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语境下合体字的设计形态与表现方法探究

2022-03-23 03:05张宇张大鲁
湖南包装 2022年1期
关键词:合体笔画民俗文化

张宇 张大鲁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1 民俗合体字的形成

1.1 合体字溯源

传统汉字学中,合体字是指那些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并能分解的汉字。民俗文化语境下的合体字,又称“吉祥字”“民俗合文”和“民间合成字”,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古代陶文。从文字学角度来看,合体字是通过各种图画及象形文字演变而来;从民俗学角度来看,合体字是社会群体生活的产物[1]。古时中国的主要政治体制是君主集权制,符篆是最能体现其政治特点的载体,是发号施令、征军调队的象征和具象表达,西周利簋铭文记载“珷征商”(图1),其中“珷”就是“武王”二字的合体[2]。两汉时期,符篆因道教而盛行,老百姓将交天地、通鬼神、治病求福的美好心愿寄托在符篆上。宋代,合体字脱胎于其原有的形态,从符篆中分离开来,逐步演化成为民俗艺术。及至明清,以往更多是图案内容的厌胜钱也演变到合体字内容居多,例如“黄金万两”“招财进宝”的合体字字样(图2)[3]。随着时代的变迁,合体字逐渐演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承至今,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释放了强大的生命力。

图1 西周利簋铭文

图2 厌胜钱“招财进宝”与“黄金万两”

1.2 民俗文化语境下形成合体字的原因

自仓颉造字起,人们便对字形、字体及其含义不断进行探究,通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不断发展,合体字在民众生活中创造出了一种造型独特、形简意丰、意形双关的文化表达形式。

1.2.1 民俗文化与民俗合体字 所谓民俗文化,也即是民间风俗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出的文化生活形式。合体字是人民群众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所反映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文化载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4]。一方面,民俗合体字依存于民俗文化;另一方面,民俗合体字是具象化的民俗文化。合体字作为中国汉字艺术一大书体形式,是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民俗文化传承的象征,是人们打破汉字内部结构规律制约、不拘泥于汉字统一形式的一种手段与方法。

1.2.2 汉字拆合功能与高识别度的特性 与其他文明文字相比,汉字因其独特的笔画特点而有着极高的辨识度。每个完整的汉字均由点、线、面构成,当人眼扫视到任一汉字会立即在脑中形成一种具象图形符号,随后转化为一种视觉认知。就某种角度而言,合体字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国人烂熟于心的对于完整汉字结构特征的深刻认知。故虽将汉字进行拆分、扭曲或变形,但当人们看到其中部分特征,便会立刻与脑海中熟悉的汉字结构进行匹配,从而轻松地识别整字。而合体字不仅保留了汉字的原本特点,更能传递出独特的视觉形式和审美感受,同时在保证能够直观传达信息的基础上,更加简洁有力、意蕴突出,最终呈现出“意象表现、形神兼备”的效果。

1.2.3 民俗文化中情感和审美的需要 民俗合体字还源于人们对汉字的崇拜和审美的需要。古时,在面对各种天灾人祸、疾病痛楚时,人们需要借助某些东西来面对未知和恐惧,以求心安与平安,文字的出现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寄托。而当单纯的汉字已无法满足人们祛邪辟恶、祈福纳吉的心理需求时,为了适应民俗生活的需要,吉祥合体字应运而生。人们将一些寓意驱灾辟邪的文字拼合、变形,化生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道教符文,传达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2 民俗合体字的设计形态

2.1 造字方法及构成方式

不同于西方字母的排列组合形式,中文合体字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字组合而成。民俗合体字的组合设计则是通过汉字本身图形化演变而来,造字方法和构成方式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根据文字本身的性质和整体效果来组合设计。

2.1.1 合体字造字遵循的原则 可读性是合体字设计的第一原则。优秀的合体字能够准确、清晰、生动地表现字、词或句的意思,做到“字能达意”。同时合体造字还应注意其整体性,注意点、线、面的分布,以及大小、形态和疏密的变化。除了可读性、整体性,合体字还应该具有艺术性,做到形与意的结合,将文字造型与文字意义融合在一起,使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出来,更加深刻地传达字体的形与意,具备一定的传播性。如《福禄寿》系列(图3),出自洪卫之手,曾获日本字体设计协会JTA2015全场大奖。该作品将6个汉字依据会意造字的原则将平、安、衣、食、生、命6个汉字进行排列组合,变成3个民俗合体字福、禄、寿。整体敦厚持重,字形雄浑稳定,蕴含独特的书法魅力。

