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以湖湘文化为例

2022-03-23 03:05张新佳
湖南包装 2022年1期
关键词:湖湘老龄产品设计

张新佳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14)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和文化缺失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老年是人生的必经阶段,而老年人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心老年人,更好地满足其物质与精神需求体现了一个文明社会的道德水平。尊老敬老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从哲学层面上说,老年人并未超出人类的定义,其所表现出的特殊需求基本来自生理的自然退化,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失去了对精神的追求,因此在满足生理功能的前提下,引入文化创意就显得尤为必要。

同时,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用赘述,但是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却是近现代人们一直努力探讨的课题。文化创意产品的出现就是一种不错的尝试。正如李泽厚[1]在《美的历程》中说到: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练、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虽然指的是历代艺术,文化创意产品又何尝不是现代的艺术品呢?但是目前的文创产品过于重视文化元素的提取与运用,忽视了与功能的有机结合,与其说是产品不如说是艺术品,这在使用价值上大打折扣。

因此国家对老龄化产品及文化创意产品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响应国家策略,文章以湖湘文化为例,尝试将两者交叉研究,探寻其设计共性,旨在构建一种新的互补型设计理念及设计模式,服务于国家养老事业及文化传承。

1 研究对象界定

1.1 老龄化产品

老龄化产品并非一个明确的产品类别,而是因国际普遍的社会老龄化问题而逐渐兴起的一种设计思潮。从其名称就能看出这是以特定受众为主导的设计思路。其品类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大部分的日用品及部分特殊用品。从本质上说就是为满足特定人群正常化生活所引申出的特殊化设计。

1.2 文化创意产品

文化创意产品泛指运用文化原型创造出具有精神附加值的通用产品。可以解构成文化、创意及产品3个要素。爱德华·泰勒[2]关于文化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创意”即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是对现实存在事物以创新的方式方法进行的全新的解读和创造。“文创产品”是集合文化、创意等元素产生的产品,是创意产业的产物[3]。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发扬,同时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3 文化创意型老龄产品

传统老龄化产品的问题在于过多注重结构、功能方面的作用,在造型方面简单地套用本能层次的美观形式,缺乏内在认同感;而常见的文创产品由于受众较为模糊,无法精确定位目标人群的喜好,同时其载体随机性较大,文化的优势无法深入参与到功能运作之中。事实上,这两类产品虽然有所不足,但各自的长处也非常明显,且十分契合。因此,可以在两者相互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概念,即老龄文化创意产品。依然是为老年人设计的专门产品,其核心诉求依然是服务特殊受众,只是在合适的范畴内引入文化的内涵,利用文化创意的人文情怀为老年产品提供功能硬特质之外的精神软特质,反过来又是为文化创意提供了较为精确的目标人群。不再是单纯的功能型产品,也不是某种带功能的艺术品,而是内外兼修的新产品。

2 老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论构建

产品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服务人类,从出现至今经历了多次设计思维的变革,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19世纪70年代由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同类思维在中国古代也有所体现,如北宋的范仲淹就在《水车赋》中提到“器以像制,水以轮济”。这种实用主义至上的设计思维无疑是契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但是在物资充盈的今天就不那么合乎时宜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器与象之间不再是主次分明的关系,慢慢转变成和谐统一、相互影响的局面。象需要器来承载,形成实用价值;而器也需要象的加持,形成更强的生命力。这种兼修内外的设计思维无疑更为符合当下的产品设计发展规律。同时,因为老龄文创产品脱胎于传统老龄化产品和文创产品,其设计理论也应该参考两类产品的原有设计理论。

传统老龄化产品的核心设计思想就在于针对用户特殊数据的优化上,虽然其本质依然没有脱离产品设计的大框架,但关注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用户身上。例如刘昊等[4]就以用户为中心深入研究了老年人换鞋产品的设计应用。从其理念的产生之初就具有明确的设计目标,即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属于较为典型的形式追随功能型设计。生活困难又分为了很多层次,其中涉及基本生存方面的问题必然具有较高的优先级。因此初期的老龄化产品设计通常会以技术为驱动,这里的技术就包含了功能、结构、材料等方面,也就是产品设计中器的层面。归纳起来可以将传统老龄化产品的设计理论总结为:用户决定功能;功能决定技术和结构;技术和结构决定材料和造型。

