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医德观培育探析

2022-03-23 07:14杨飞张亚萍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2期
关键词:医学生培育

杨飞 张亚萍

摘 要:培育医学生的医德观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健康事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医学生医德观现状、医德教育师资力量、医德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等问题,提出把医德念培育作为医学生人才培养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以“精诚”为根,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德才观;以“仁爱”为本,培养医学生悬壶济世的仁术观;以“示范”为要,培养医学生的榜样观;以“俭廉”为德,培养医学生清正廉洁的名利观。希望能以此探索出医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为医学生医德观培育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德观;培育;医学生

一、医德观的内涵

医学的发展蕴含着浓厚的道德属性,源远流长的中华医德思想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中。医学把人的生命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医者应救死扶伤、厚德济生,秉持“大医精诚”之精神,做到“德术双馨”。医德规范,即为医的规矩,是长期医学临床实践中形成的要求。在当今社会中,医德特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导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活动的道德规范。医德观,是在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的指导下,从医者接受的道德教育和观念培育,是医务人员、医学生等进行医疗实践的思想指导和行为准则,也是调节医务人员与患者、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集体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从功能上讲,这是对在医疗服务领域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其品德的具体体现,实践在其行医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在校学习的医学生来说,他们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依据职业道德规范,认真理解和掌握医德方面的基本理论,树立良好的医德观,为将来从事医疗实践工作打下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

笔者认为,中医药学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中医药文化崇尚天人合一,注重身心和谐,强调人文关怀,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精华,体现了医者的医德风尚,起到了造福苍生的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学在推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方面有着重要贡献,中医药文化在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成为我国开展对外医学交流、文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作为推动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后备人才力量,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应充分结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结合专业特点和医学生自身发展实际,深入挖掘医德实践教育的契合點,让中医药学贴近学生学业和生活,发挥医德观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中医药院校将医德观培育融入教学之中,有助于打牢医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增强他们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医学生医德观培育不仅承担着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职责,更承载着弘扬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伟大历史使命。

二、医学生医德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生医德观培育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实践性有待加强

目前,医学生医德观培育缺乏整体性、层次性和实践性。部分学生选择医学专业仅仅是由于自己的高考分数与就读院校医学专业的分数线相吻合,能保证自己顺利入学;还有许多学生选择学医是出于对稳定工作的追求,认为医生是高薪且受人尊敬的职业。因此,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状况因材施教,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事业观,将正确的医德观更好地内化于心,并对其产生认同感。在医德教育实践中,学校将传授理论与临床知识作为培养医学生的重点,这就需要发挥学校与医院联合育人的整体功能。然而,一些医学院校认为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就等同于医德教育,在相应的课堂上也仅讲授书本内容,这就使医德教育成为空泛的说教,难以被学生接受,影响了医学生医德观培育的持续深化。

(二)医学生医德观培育的认知体系和教育内容有待系统化、常态化

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德观培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些医学生的医德观滞后于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德认知有待提升;医德教育实践课程难以吸引学生;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对医德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医学生对医德观的形成不够重视,认为自己只要保证医学专业相关技能合格就好,他们更注重对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在学校的教育中,医德观培育的主要方法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和“讲授式”教学,在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在教育中很少使用社会实践、导师言传身教等隐性教学模式,再加上师资力量不足,兼具临床知识的伦理学专业教师较少,使得医德观培育内容的精准性、层次性、针对性不强。同时,医德观培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持续进行,学校要构建多主体、多方位、成体系的医德观培育实践体系,使医德医风建设和观念教育形成常态化机制。

三、探索医德观培育的实践教学路径

(一)以“精诚”为根,培养医学生的德才观

“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才”是指一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都十分重视“德”与“才”的相统一,认为“德”与“才”是评价和选拔人才的依据,德才兼备是人才评价的基本理念。如曾国藩认为“德才不可偏废”,即一个优秀的人应当德才兼备,既具有崇高的道德,又具备较强的才干。有德无才的人,尽管其道德水平较高,但因其医术差、能力有限,无法胜任治病救人的工作;有才无德的人,虽然其医术水平高,但因其缺乏道德修养,容易违背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做出不符合医德的行为。进入新时代,医学在不断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这要求高校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要促进医学生把个人幸福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将“为人民服务”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自己学医的初心与使命,为国家振兴和医学发展贡献力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实际行动树立了精湛医术与良好道德相结合的典范。

