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明 胡金敬 李静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正迎来"互联网+"时代,并且在这一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家庭教育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趋势与特点, “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推出,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传统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观念转变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为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切实将家庭教育落到实处,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立足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积极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新路子。依托互联网实现家庭教育指导的全天候,全覆盖,为农村广大留守家庭提供优质的教育,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关键词】 互联网 农村小学低年龄段留守儿童家庭 家校共育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已经不满足于父辈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期待用另一种生活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去是他们的梦想,因此当大批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他们留在家乡的父母和孩子就成了“留守父母”和“留守儿童”。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家庭教育由于父母的缺位、亲情的缺失、亲子理念的缺乏而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多。作为扎根农村教学的老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考验,面对出门在外无暇顾及孩子的年轻家长,面对心力交瘁而又无可奈何的“留守父母”,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一、互联互动——培训年轻家长
(一)背景分析
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这些年轻的父母在育儿方面有了更广阔的信息获取渠道,他们信奉科学胜过经验,社区、App、微信公号、专业书籍都是如今年轻家长教育孩子的法寶,他们的育儿知识和教育理念更为丰富、多元。
但是真正到了实践的层面,到了面对面教育自己的孩子,到了如何有效进行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时候,他们往往又是有心无力的。育儿知识和教育理念的丰富与多元,终归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探究这些年轻的父母们,纵观他们的成长,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儿时接受的教育,是从父辈得来的,那个时代,没有今天时髦的“早教”,也没有如此多的育儿知识,甚至有时候有些地方依然奉行“棒棍底下出孝子”的观念,经历过这些的家长们,很大程度上是排斥父辈的教育方式的,他们期待带给自己的孩子的,是不一样的家庭体验;再来看他们接受的学校教育,应该也只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会涉及家校共育的层面;等到他们离开受教育的环境去融入社会,生活的压力也让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努力去做优秀的父母。因此对于他们的培训是迫在眉睫的。
(二)原因探寻
这些年轻的家长从事的工作不同,闲暇的时间也不一样,甚至他们接受的能力也不在同一个层次。为此,我们从最常见的家庭教育现象入手,针对现象自我查找:
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放养”政策,孩子要钱就给钱,至于为什么要钱,要了钱做什么,一般不问,给了钱就是尽到责任了,他们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责任,我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是学校的事情了。
在平时的生活中,难得和孩子一起,却不大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带来的后果,唠叨、抱怨、对生活的不满,对学校和教师的不满意,不合适的语言随口而出,不合适的举动随处可见;不愿意静下心来聆听孩子的心声,不愿意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总以为小孩子知道什么,我挣钱都是为了你,你花着我的钱,就该听话。有些家长不委屈自己,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考虑,结果受到伤害最大的是孩子;也有的家长只看孩子的考试成绩,只要有个好分数,只看考了多少名,只要有个好名次,其他的就无所谓了。是不是能在学校里与同学友好相处,能不能遵守学校纪律,有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社会生活知识的学习……
(三)培训措施
出现了问题,查找到根源,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成长,从专业的角度,给家长们提出一些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将通过一些故事和案例,教给家长如果出现了问题,该怎么去和孩子沟通和交流。
工作第一步,在开展培训活动之前,我们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方式,与家长们沟通,了解每一位家长的教育需求,建立专门的家长培训学习群,制定培训方案,精选培训内容。家长迫切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就提供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接着,我们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根据不同的家长定时给家长发送相关的教育信息,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从教育方式到教育感悟,家长们足不出户,了解最新教育资讯;不在孩子身边也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通过视频,与孩子多多沟通交流,设立“每日亲子时间”:每日视频、每日交流、每日沟通,让父母之爱虽然缺位但不缺失。
最重要的是我们提供给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是扎实的、有效的、还是目前最为稀缺的:
