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 刘圣文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汉字被视为记录和传播中华文化最恰当的载体,是承载中华几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文化符号。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新技术、新媒介、新传播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给予各种精神思潮迸发之窗口、艺术形式孕育之土壤、传统文化创新之契机。改革开放之后,由古干、濮列平等一批老艺术家发起了一场前无古人的文化运动——汉字艺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梳理,2002年“汉字艺术”概念正式被提出,强调汉字艺术并不单纯所指大众印象里的中国书法,而是以汉字和中国书法为基础资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价值依托、一切向人类全面开放的艺术成果。因此,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探讨汉字艺术的概念。从广义来讲,汉字艺术包含一切用汉字创造的艺术形式,如戏剧、小说、诗歌等;从狭义来讲,汉字艺术是以汉字及汉字文化为基础创作的所有视觉艺术[1]。
现如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还是以视觉表现为主,因此,本文也将从狭义层面所指的汉字艺术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进行刍议,侧重从视觉表现方面寻找有机结合点。随着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人们对“美的追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期待,现如今大多汉字艺术家们主要从视觉感受层面进行汉字艺术的界定和作品创作。例如,著名汉字艺术家濮列平将汉字艺术定义为“将汉字作为艺术表现对象创作的视觉艺术”;古干也曾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汉字艺术是以汉字、汉字理念为依托、为载体的视觉、听觉、行为等多维的美[2]”。二者均强调汉字艺术即是一种视觉艺术。古先生还强调“汉字艺术是传承中国传统的现代时尚”。可见,汉字艺术还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手段。如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环境已经发生重大改变,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和西方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人们心智的地位逐渐被挤压、稀释,因此,在新环境下如何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人们亟待进行思考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最前沿,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同时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和文化创新的崇高使命。基于此,可以以汉字艺术为切入点,立足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阵地之一的地位,从传承与创新两个维度出发,探索汉字艺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合应用。
汉字艺术是以汉字及汉字文化为基础产生的视觉艺术,固然不能脱离汉字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丰富内涵,从众多艺术创作者多年创作实践产出的作品来看,汉字艺术所具有的文化性、传情性、多元性和创新性显而易见。要想真正将汉字艺术融入到高校艺术设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了解这四大特点是必要前提。
汉字艺术从其诞生起就带着强烈的文化属性,这与汉字本身作为中华文化核心载体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汉字艺术创作过程中,汉字是基础。在先祖智慧下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人们创作的汉字艺术作品也可以折射出对应的文化属性。其中,书法艺术作为汉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文化性体现得最为明显。一般来说,书法艺术的创作内容都较为讲究,注重表达某种文化内涵或者价值观,例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而将书法运用于匾额,是其文化性的又一体现。例如长沙岳麓书院内“学达性天”的匾额,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来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块匾额由康熙皇帝赐予,是对岳麓书院理学传承、人才培养的肯定,“学达性天”[3]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指人们通过做学问来修身养性,达到“性命合一”(图1)。同样,在濮列平《纳兰词之人生若只如初见》汉字艺术作品中,通过抽象且具象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汉字艺术的形象美、意义美和文化美(图2)。总的来说,汉字艺术的文化性是由汉字本身的历史渊源决定的,当下众多汉字艺术创作者们正在不断突破汉字概念,将汉字象形化、形象化,用更加大胆的表现手法呈现中国文化之美。
图1 岳麓书院匾额“学达性天”
图2 濮列平《纳兰词之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日常运用中,可以发现汉字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够传情达意。汉字从最初诞生的甲骨文到现在不断简化和规范化,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一种语言工具,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某种意图或者情愫。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具备情感,但是在人们的使用中将汉字的意象和情感体认链接起来,就焕发出情感。例如“喜”字,给出一个敲锣打鼓的场景,人们很快就会联想到敲锣打鼓的喜庆之事,联想到每个人脸上洋溢的喜悦笑容;反之,“愁”字则会让人们想到一些低沉、秋风萧瑟的场景。因此,在汉字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往往会通过汉字传情达意的属性寄托作品某种情感,或者通过创新传统文化呈现形式让观众产生某种情感的联想。例如将开心、愤怒、委屈等带有情绪感受的汉字融入相对应的表情,在不打破汉字原本结构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融合,就能够更为直观地传达对应的情感(图3)。在新年红包设计中也常常会用到汉字艺术的情感传递,例如猪年主题的红包设计,结合网络热词、谐音设计了诸如“金猪贺岁”“妙语连猪”“猪笑颜开”等活泼有趣的文案传达某种祝福的情感,打破了传统呆板的“恭喜发财”,让汉字艺术的表现形式变得生动有趣,这也是汉字艺术结合时代潮流创新的一种表现(图4)。除此之外,一些汉字艺术家则利用笔、墨、纸进行更为抽象的点、线、面为艺术表现形式的汉字艺术创作,通过形式之美、色彩之美、对比之美来传达情感。《霾》笔墨与线条浑然天成,带着淡淡的忧伤,仿佛诉说着一个秋天的故事(图5)。