文化创意产品的出现恰恰是对“形式追随功能”这一设计理念的突破。目前比较典型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有情境故事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KANO模型、QFD理论、TRIZ发明理论等[5]。林荣泰提出的“文化产品属性”与“设计思考转换”的设计模式,可以帮助设计师整理研究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帮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思考各个层次的文化产品应用,通过色彩及纹饰的创新应用、传统材质的搭配创新、提取整体或局部的造型特征、线条的强化与简化、构件的重组运用、功用效能的保留引申、静止或变化时的变化轨迹、生活形态的再呈现等方式转化为具有文化特色和内涵的产品设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态的模仿和图案的生搬硬套[6]。不论设计方法如何变化,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用户对文化内涵的感知以及文化原型所发散出来的表征形式,即产品设计中象的层面。

通过综合上述两类产品的设计理论,再结合唐纳德·A·诺曼[7]在《情感化设计》中提出的设计目标3层次,可以得出结论。不论是老龄化产品还是文创产品,其设计始终是围绕着用户展开的,仅在表现重心上走向了事物的两面。因此老龄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理论可以归纳为以老年用户为出发点,以文化因素为驱动,研究其生理、心理需求;分析需求在功能上的体现及相应的结构、材料等要求;从适配的角度分析文化的组成要素及在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的体现;结合两方面的相互影响,生成可靠的设计概念。如图1所示,最终使产品在满足功能和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能与用户产生情感的共鸣。

图1 老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论导图

3 以湖湘文化为例的老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3.1 以用户为中心的精确分析

上文推导出的设计理论恰好符合唐纳德·A·诺曼[8]提出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则,这里的用户特指老年人。事实上老年人并非一个永远固定的群体,而是随着年龄的变化不断增减的。目前比较共通的说法是将60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如果按60—100岁来推导,现阶段的老年人均为1921—1961年出生。他们的人生经历极为复杂,具有相当的特殊性。

就生理层面来说,无论处于哪个时代的老年人,其身体机能退化都不会跳出6大系统的变化范围。差异主要表现为问题出现的年龄阶段,在整体的功能的需求方面变化不大。现阶段老年人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心理需求方面。根据唐纳德·A·诺曼建立的用户心智模型理论,研究用户需要从时代特征、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对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对技术的接受等多方面展开分析。因此可以建立一个1921—1961年出生人群的认知模型。这个阶段的人经历了中国社会从封建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从物质匮乏到科技爆炸性增长的所有巨变,其中又以新中国建立为断代。1921—1944年出生的人极少能接触到完整教育,这部分人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对技术进步持相对保守的态度。而1945—1961年出生的人则有机会受到规范教育,但是又因为国家经济实力差,加之自然灾害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导致只有极少数能够受到高等教育。这部分人对红色文化接受程度较高,也比较能接受技术进步。

从认知模型的角度分析,通常老年人被定义为对新技术较为抗拒,主要是其认知能力与新事物发展速度不匹配造成的。这里的两类人虽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却都经历了社会飞速发展的阶段,其固有的时代认知经验在不断被颠覆,受革命精神和西方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特的共存认知模式,即文化与技术的对立统一观念。因此技术并非现阶段老年人的绝对禁区,但是需要文化来调和新技术所带来的陌生感。同时困苦的环境也造就了他们直面困难的坚强心智,培养了超出其他时代的自尊心,不服老的心态使其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尤为强烈。

3.2 产品功能需求体现分析

在老年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论体系中,产品代表了“器”的层面,是所有现实功能和精神特质的物质载体。不同于设计普通产品时将现实功能作为主要诉求,这里的产品功能成为了最基础的条件,进而讨论合理的文化附加形式。在需要与文化契合这一制约下,并非所有的老龄化产品都适合上升到“象”的层面,因此需要将其进行分类,以选择合理的产品对接文化。这里的分类应当是按照设计的思路,以用户为中心,根据其需求及使用场景进行。3.2.1按现实功能级别分类 产品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为目标。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要和超越需要等8个层次[9]。这一理论曾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之中。但是这里讨论的是文化所能介入的空间,因此需要考虑的是在一个产品中功能性结构对形态的制约程度。基于这个原因,可以将这8个层次归纳为两个大类,即前两个层次体现了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后6个层次则体现了在满足生存的前提下扩展出来的增益性需求。虽然根据这两类需求设计的产品互有交集,但较强的倾向性会显著影响文化的介入程度。根据老年人基本生存需求设计的这类产品重点强调功能性,其结构占有较大的比重,对应物的层面,较为适合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模式;而针对老年人生活品质提高的这类产品则强调在满足功能基础上的精神升华,对应事的层面,留给形式设计的空间要远大于前一类产品。