图3 洪卫《福禄寿》系列

2.1.2 合体字的组织构成方式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方法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6种,其中前4项是指文字的使用方式,后两项是指文字的使用方法[5]。通常来讲合体字的构成方式主要有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方形外框、圆形外框和半包围等[6]。考虑到字形美观,笔画常用同等的构成形式,再加以装饰,最终多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依据古人总结留传的“六书”造字方法所言,汉字是极其规律,有系统、严密的方程式。在众多构成方法中被广泛运用的是“连笔共用”,将一些共用的笔画、偏旁、结构进行合并或减省,以达到精简和美观的目的。但具体应用时要根据文字笔画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连笔共用”造型特点明确,富有艺术魅力。如图4《节气中国系列》同样出自洪卫之手。以“二十四节气”农耕历法为主要内容,借助中国书法中枯比飞白的字体元素,将二十四节气48个汉字排列融合创作成24个民俗合体字。作品充满灵活性,不拘泥于固定规矩的造字模式,随心变换,富有灵气。

图4 洪卫《节气中国系列》(来源:天天兄弟事务所)

2.2 民俗合体字的“象”与“形”

民俗合体字的创作更深层次上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背景下的东方哲学体系。在保证文字完整性的基础上协调文字间的关联、结构、形态和位置以求准确地传达信息,其精髓是“中庸之道”,把握调整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成为关键。阴阳思想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消彼长相生相息。对于普通文字创作的严谨性和书写的程式化而言,民俗合体字的组织结构有限,这就要求将重复或近似的部首笔画合并融合,以最原始的文字不再施加繁复的装饰图案,将多种信息内容进行整合表现。以靳埭强《鱼熊》海报为例(图5),靳埭强的海报中时常出现民俗合体字,并以中国文化和文字见长。《鱼熊》海报取意北极区的一种“白熊鱼”,因全球变暖而濒临灭绝,借此呼吁人类减少排放,保护环境。海报整体借助置换的手法将《孟子》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语合二为一。

图5 靳埭强《鱼熊》海报(来源:https://www.163.com/fashion/article/9D65HURD00264MK3.html)

3 民俗合体字的形式及表现方法

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心物一元的认识论在民俗合体字的表现方法上尤为突出,单个字则为字,组合字则为词,组合词则为句。在形式和表现方法上,合体字将重复或近似的部首笔画合并或融合,让原本复杂的事物回归本源。偏旁和部首为基础元素,单个字的书写面积为基本单位,将多种内容信息进行整合表现。就民俗合体字而言,结构和笔画是图形的一种,同时兼具文字和图形的双重身份,即所谓丹青留韵,神笔传神。合体字将画的丰富性和字的概括性相组合,创造出生动活泼、易于接受的文字形象,形象地传达信息。合体字的表现方法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也并非毫无原则,在对汉字进行组合时应进行合理的笔画穿插并避免无意义的堆砌。依照其形式特点可大致分为文字型、指示型和图像型民俗合体字[7]。

3.1 文字型民俗合体字

民俗合体字风格中最常见的形态是文字型合体字,通过变化文字、词组或语句的排列组合形成合体字。文字型民俗合体字包括方块字形、字画结合和围合适形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围合适形最为繁复。围合适形也即是由形入手,以圆形作为创作背景,将汉字放在圆内,寻找文字间的笔画规律与关联,考究书写的范围和形态特征,最终形成一种图案。民俗合体字发展已久,宋神宗年间便已出现典型的文字性民俗合体字。苏轼所做的《晚眺》(图6)是一篇神智体诗,神智体顾名思义就是启发神智发人深思的意思[8],这类合体字以“会意”的方式进行猜测解读。

