通及每次防护装备穿脱耗时较长,耗费大量时间成本,业务繁忙时难免出现“船等人”的尴尬局面,这些成为影响船舶检疫效率和港口货物快速通关的重要因素。 此外,现有海港检疫工作中, 船员新冠核酸样本采集运送路途较远,一旦遇到交通拥堵等情况,势必增加检测结果等待时长。
随着近年来外贸持续高速发展,全国海港口岸均面临检力资源和业务量不匹配的问题。 以宁波海关为例,2019 年海港检疫专业人员约35 人,年登临检疫2100 余艘次,而2021 年分别为45 人、5700 余艘次,分别增长28.6%和171.4%,业务量增速远高于检力增速。 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实行高风险岗位人员封闭管理, 对检疫人员需求更是成倍增长。传统登临检疫加上封闭管理的模式导致一线检力明显不足,对口岸疫情防控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均带来一定影响。
针对当前海港口岸存在疫情防控风险大、保通保畅任务重、检力资源紧张等问题,全国很多口岸均在积极探索无接触式检疫模式,但具体做法存在一定差异。 宁波海关着眼于口岸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严格按照总署部署,贯彻落实俞署长“优化流程、完善体系、科技赋能、配备人员、改善环境”5 点要求,积极探索实施海港口岸入境船舶无接触式检疫“宁波方案”[3]。
船舶无接触式检疫模式, 主要包括远程检疫、方舱检疫和视频监控等方面,其特点可概括为“三远四近一监控”。
3.1.1 开展远程检疫(三远)
“三远”是指对于无需登临检疫、无需采样的船舶进行远程健康申明卡核查、远程体温筛查、远程电子流调,即利用远程健康申明卡验核设备、远程红外测温设备、远程流调设备等开展远程无接触式检疫,从而实现申报核验由“有接触”改为“远程无接触”;体温监测由“手持式”改为“远程自动式”;医学巡查由“面对面”改为“远程视频屏对屏”,彻底切断了潜在传播途径, 用技术手段实现疫情零输入、关员零感染、通关零等待。
3.1.2 实施方舱检疫(四近)
“四近” 是指对于需要采样或者近距离检疫的船舶使用移动检疫方舱等设备,在提高关员工作舒适性的同时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安全高效完成近距离健康申明卡核查、体温检测、医学巡查、流调、采样等工作。 检疫方舱可配备正压新风系统、风向测量系统、高清双向对讲系统、冷暖空调、紫外线消毒灯、红外自动测温仪,核酸采样区的前窗玻璃配置长橡胶手套,可阻断外界病原体流入检疫方舱内腔,在保证近距离检疫效果的同时切断了潜在传播途径,最大限度保护关员健康安全。
3.1.3 加强监控检查(一监控)
“一监控”是指直属海关、隶属海关对无接触式检疫全过程开展两级视频监控检查,对执法过程视频存储建立回调机制, 并进行电子化单证建档,将全部数据纳入卫生检疫大数据池,在云端全流程无缝衔接的同时,实现“可互动、可留存、可追溯、可分析”,确保规范作业。
在探索推进船舶无接触式检疫过程中,始终围绕“两项”要求,一是完善配套工作制度,拟定无接触式检疫相关管理办法,编制操作指引,夯实制度基础;二是加强检疫装备配置,引入远程红外设备、音视频设备、检疫方舱、脱卸方舱等设施设备,提高检疫效率和安全防护水平,最终实现“四化”检疫。
3.2.1 管理规范化
对入境船舶无接触式检疫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制定相关管理文件,包括作业指引、船方配合要求、码头作业要求等,确保船舶检疫监管工作科学、规范、高效实施。 并对红外体温检测仪、远程可视设备、检疫方舱、脱卸方舱等设备使用和日常维护管理进行详细规定,确保无接触式检疫各环节措施有序落实到位。
3.2.2 操作标准化
对无接触式检疫模式下开展体温监测、医学巡查、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样本采集、动植物检疫及卫生监督等进行明确规定,并对执法过程视频资料保存、仪器设备消毒等均作细化要求,同时完善后续应急处置预案,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按要求转入现场排查处置流程。
3.2.3 装备智能化
加强对测温、流调、采样、送样等环节智能化装备的研发,推动高精度红外测温仪、远程流调设备、移动检疫方舱、送样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在口岸检疫一线应用。 同时,对无接触式检疫设备产生的视频、图片和数据进行电子化建档,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开发云端平台,在线管理各“设备点”,并支持监测大屏实时连接正在进行船舶检疫的 “关员端”及“受检端”,从而实现管理与一线的智慧互联互通。