(二)以“仁爱”为本,培养医学生的仁术观

医者的道德实践主要是个人将道德谨记于心、笃之于行的自觉行为。郑玄注《礼记》认为,“仁”是“相人偶”之意。“仁”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范畴。医学道德的理论基础便是仁爱思想,医学也为“仁”的施行提供了路径。“仁”即“爱人”,医护人员最重要的是要有仁爱之心。拥有仁爱之心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做到不畏艰难,尽其所能救治患者。相反,如果医护人员缺乏仁爱之心,就会不在乎患者的心理需求,只注重疾病的诊疗,缺乏对患者的人性关怀,带给患者的是令人止步的距离感。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给予患者人性关怀与理解,对生命心怀敬畏。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承担着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使命。仁医仁爱、医技精湛也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此外,“仁”的内涵思想被很多医学院校作为校训校规,体现了“仁爱”“医乃仁术”等医德教育的深远影响。医德观培育的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应结合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育人体系,用仁爱精神、仁心仁术润泽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医德观。

当代医学伦理书籍大多强调用社会公共规范指导人们的行为。我国古代高尚的医者在面对两难问题时,能根据自身的信念和素养做出恰当的道德选择。新时代医学生医德观培育应传承传统医德思想和规范,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性。医学生医德教育实践,要具备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强调医者仁爱精神,以医德为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对医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響,使医学生内化人格、修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以“示范”为要,培养医学生的榜样观

医学院校是培育医学生医德观的主要场所,学校应结合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融合医学发展特点及医学生的道德形成规律,更好地提高医德观培育效果。在教育方法上,需要针对新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点,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使医德教育一改呆板单调的面孔,形成一些更容易被医学生接受、贴近实际的教育方法,如榜样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相比,榜样教育能使教育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效仿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优秀学生、教师或社会先进人物的行为,在效仿过程中从心理上很快缩短与榜样的距离,引起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产生认同感。而学生身边的榜样如优秀的医学院校教师,他们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平时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关键时刻迎难而上,率先垂范,这就是强有力的医德教育。与此同时,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会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成效产生重要的影响。改进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工作方法,必须将社会、家庭、学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生更好地向医德高尚的医者学习,向具有敬业精神、无私奉献于医学事业的师生学习。相较于他人,父母更熟悉子女的性格特点,也便于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所以,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主动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学校与家庭共同分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四)以“俭廉”为德,培养医学生的名利观

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生,不仅要具备精良的医术和仁爱救人的精神,还必须具备清廉正直、不图名利的道德品质。当前,个别医务人员收红包等歪风邪气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医疗行业。学校要以“人民公仆”思想为指导,开展医学生廉洁教育,让医学生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坚守“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廉洁意识。这是培养具有高尚医德的医务人员的重要环节,也是在医疗行业落实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面对不断出现的医疗腐败行为以及当前医学生医德教育状况,学校应从源头上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使他们能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谨记于心、笃之于行,从而建立清正廉洁的医疗队伍。

医德观培育的核心目标是用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患者和医疗事业发展服务。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医疗模式的一些转变,面对这些转变和医学道德思想的碰撞,医学生虽然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高,但是心智不够成熟,认知单一,所以培育医学生的医德观非常必要。高校应将传统医德思想与现代医学道德规范体系有机融合,要教育医学生遵守行医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在医疗实践中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德润“患”心,廉养医心,保护医患双方的权利,践行医者忠于医学事业,志于医学发展的责任,廉在医疗行业,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医疗行业清正廉洁的重要性,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将高超的医技与“医者仁术”定义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使廉洁意识深深地扎根于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之中。

参考文献:

[1]刘甘霖.试论新时代中国医德规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6).

[2]张杨乐.关于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及路径的若干思考[J].学理论,2011(11).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4]习近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专刊[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5]汤小荣,旷徐,郭帅良,等.立德树人背景下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现状的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8).

[6]郑丽娟.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重构及价值[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6.

责编:瀚 海

猜你喜欢
医学生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基础医学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