1.培养孩子学好学校课程的意识和习惯,即“吃好正餐”。靠“吃零食”的孩子身体长不壮,靠课外补习提高成绩会有用,但作用终究有限。有人说,有的孩子参加校外辅导是“一扶就倒”,形象生动,真正优秀的孩子不是校外教育机构补习出来的。引导家长不要依靠课外辅导的力量,学校课程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与其花大力气与金钱把孩子送到补习班,不如扎扎实实在学校学好知识与技能,培养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
2.让家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家庭”这个学校是生活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教育机构,家长与孩子共读、共游、共练,密切亲子关系,开阔孩子眼界,提升自身素质,促进亲子共同成长。
3.从知识补习转为特长培养。进入智能化时代,人类的工作从单位化走向平台化,创新性、独特性是未来一个人立足职场的首要品质,学历高低决定一切的旧思维将逐渐被淘汰。这就需要家长们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双减”政策促使广大家庭真正重新反思教育的内涵,科学合理使用家庭教育投资。
4.注意家庭中的劳动教育。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入手,吃完饭自己洗碗,帮助家人收拾桌子,扫扫地……从简单的家务开始,“你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要学会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能力的肯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自己是主人,做得好了多鼓励多表扬,让孩子有做成功一件事的骄傲与自豪,积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时间长了,孩子就能安排好自己的事情,生活上能够自理的孩子学习上也一定不会差。
5.从食育着手培养孩子生活能力。民以食为天,食育对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建设未来美满的生活,富有深远的意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尽量减少外出就餐,正是教育孩子学会制作食品的好机会。家人同做共餐,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适时地给出恰当的评价,让孩子感受到来自餐桌上的幸福。
6.让孩子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财能”。家长要给孩子在家中当“掌柜”的机会,让孩子支配日常开销,做出生活规划,从而学会理财、整合家庭资源。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多采用这种方法,他们认为一个孩子能管好一个家,将来就能管好一个公司、管理好自己的工作和人生。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亲身养育一个孩子,陪伴他一步一步地成长;爸爸和妈妈一起教育孩子,让爸爸的坚毅和妈妈的温柔留给孩子童年最纯真的回忆;生活处处皆课堂,留心观察,把教育孩子落实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言一行中都带着育儿的责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爱,呵护着小小的幼苗健康茁壮成长;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天使,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和尺子去衡量;做父母的也需要加强学习,孩子优秀,家长出色,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二、用爱关怀——倾心“留守儿童”
每一个留守儿童的背后,都是泪水与思念;每一个低龄留守儿童,又是在深度思念与盼望中成长。作为常年带低年级的老师,我们对这种心态有着深深的感触和无奈。为此,我们尽自己做到努力,为这些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无忧的天空。
(一)贴心关注习惯养成
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格外关注这样的孩子,在信息管理的时候,给每一个孩子都建立了一个“成长小袋子”,把孩子的发展表现和成长轨迹装进去。
最初的时候,运用电脑技术,把孩子们的信息录入专门的档案保存,摸清楚这些孩子的具体情况,一方面是为了落实上级的文件要求,完成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我们深知这些孩子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离开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就是孤独的,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如此。根据我们的了解,全班54名学生中,有固定工作、单位缴纳社保的仅有3人;约占学生总数0.6%。爸爸和妈妈两个人都在外地打工的学生有13人,占到全班同学的24%,这13名同学当中,还可以分为在省外打工和省内打工两种,家长在省外务工学生有8名,约占61.54%。班内学生家长分散在省内各地市务工学生有21名,约占38.89%。家长分散在县城各处务工学生有15名,约占27.78%。班内54名学生中,有8名学生常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约占14.81%;我们班54个孩子当中,有的孩子与爸爸妈妈分开时间最长的是一年多,最短的也有一个月了;一半以上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分开的时间超过了两个月,父母离异跟随父亲一家生活的有8人,约占学生总数14.8%,与母亲最长时间未见面的为3年;跟随母亲生活的有3人。
其次,针对不同留守儿童的特点,还设立了专门的“手拉手”成长站。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和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是发现苗头及时沟通,把错误的萌芽及时扼杀。除了纸质档案,同时备有电子档案,有问题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防微杜渐,或彻底解决问题。特别是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的,更需要时刻关注,这些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更加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鉴于此,在日常的教学和活动中,特别要多多和这些孩子互动交流,多一些陪伴,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鼓励,带着他们学习、游戏、活动,让他们的朋友多起来,讓他们的笑脸多起来。但仅仅做到这样对于经历较多日常烦恼的留守儿童来说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工具性的支持。为此,我们成立了网络心理互助小组,将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分组,匿名收集学生的情感问题,及时给予情感疏导,教授应对日常烦恼的方法。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上不存在知识上的困难,很多孩子都是很聪明的,他们一学就会,只是缺乏课后的巩固与指导。低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上存在差异,主要在于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督促和指导,而这些,恰恰是这些孩子最需要却无法得到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依旧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时监测孩子居家学习,拍视频,在线课堂,让家长积极参与,利用资源优势,不断鼓励,不断成长。想看看哪个学生的居家学习情况,实时连线,在线视频,一举一动就在眼前,有什么不合适的即时就可以纠正,即使远在几十里外,也如同人在身边。