3.2.2 按使用场景分类 由于目前老年人大多处于退休阶段,工作场景基本退出了人生舞台,因此为其开发的专门产品主要针对的是居家使用、专门机构使用和随身使用等3个方面。其中居家使用类产品强调与家庭环境的和谐统一,对产品本身的体积和隐蔽性要求较低,在形式设计上有较大发挥空间;专门机构包含医疗、养老、培训和娱乐等场所,此类产品的设计要求与居家使用类较为类似,除开医院等少数场所外,均无对形态和体积的严格限制;随身使用类产品实际上包含了室内与户外两个使用场景,但就产品设计来说其要求基本一致,即强调轻巧便携、实用好用,对隐蔽性要求较高,留给形式的发挥空间较小。

基于以上两种分类,不难分析出比较适合开展文化创意设计的应该是在居家使用或者部分机构使用的扩展增益型产品。

3.3 湖湘文化驱动体现分析

3.3.1 湖湘文化概述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湖湘文化更是独具特色。作为兼具时间和空间双重属性的地域性文化系统,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及外延。广义上的湖湘文化指自古以来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各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发展、传播的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特指自古以来湖南省内的原住民、各个时期的移民及流寓者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精神[10]。千百年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经济条件并未击垮湖南人,反而激发了其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历史上的多次战火、移民并未磨灭其精神的传承。“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等名句道尽了湖南人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从先贤的楚巫火文化到当今的红色革命文化,从炎帝到谭嗣同、毛泽东,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尽显无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倔强、刚烈、直率、霸蛮却又不失灵泛,无数先贤的筚路蓝缕造就了今天独具特质的湖湘文化。

3.3.2 湖湘文化的设计解析 任何文化都是复杂多样的,既包含了物质因素又包含了非物质因素,要将之应用于产品设计,就需要将其全部转化成物质形式,即符号,才能与实体产品形成对接。何星亮[11]在《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一书中将文化表现划分为上、中、下3层结构,即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其中的中层和深层代表着文化的非物质内涵,是一种文化的精神所在;表层则是文化精神在物质方面的体现,即该文化的外延。根据产品语义学理论,产品形态设计是利用表层文化与产品的有机结合来展现中、深层文化。这里的表层结合是手段和途径,其与产品的共有外延形式可以大致概括为形、色、质3个方面,即文化与产品的物质接口。

对于湖湘文化,孔翠婷[12]在其硕士论文《湖湘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资源库建构方案研究》中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根据物质和非物质特性,将之划分为文物藏品、名胜古迹、工艺美术、表演艺术、民间风俗、语言文字和历史人物等7个大类别。通过分类梳理,可以清晰地判断某类文化中是否含有典型的表层文化,或者需要后续加工提炼来契合产品设计需求。

就老龄化产品设计方面来说,文化种类的选择要符合3个原则:一是该类文化必须具备积极的精神意义,即文化内涵需要对养老事业有所助益;二是必须具备显性的或易于提取的典型表层物质元素;三是应当契合产品性质,且易于与功能、结构结合。湖湘文化中较为符合要求的有文物藏品、名胜古迹和工艺美术三类。

3.4 湖湘老年文创产品的设计模式

常规产品设计必然包含功能、结构、形态、颜色和材质5个要素,这是所有产品存在的物质基础。湖湘文化创意产品主要也是通过这几个方面来表征,这些产品元素是文化符号的形式和载体,需要以此展现湖湘文化特色[13]。因此老龄文创产品的设计模式可以借鉴常规老龄化产品和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从以上5个要素中寻找契合点,形成自身的设计模式。图2为常规老龄产品与文创产品设计模式比对图。

图2 常规老龄产品与湖湘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模式对比图

根据图2可以推导出湖湘老年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模型,见图3。该模型由3个部分组成,概括了设计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解决3个问题:一是并非所有的老龄化产品都适合加载文化;二是并非所有的文化类型都适合创意设计;三是如何将文化与产品对接。

图3 湖湘老年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模型图

具体设计方法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1: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采集相应的行为、思维信息,针对用户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主要厘清老年人群自身特点及其在产品方面的切实需求。

步骤2:根据老年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环境因素等定位产品功能概念,着重分析实现功能的必要结构对形态设计的影响,针对文化创意的介入作出一定取舍。

步骤3:在前人对湖湘文化的分类整理基础上,从精神特质及量化元素两个方面筛选适合的文化种类,展开元素创意加工。

步骤4:思考功能与文化在形、色、质等方面的结合方式,充分运用语义修辞手法将文化融入到功能结构中,注重文化与功能的相互影响,形成完整设计方案。

步骤5:针对设计方案开展设计反思,评价设计有效性。

4 设计实践案例验证

设计实践按照设计模型的3个部分5个步骤在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展开,通过学生的设计实践验证了设计模型的有效性。