图3 “愤怒”字体设计
图4 猪年主题红包设计
图5 袁野豪《霾》
随着各种艺术思潮的迸发,汉字艺术的视觉表现有了更多可能性,表现形式上不断突破创新,应用领域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这些都是汉字艺术多元性的体现。从多元的表现形式来看,除了最常见的书法艺术,汉字艺术的表现形式还包括抽象艺术作品创作、视觉空间构架的运用以及信息技术下衍生的可视化汉字艺术等。另外,在汉字艺术应用领域的探索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艺术创作者正积极把汉字艺术和创意制造联系起来,在各行各业寻找与汉字艺术的结合点。到目前为止,以汉字艺术为主角,在空间[4]、服装、陶瓷、软装等行业的融合运用已经有了一些前车之鉴,汉字艺术的包容让其在各行各业具备可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也验证了汉字艺术多元性特点。例如,在成都宽筑空间设计中,运用汉字结构之美与空间巧妙融合,形成带有汉字文化气息的空间设计(图6)。在汉字艺术家古干先生的作品里也有运用汉字艺术意象之美结合葡萄酒的案例,将舶来品葡萄酒与中国的汉字艺术结合,是一次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新尝试(图7)。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角度出发,汉字艺术的多元性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视野和创作思路,为汉字艺术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图6 成都宽筑空间设计
图7 汉字艺术与葡萄酒的结合
创新看起来像是一个困难的命题,但是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会发现,汉字艺术的创新性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过去只能用书信交流的年代是“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而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便捷了许多,例如在网络社交中,被频繁使用的表情包大多数都含有汉字艺术的影子,这就是汉字艺术在新时代下传播方式及传播形式的创新。
走在街上,随处可见的广告创意招牌、品牌logo、导视系统以及创意文案等都是汉字艺术创新性的体现。同时,汉字艺术的创新还体现在一些新领域的实践尝试上,以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建设为例,在车站的设计与施工中,采用“中”字车站线路型式(图8)、“国”字救援疏散方式(图9)、“人”字形辅助坑道设置(图10)、“品”字形分部开挖方法(图11),成功地将中国汉字艺术融入工程建设[5]。由此可见,汉字艺术创新性体现较为广泛,在汉字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意再设计,在传播形式上进行颠覆,在运用领域上进行新探索,都是汉字艺术创新性的具体体现,这就考验创作者对汉字艺术的理解和思考深度。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也应提倡学生要具备创新性思维,打破常规,大胆尝试。
图8 长城站“中”字形车站线路型式
图9 长城站“国”字形救援疏散方式
图10 长城站“人”字形辅助坑道设置
图11 长城站“品”字形分部开挖示意图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除了专门的艺术院校,有80%左右的综合性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招生规模也有所扩大,专业划分越来越细[6]。从汉字艺术的四大特点来看,将汉字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因互联网技术对汉字的冲击、学生自身的水平以及高校教育资源的局限,一定程度上给汉字艺术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机融合带来困境。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利,加快了工作和学习的节奏,减少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成本。但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对于汉字的传承却有着不可估量的威胁。在高校教育中,数字化、智能化教学已经遍地开花,老师借助网络技术将教学课件转化成电子版,通过投影仪可以很方便地向学生展示,现在课堂上几乎见不到黑板板书;学生提交作业的方式也由以前的手写稿变成了电子文档提交,手写作业的形式成了高校教育中的稀缺品,这两种现象导致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对于汉字的概念变得淡漠。
另一方面,去纸化虽然符合当今世界提倡的环保理念,但是长期不进行汉字书写,就容易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甚至出现书写不规范的情况,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会导致人们对汉字的重视程度降低,这对于汉字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汉字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具体到每一个字的产生都有相应的历史文化渊源。现如今,很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都开设了字体设计课程,但是大部分学生只关注到字的造型,缺乏对于汉字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在字体设计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进行重构、拆解或者创意造型,这样的设计是缺乏深层次思考和内涵的。以“福”字为例,根据偏旁部首的组合,很容易主观性地理解为有衣服穿(左半边衣字旁),有粮食吃(右半边一口田),但是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左边是古人用来祭祀时盛放粮食的台子,右边是一个酒壶,因为古时候的人们相信鬼神能够给人赐福,所以用粮食和酒来祭祖、祭神。书法家何大齐强调“我们追求的是书以人传,不是人以书传”,大致意思是书法艺术创作要按照文字的特点和内涵进行,要了解书体笔法、文字结构和书写章法,才能创作出富有美感的书法作品,这个道理放到汉字艺术的创作中同样适用。而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于汉字艺术的理解大多停留于表层,同时忽视了对历史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这不利于汉字艺术在设计作品中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表达。
从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汉字艺术教学都是直接从实践环节入手。以书法课为例,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老师示范+自我临帖,很少会把汉字历史来源、文化内涵、书写章法以及书法家自身的艺术特色融入到教学大纲,一些文化性内容老师只偶尔提及,还是以学生自行临摹字帖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其实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吸收书法艺术精髓,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角度来讲,也没有真正达到文化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汉字艺术的教学应该是有章法、有层次的,是从历史文化知识普及到汉字艺术创作实践的全过程,这一点对于书法课程及诸如字体设计等的设计类课程都适用。