图6 苏轼神智体诗《晚眺》

3.2 图像型民俗合体字

图像型合体字包括似图字形、以图写字和以字组图。图像型合体字注重民俗合体字的美学价值和意趣,故而选择性地放弃一部分信息识别,将重点放在图形和传统审美。如图7所示,整个合体字是一句佛教术语:南无阿弥陀佛。图中画的是一尊盘膝而坐的佛像,佛头是整个“南”字,颈部和佛珠组成“無”字,左上臂和前胸组成“阿”字,右上臂和腹部组成“弥”字,整个左臂组成“陀”字,腿部则组成“佛”字。一气呵成,既兼顾了字的美感又形成了完整的图像。

图7 南无阿弥陀佛(来源:《美哉汉字》)

3.3 指示型民俗合体字

指示型民俗合体字是文字型民俗合体字发展到图像型民俗合体字的必经之路。与文字型民俗合体字相比,指示型民俗合体字除了自身应有的意蕴,与图像型相比少了些图形所构成的传统审美,多了些使用价值。旧时文书契约的落款签名即花押是最为常见的民俗合体字,花押是古时较为常见的防伪手段,是象征权益合法性以及正式性的方式,人们会使用自己特殊的书写习惯和专属于自己的笔迹,将代表自身的文字用民俗合体字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并加以修饰,使之观感协调美观。如宋徽宗赵佶的花押被称为“天下第一人”(图8)。

图8 宋徽宗赵佶花押(来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31/21/77937_758610178.shtml)

4 合体字的民俗文化应用

4.1 典型吉祥文化在民俗合体字中的应用

民间流传的常见合体字多是吉祥合体字,这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择吉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人们追求幸福、美好、平安的愿望时,吉祥文化便被创造出来。其核心便是助力人们更好地生活,也是人们最朴素的理想[9]。自道教兴始,巫师、方士就运用“数字复合、笔画交错”等书写方法绘制了大量符篆,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这类符篆,书于东汉阳嘉二年户县曹氏瓶上,简单的符篆被赋予除害辟邪的神秘力量。到了唐宋时期,符篆形式越发离奇,久而久之民间也兴起以吉祥文化合成文字的风气。北京大学陈泳超曾有言:“西方体系下的吉祥文化是一部史诗或神话,中国人的吉祥文化更像一部民间童话集[7]。”汉魏南北朝是文字由混乱逐步走向成型的过渡时期,亦是吉祥合体字的发展时期,许慎《说文解字》的出现构建出汉字的基本框架模式,称为汉字发展的基础和规范。正字体系确立后,合体字的形态趋于稳定。

“福、禄、寿、喜”4字是吉祥文化的核心内容,他们相互关联又独具特色[10]。以“福”字为例,康熙帝所书“天下第一福”(图9)是最具代表性的关于“福”字的合体字。整体以“福”字为主体字形,其中福字的部首与“子”“才”相像,福字的右半边与“寿”字相像,拆开来看上半部分似“多”,下半部分似“田”,因此整个福字可理解为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和多福,构思极为巧妙并极具艺术性,表达了对祖母浓浓的爱和无限的祝福,是将“五福”合成“一福”的合体字形式。

图9 “天下第一福”

4.2 新兴民俗合体字

新兴民俗合体字首先突破了以单张菱形红色方纸的单一形式,开始出现在各类材质的物品上[11]。同时民俗合体字的设计引起了众多设计师的兴趣,在保留纳吉迎财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与时俱进的新元素。比如合体字“五福临门”(图10)便是巧妙地将4字结合在一起,整体以“福”字为主体,左右布局,笔画均匀。左边上面部分是“五”字,右边下面部分是“临”字。“恭喜发财”(图11)是上下结构的合体字,整体以“恭”字为主体,“发”“财”两字巧妙充当“恭”字两点。两组字都是由4个字组合在一起,虽整体减少了一些笔画,但完全不影响整个字的可读性。

图10 “五福临门”

图11 “恭喜发财”

5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从中华民族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民俗文化中挖掘和提取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感、民族感的民俗合体字设计形态,分析民俗合体字的设计形制,探究其中的情感内涵,剖析其象征寓意,了解其形式语意,汇总分析总结经验。让中华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竞争中迸发出中国特色的文化优势,用民俗文字讲好中国故事,是新一代设计人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猜你喜欢
合体笔画民俗文化
硬汉合体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找不同
聚散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止”字变合体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