3.2.4 应用数字化
借助5G 网络、无线传输等技术,将现场智能装备获取的数据信息纳入卫生检疫大数据池,利用海量数据开展疫情防控综合分析和风险研判,验证无接触式检疫效果, 辅助排查现场疫情防控风险隐患,指导一线进一步优化检疫措施,提高精准检疫水平。
3.3.1 防疫优先,筑牢检疫防线“零输入”
无接触式检疫模式与传统检疫模式相比,工作效率高,防疫效果好,对物流影响小,优势明显,可作为防疫优先政策下,统筹兼顾口岸疫情防控和港口物流快速通关的重要手段。 提高无接触式检疫覆盖面, 有利于用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确保疫情防控“零”输入[4]。
3.3.2 设备优选,打造精准检疫“零误差”
通过高精度测温设备、智能流调设备、移动检疫方舱(远期可研发移动检疫机器人、采样机器人、送样无人机) 等智能化设备的研发和一体化应用,弥补传统入境船舶卫生检疫工作中凭经验、靠人力的不足,开启了口岸智慧卫生检疫的新模式,大幅提升检疫监管效能和检疫措施精准性。
3.3.3 服务优质,实现高效通关“零等待”
通过无接触式检疫实施远程监管,海关工作人员可不再奔波于各码头现场,减少了路途辗转的时间,对各码头检疫作业原则上可实现“即到即检、即检即卸”的无缝衔接,做到全天候检疫。 此外,结合海港口岸疫情防控数字化管理平台核酸结果信息实时推送等便利化举措,可进一步为口岸物流通关降本增效。
3.3.4 环境优良,确保安全作业“零风险”
传统海港检疫通常选择在船舶甲板、 梯口、医务室、餐厅等位置进行,现场工作环境复杂,风险难以控制。 而无接触式检疫模式中,远程检疫可由关员在办公室内进行,方舱检疫则配有冷暖空调及遮阳棚,避免了恶劣作业环境对检疫工作的影响。
3.3.5 数据优享,开启智慧互联“零距离”
推动一线检疫数据采集数据化、 共享实时化、分析集中化、应用智能化,集合风险监测、检疫执法等数据,为一线检疫监管、应急处置、数据分析等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形成决策管理与一线执法的扁平化指挥与互动模式。
3.3.6 模式优化,力争持续战斗“零感染”
无接触式检疫有效避免了一线关员与入境船员、码头工作人员等的近距离直接接触,职业暴露等感染风险大幅下降,对于口岸一线关员正常履职有较好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同时,开展无接触式检疫模式人员经风险评估后可不实行集中封闭管理,节省大量检力。
目前船舶检疫方式主要分为锚地检疫、靠泊检疫、电讯检疫和随船检疫,而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新形势下开展无接触式检疫尚无明确规定。 前期,宁波海关,青岛海关等已开展船舶无接触式检疫探索和试点,但各关检疫工作流程、管理要求和软硬件配置标准不尽相同。 建议总署对《国境卫生检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或补充解释,在现有检疫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无接触式检疫的做法,并针对无接触式检疫模式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和软硬件设施设备标准,实现无接触式检疫作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无接触式检疫进一步拓展了船舶登临检疫模式,作业风险介于电讯检疫和登临检疫之间,建议总署相关部门对无接触式检疫模式进行风险评估,将其作为入境船舶检疫方式之一,制定统一标准的无接触式检疫命中指令要求, 实现自动风险研判,触发指令后推送至一线关员客户端,并定期根据各口岸检出情况及时调整指令要求。 此外,建议加快无接触式检疫在全国各口岸的试点推广,开展无接触式检疫业务培训,提升无接触式检疫试点船舶覆盖面和占比,缓解长期封闭管理带来的人力资源紧张问题,减少一线人员感染风险,为有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切实维护国门安全注入科技力量,筑牢科技应用支撑口岸疫情防控的雄关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