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中职美术色彩构成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色彩教学在学生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不断强化情感色彩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深化学生对色彩的情感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色彩的运用方法。现阶段,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中职美术色彩构成中情感色彩的教学改革获得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其中多媒体作为一种高效性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其应用优势十分显著,对于中职院校及相关专业教师而言,只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职美术色彩构成中情感色彩的教学改革过程当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改效果,从而推动中职美术色彩构成课程的现代化发展。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多媒体下中职美术色彩构成中情感色彩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与研究,阐述了具体的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中职学生 美术色彩构成 情感色彩 教学改革
引言:
在众多艺术表现形式当中,美术与人们实际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而美术专业的学生作为艺术创造者,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在中职美术专业体系当中,美术色彩构成课程处于基础性地位,而情感色彩教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鉴于此,相关专业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情感色彩教学对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将情感色彩教学的有效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众多教学方法当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效果最佳,因此针对多媒体下中职美术色彩构成中情感色彩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一、情感色彩的概述
从整个美术专业教学体系来说,美术色彩构成课程主要针对颜色这一美术创造要素进行了专业指导,而情感色彩作为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则又从色彩的情感表现进行了着重介绍。对于中职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首先就要掌握颜色的运用与搭配方法,而在此之前,就必须要理解色彩所蕴含的情感语言,这样才能借助合适的色彩表达心理感受,从而增强美术作品的情感张力。
实际上,颜色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东西,不同的颜色带给我们的心理暗示和情感体验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蓝色是理性之色,从心理层面上会传递出安宁、宁静的信息;绿色是生命之色,从情感范畴上会体现出恬静与镇定之感,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红色是能量之色,从精神领域中会带给人们激励与鼓舞,能让人们在萎靡不振之际产生兴奋的感觉,从而充满激情。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颜色与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颜色能够将各种情感通过美术创作体现出来,而人们的情感体验又赋予了美术色彩不一样的语言,同时也为美术作品增添了活力与生命力。
在中职情感色彩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对颜色的构成进行深入研究以外,还需要对不同颜色的情感影响进行钻研,全面掌握色彩的语言特性,了解色彩的心理暗示,以便在美术创作中选择合适的颜色,从而将自身的情感表达出来。[1]可以这么说,只有不断提高情感色彩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能力,从而增强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中职美术色彩构成课程中情感色彩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色彩缺乏全面的认识
色彩作为美术创作的关键要素,其运用效果直接影响着美术作品的呈现质量。但是,从目前中职美术专业教学的整体现状来看,教学活动以素描和写实为主,主要强调了线条的重要性,忽略了色彩教学的重要地位,导致许多学生对于色彩的构成与搭配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影响了学生色彩运用能力的提升。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色彩的情感影响更是难以掌握,久而久之,便会降低学生色彩表现力。此外,在缺乏对色彩语言正确理解与认识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掌握色彩与心理的内在联系,这样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不仅缺少生命力,而且还难以引发人们的感情共鸣,最终将会使美术作品丧失艺术价值。
(二)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不高
首先,从教学主体要求的落实情况来看,目前中职美术色彩构成中情感色彩教学中仍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其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许多专业教师只是一味地注重色彩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情感教育的渗透,导致情感色彩的理论依据不足,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2]
最后,从教学形势来看,“填鸭式”教學模式仍在实际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单向式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提供创新和创造的机会,导致学生对情感色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运用到实际创作当中,最终降低了情感色彩教学的实效性。
此外,色彩教学对于学生的直观体验有着极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必须要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实际教学当中,争取在强化学生直观体验的同时,也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未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势,在教学方法技术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掌握色彩的情感语言,最终降低了教学效果。
三、中职美术色彩构成课程中情感色彩教学改革的实践策略
(一)突出情感色彩重要地位,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
要想让学生掌握更多情感色彩的运用方法,首先就要强化学生对色彩的理论认知,只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色彩的情感语言,才能让他们在美术创作中选择合适的色彩进行情感表达,从而强化美术作品的情感张力。因此,广大专业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色彩的重要地位,结合专业要求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针对色彩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为情感色彩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
一方面,专业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明确色彩构成教学的根本目标,既要指导学生掌握色彩构成与搭配的理论知识,也要引导学生理解色彩与情感的内在关系,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理解色彩的内涵,从而主动投入到色彩知识的学习活动当中。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通过其演示功能强化学生的直观体验,并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增强色彩的情感价值。与此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在情感色彩教学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想落实有效性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得到尊重与体现,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4]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与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构建充满生机的课堂,争取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教学主体要求落到实处。比如,在讲解色彩的情感语言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向学生展示不同颜色所蕴含的差异性的情感语言,如红色代表火一样的热情,白色代表雪花般的纯洁,蓝色代表大海一样的神秘等等,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图片或视频进行学习与感知,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还能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这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分组,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加强对情感教育的重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情感色彩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除了要加强对色彩教学的重视以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的情感语言,进一步利用色彩进行情感表达。因此,广大教师应加强情感教育在色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通过不同的色彩渗透多样性的情感,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视觉色彩感受到情感内涵,从而强化学生的美术素养。比如,在讲解色彩的规律时,教师可以从其情感语言入手,让学生了解每一种颜色的语言特性,譬如绿色代表生命,因此可以激发人们的感恩之情;黄色代表温暖,因此可以引发人们舒适的情绪;粉色代表浪漫,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然后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上述色彩置于特定的情境当中,以此深化学生对色彩情感语言的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拓展情感色彩教学思路,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除此之外,广大教师还需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不断拓展情感色彩教学思路,借助多样性的教学资源完善色彩理论体系,争取在扩大教学范围的同时,也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获得巨大的教学效益。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整合多样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傳统民族服饰、水墨画、传统工艺品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体会色彩的民族情感,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而且还能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对获得巨大的教学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颜色是美术创作的主要元素之一,而颜色运用的是否恰当则是衡量美术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作为强化美术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美术色彩构成课程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该课程主要针对色彩的构成与搭配进行讲解,以此强化学生的理论认知,而其中的情感色彩教学环节,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色彩的表现力,促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颜色表现多样性的情感,从而增强美术作品的情感张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而要想实现上述目标,专业教师必须要正视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 不断优化情感色彩教学体系,争取在提高美术色彩构成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知与运用水平,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李嘉 甘肃省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 考 文 献
[1]梁成旺.探究中职学生美术色彩构成中情感色彩的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2019,4(07):143-144.
[2]张伟.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科技,2017,12(10):78-79.
[3]史丽媛.中职学生美术色彩构成情感色彩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方文学旬刊,2018,5(14):120-122.
[4]林浩.中职美术色彩构成情感色彩这一环节的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7,5(2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