4.1 设计相关信息收集及加工

4.1.1 老年人群的调研及载体的筛选 设计小组通过对学校周边小区及湖南其他地区的老年人群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到老年人因生理和心理问题所产生的相关需求。期间发放问卷150份,有效回收问卷107份,部分调研数据见图4;实地走访老年人10位,获取相关访谈记录,并查阅相关论文等文献资料,建立了老年人用户模型。基于有效数据信息得出结论,相对于满足基本生理功能的产品,老年人在文创产品方面有着更大需求,其中产品的功能性与文化美感、娱乐性同样重要。

图4 老年人泛调研问卷数据整理

同时设计小组将常见老龄产品划分为13个类别,从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及环境等方面对载体类型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其对文化的兼容性,分析结果见图5。

图5 老龄产品分析图

根据调研得知老年人的需求偏好及相关产品功能属性分布分析,将设计载体定位为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文化类用品。

4.1.2 文化类型的筛选及元素提炼 设计小组在孔翠婷的研究基础上对湖湘文化展开了更细致的解读,将7个类别扩展成20个分类,针对其生理和心理属性倾向进行了整理,见图6。

图6 湖湘文化生理、心理倾向分类图

然后从文化与物质产品对接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量化分析,综合评定了各类型文化在形、色、质、结构、内涵、纹样、精神、意义等方面的表现。评定结果见图7。

图7 湖湘文化设计综合评价图

根据对湖湘文化的性质倾向和所含标志元素的丰富性评价,选择了综合性较强的建筑类文化作为设计创意的主题。

湖湘建筑以干栏式、明清时期府第式、庄园式和街衢式建筑为主,其文化中又包含有结构件、装饰件、纹饰图样和内涵寓意等元素。设计小组选择了湖南祁东的沙井老屋作为主要原型,提取了相关元素,见图8。为后期设计提供了主要依据。

图8 湖湘建筑文化设计元素提炼

4.2 湖湘老龄文化创意产品创意制作和体现

4.2.1 设计概念的生成 设计小组从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入手,通过将湖湘建筑的秀美、文气与现代投影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一种专门用于老年人闲时临帖、作画的投影产品。该方案能够在写字作画时将字帖或画稿投射在纸面上供人摩画,也能在不需要摩画时将风景投射在墙上美化环境。虚拟投影技术的运用不仅是一种环保的方式,其高对比度的特点正好解决了老年人视力衰退的问题。湖湘文化与电子产品相结合来解决文艺方面的问题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引发老年人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来调和技术的陌生感。在传承湖湘文化的同时传递出一种宁静、悠远、舒适、乐观的生活态度。

4.2.2 设计成果表达 通过对前期信息的整合及设计手法的综合应用形成了如图9的设计方案。

图9 设计方案展板

4.3 设计效果分析

该设计方案突破了传统老龄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间的壁垒,创造性地用湖湘文化来调和老年人对技术产品的抗拒,让老年人在自然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又能感受文化底蕴带来的精神愉悦。充分发挥了功能性产品与文创产品各自的优点,让文化有了目标,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功能运作之中,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设计理念[14]。

5 结语

首先,借助创意设计的手法凸显老龄产品中的文化因素,改善其功能化造型,提升产品的亲和度。借助老龄产品对人群的深入研究精准定位文化创意的受众,使功能、文化的选择与处理更有针对性,提升产品与受众的锲合度;交叉融合两种设计理论,从设计心理学切入来构建老龄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模型是文章研究角度的创新之处。通过以湖湘文化为典型案例的一系列设计实践验证了理论的可行性。其创新的优势在于发掘了老龄产品和文创产品的共性,不再拘泥于单独考虑文化、技术、美学等属性问题,而是站在整体的高度思考文化对心理的影响,进而影响产品的功能与造型设计,寻求文化与产品各方面的完美匹配,丰富了老龄产品的设计语言,从反思层方面提升老龄产品的可用性,又兼顾一定的文化传承性。

其次,将文创产品的受众锁定为老年人群,使创意设计更有目的性。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关注文化、功能在产品中的信息传递及与受众需求的契合度,借此与受众建立更为和谐、精准、有效的需求关系。

最后,通过在高校设计教学中开展的实践案例验证了设计理论及设计模型的有效性,为我国老龄产品和文创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湖湘老龄产品设计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智能产品设计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冷·暖》
《教堂之夜》
咏“湖湘教师写作夏令营”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