(二)细心关爱心理健康
亲子关系对儿童成长有决定性影响。有专家通过对留守儿童行为的调查发现,父母与孩子沟通频率越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更健康、社交能力更强、日常生活行为更好;反之亦然。留守孩子不缺吃喝,家长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只是这样的生活对孩子来说依然是孤独的,没有陪伴的日子是孤单的,他们需要的就是“家”的温暖与感觉。为此,我们特别注重给这些孩子更多的照顾不给他们任何压力,不会因为他们的暂时落后而轻视他们,多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让他们也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自信。因此,我们积极倡导父母应该利用互联网和孩子多沟通、视频,关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让儿童体会到关爱。
通过前期对家长的培训与交流,家长们普遍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为此,我们积极发动家长利用好自己手中的社交平台,微信可以视频,可以聊天,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孩子参与自己的工作,打开视频,让孩子看看自己工作时的情景,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也让孩子了解到父母的不容易;鼓励孩子拍出自己生活,给父母唱支歌,画张画,说说悄悄话,传递给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千里之外也能知道自己的成长。亲子的互动,会让父母和孩子都得到情感的满足。
(三)留心关怀身体素养
健康的身體对留守儿童来说显得格外重要,每个孩子生病的时候,特别想要父母陪在身边,这种依赖亲情的时候,孩子显得格外脆弱。除了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我们还特别注重孩子的身体素质的培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一项体育运动,足球、跳绳、踢毽子、短跑、羽毛球、乒乓球、跳皮筋......微信小管家、钉钉AI智能打卡,学校学技能,在家练本领。孩子的积极性特别高,运动会、跳绳比赛、花样体育,每个活动的赛场都有他们的身影。
除了适度运动锻炼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还特别关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讲座进校园活动,邀请专业心理教师来给孩子上心灵辅导课。借助生动形象的课件,通过提问和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孩子们懂得了哪些部位属于隐私部位;让小朋友知道要小心陌生人,遇到危险时学会冷静自救;鼓励小朋友要大胆拒绝令自己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的触碰,并及时告诉家人或老师……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孩子们积极参与互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了自我防护方法,增强了安全意识。
三、互通有无——信赖“留守父母”
如今的乡村,已经是空巢老人,留守孩子泛滥下非常流行的一个代名词“留守村”。多数孩子家长在孩子出生后外出打工,孩子的照看管理也不得已的落到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由于老一辈的长辈对孩子过分溺爱,不敢管、不会管、管不了,导致多数孩子出现诸多问题,农村学生各方面的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通过家访,了解孩子及老人的情况,绝大多数的老人都是通情达理的,他们不过是育儿观念落后、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指导。知晓问题所在,我们首先联系孩子父母,在家长培训中专门开辟“亲情沟通”家庭知识讲座,指导家长感恩父母,知晓父母在家照顾孩子的不易,以此唤起祖辈的共情,打开沟通的桥梁,对下一步改变祖辈的观念打下基础。
接着,我们利用家长会知识讲座或者家长学校帮助祖辈转变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照顾好孩子不仅仅是吃好穿好生活上有求必应,还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道德情况等方面,要全方位把握孩子的发展。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监督员”。有事情及时联系,把老师的电话微信记住;有问题及时通告,告诉孩子家长,告诉孩子老师;集思广益,众人一心,才能教育好每一个孩子。
四、结束语
留守儿童是特殊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视的群体,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来说,这是老师教学的必修课。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开展多元化的家庭教育;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团结凝聚在一起;利用微信、钉钉等开展家庭指导服务,我们把一份份特别的爱,倾注到每一个留守孩子身上,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爱意与温暖。家与学校,在互联网的支持下,用一根看不见的线,紧紧连在一起,我们的探索刚刚开始,我们的尝试刚刚起步,我们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前行,为互联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走出新的路子!
作者单位:李长明 胡金敬 李静
临沂市平邑县平邑街道第一中心校
参 考 文 献
[1]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刚.《教子要有平常心,教育需要大胸怀》——《教育家杂志》2021-10-25,
[2]李翠英.农村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频率对子女行为的影响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119-120,
[3]刘霞,武岳,申继亮,开淑芬.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4):325-327,
4.王蒙雅.以育代管:互联网环境下的家校共育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