汉字教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当时就已被列入学制[7]。而濮列平2005年在北大资源美术学院创建中国第一个汉字艺术系,开启了汉字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新纪元。在高校开辟单独的汉字艺术系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也让人们感受到汉字艺术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基于此,从传承与创新两个维度出发,探索汉字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最初由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8]。莱考夫认为,意象图式即人基于感知与生存环境产生互动交流、反馈体验后产生的经验总结,在理解周遭的人、事、物和语言交流中的抽象概念时,大脑会无意识地进行“图式”加工来进行理解。基于汉字艺术的特点和内涵,利用意象图式思维的方式进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实践,对于传承汉字文化、创新汉字艺术表现形式有着重要作用。
意象图式是针对具体事物或者某种概念的抽象概括,借助这一概念,人们可以充分将汉字艺术的特点和内涵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去,通过视觉语言表现具体的设计理念。合理利用好意象图式思维,可以让汉字艺术与设计实践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以标识设计为例,不同品牌会有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设计者需要通过更加直观、形象的图形语言来传达品牌信息,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以意象图式思维关注受众心理,与受众快速建立联系。在设计的场景应用中,可以巧用意象图式的思维,在用户的认知范围和思维惯式中添加有效设计,通过视觉表现更自然地传达信息。在导视系统设计中,也可以利用汉字艺术传情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结合意象图式中路径图式和远近图式的概念,用更加直观的图形语言减少受众对图像的认知偏差,快速找到目的地。
在马克思哲学观里,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因此,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强调文化是由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所以中华文化是历经中国人几千年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才得以形成,有了文化根基,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和发展。从文化传承层面来讲,中华文化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强大的历史基因,包含了各种神话传说、符号图腾、地域文化、哲学思想、汉字文化等。因此,将汉字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首先需要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多方面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其历史来源和文化内涵,不断拓展设计视野,才能真正理解汉字艺术背后传递的文化与精神,才能带着思考做出更具价值和新意的设计作品。同时,高校也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营造中华文化学习氛围,例如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开展中华文化答题竞赛活动、在文化宣传栏中加入中华文化宣传专栏,以及通过校内新媒体平台推送中华文化相关内容等,这对于学生多元文化能力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另一方面,汉字艺术在未来世界艺术格局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9]。因此,还应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西方哲学史、西方艺术史、西方美术史等,通过讲座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通过网络资源、线下展览等方式观看西方优秀艺术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多元能力有着切实的帮助。
优化汉字艺术教学体系,首先要提高全体师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汉字艺术教育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来进行,要求人们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做好汉字艺术的教学工作。其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上,可以联合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进行联合培养,融入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让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进入到教学大纲,让学生在理解中学习汉字艺术,这样既有利于历史文化的学习,也能够在设计实践中融合更多文化性的思考。最后,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可以参照课前分享、课中互动、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参与汉字历史文化学习,形成潜移默化的文化吸收,再运用于实际设计案例。
汉字艺术作为以汉字及汉字文化为基础产生的视觉艺术,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和创新传统文化呈现形式有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高校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功能,因此将汉字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0]。在汉字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汉字艺术概念的理解,了解汉字艺术的特色,才能更好地将二者有机融合,促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维度出发,将汉字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首先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学习尤为重要,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多元文化能力,拓展设计思维和设计视野,同时有章法、有层次地进行艺术设计教学,能够给汉字艺术的视觉表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