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期刊质量与发展大会于2021年11月12—14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会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项目组发布了 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六版) (以下简称《报告》)。在6390种中文学术期刊中,评价得到权威学术期刊(A+等级)366种。《地球学报》在152种地球科学学术期刊中,排名第8,被评为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这是《地球学报》连续第三次被评为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在2017年第5版排行榜中,《地球学报》在地球科学学术期刊中排名第8,为权威学术期刊(A+)。在2015年第4版排行榜中,《地球学报》排名第6,为权威学术期刊(A+)。在2013年第3版排行榜中,《地球学报》排名第50,为核心期刊(A-)。
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四大评价报告之一,于2009年3月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正式推出第1版,随后于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分别推出第2版、第3版、第4版和第5版《报告》。在十多年的努力中,本项目组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科学评价体系,是国内主流的七大期刊评价体系之一,现已有2000多家出版机构和800多个科研管理部门将《报告》的评价结果作为办刊质量评估和科研成果统计的重要参考工具。
《报告》(第六版)的研制工作包括中文学术期刊的认定和中文学术期刊的评价两个部分,其中共认定中文学术期刊6390种,评价的分级标准为:
① A+等为权威期刊,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期刊;
② A等和A-等为核心期刊,A占各学科期刊总数的15%,即排在5%~20%的期刊; A-占各学科期刊总数的10%,即排在20%-30%的期刊;
③ B+等为准核心期刊,占期刊总数的30%,即排在30%~60%的期刊;
④ B等为一般期刊,占总数的30%,即排在60%~90%的期刊;
⑤ C等为较差期刊,占总数的10%,即排在90%~100%的期刊。
评价得到权威学术期刊(A+)366种,核心期刊(A和A-)1693种,准核心期刊(B+)1914种,一般期刊(B)1847种,较差期刊(C)570种。
《报告》(第六版)继续按照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12)的一级学科设置情况,在62个一级学科类别和3个综合性学科类别的基础上,将自然科学综合分设为自然科学综合(偏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类)和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综合(偏工程与技术类),以提升这些学科的分类评价效果。
地球科学类的期刊总数为152种,权威期刊(A+)为9种,核心期刊(A和A-)为38种(见表1)。
表1 《报告》(第六版)地球科学类权威学术期刊(A+)和核心学术期刊(A和A-)排行榜Table 1 List of prestigious academic journals (grade A+) and core academic journals (grade A and A-)of Earth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by A Report on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Evaluation (Sixth Edition)
期刊评价大致分为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种,近十多年来,其优点和局限被逐渐认识。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学术期刊定量评价方案简单高效,但不容易找到或创新一个或一系列独立的定量指标和高质量的评价数据来评测学术期刊的综合质量和影响力水平,而学术期刊评价中的定性评价实践则主要是以专家的前期专业知识结构和经验为基础,按照定性评价要求来对学术期刊进行基于期刊质量或声誉的评价,虽然其能克服定量评价中过于重视数量而淡化质量评价的问题,但定性评价结果容易受专家个人历史经验和情感因素左右,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随着评价科学的不断完善,基于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逐渐被得到认可,但其“结合”模式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在《报告》(第六版)中文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中,为了适应当前学术文献引证峰值后移和引用半衰期增长的变化,在引证指标的布局上,项目组在传统 2年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了 5年影响因子指标,实现了对长时间窗口下学术文献被引证能力的监测,同时适当增加了即年指标的权重设置,提升了即年论文引证效率的考察力度,整体上实现了即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2年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的综合考察。
本刊编辑部采编
附表1 莲花山岩体LA-ICP-MS 锆石U-Pb 同位素分析结果Supplementary Table 1 LA-ICP-MS U-Pb isotopic data of zircons from the Lianhuashan granitoids
续附表1
续附表1
续附表1
附表2 金厂峪金矿辉钼矿微量元素特征表(元素含量单位:10–6)Supplementary Table 2 Composi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molybdenite collected from Jinchangyu gold deposit (unit of element content:10–6)
附表2 莲花山岩体Lu-Hf 同位素分析结果Supplementary Table 2 In situ Lu-Hf isotopic dada of zircons from the Lianhuashan granitoids
附表3 莲花山岩体全岩主量(wt%)和微量元素(×10–6)含量Supplementary Table 3 Whole-rock major oxides (wt%) and trace elements (×10–6) of the Lianhuashan granitoids
附表4 中国沿海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结晶年龄和εHf(t)统计Supplementary Table 4 Compilation of late Mesozoic igneous rocks age and εHf(t)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southeast China
续附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