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刊
民国时期的邮票长什么样?那个时候,寄一封信件需要多少邮资?几天时间能够到达?在南京中山陵景区的深处,藏着一家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邮局”——民国邮政博物馆。在这里,你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民国邮政博物馆于2013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为参观者集中展现了一幅全方位了解民国邮政风貌的全景图,同时也折射出南京邮政发展历史的沧桑巨变。
全国唯一的民国邮政博物馆
穿过幽静的林间小道,就可看到坐落于中山陵风景区内的民国邮政博物馆。独特的“八角亭”、仿古式的绿色琉璃屋顶、镶有梅花和卷草纹饰的中式柱栏以及仿古山门式的拱门,让它极具民国风情。楼前有一根旗杆,上面的绿色旗帜告诉来往的过客,这就是始建于1934年的陵园邮局,也是民国邮政博物馆的前身。
民国邮政博物馆是在陵园邮局的遗址上改建而成的,是全国邮政行业博物馆里唯一以历史时段命名的场馆。据了解,它是早年间为陵园新村的国民党达官贵人办理邮政业务所建立的专用邮局。因为离美龄宫不远,当时宋美龄也经常到此邮局邮递信件,因此它还有“美龄宫邮局”的别称。
民国邮政博物馆讲解员殷心悦介绍,之所以命名为民国邮政博物馆,一是因为民国文化看南京,南京在民国邮政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1928年开始,南京邮政总局曾统管全国邮政事务长达9年;二是博物馆由民国时期的老陵园邮局改建而成,其建筑本身即是民国文化的展现和传承。2012年年底,南京邮政局对陵园邮局实施修缮性保护,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其改建为民国邮政博物馆。
全方位展示民国邮政风貌
民国邮政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面积近250平方米,以历史发展为顺序,以启、始、兴、韧、难5个发展阶段,集中展示了民国时期邮政行业的发展风貌和历史变迁。不同于传统的陈列馆,民国邮政博物馆以信函故事为引子,以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段,融故事于时间、空间,展现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邮政特点,参观者可以徐徐深入,细细品读民国邮政的历史。
拾级而上,步入馆内,恍如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高高的围栏内,真人大小的蜡像邮政员工正在忙碌地“工作”着。比肩高的邮筒、依墙而立的信箱,还原了民国时期的邮政形式。翔实的实物展示,详细介绍了从清朝到民国各时期的邮政组织形式的发展及沿革。展厅内还有一个多媒体体验区,可以让观众“置身”于民国时期的街巷,真切体验一下邮政员工的工作内容,为参观者集中展现了一幅民国邮政风貌全景图。
在馆内,一件珍贵的文物级古籍——《中华邮政舆图》也被“放”进触摸屏,观众可以用手指“翻阅”图上各省邮政局所属邮路的精确坐标经纬图,了解当时各省邮政管理局的局所建设规模。
触摸屏旁,两台电视滚动播放的视频里,在邮政系统工作40多年的两位“老邮政”——潘安生、沈守诚,正为人们娓娓讲述着民国邮政的点滴往事。
金陵邮政的那段峥嵘岁月
1947年3月1日,为了方便距邮局较远的机关单位和公众交寄信件,中华邮政总局和江苏邮务管理局在南京市区创办了汽车行动邮局,当时共有3辆车,博物馆展示照片上的就是其中之一。
“每辆车上有3个职员,司机又叫局长。”潘安生在视频中说。每天,汽车行动邮局如公交车一样,逐站停靠,市民们提前在停靠处排好队,等车到来,就可以寄信、買邮票。不过,汇款、寄包裹仍要去普通邮局。同年,南京设置了开取赶班信筒和特种赶班信筒的摩托车邮路,赶发京沪沿线和上海经转的各地信件。邮递员们驾驶摩托,每日分6次定点开启赶班信筒。
在民国邮政博物馆里,还有一封贴了12枚邮票的老信件。殷心悦介绍,由于战事频繁导致邮运不畅,它最终没有寄到该去的地方,而是滞留在了邮局里。“此外,当时很多信件要邮寄到很远的地方,途中可能遭遇通货膨胀,经过沿途站点时邮资不足,又无法补缴邮费,也有可能引起信件滞留。”
在民国邮政博物馆里,还陈列着朱自清的父亲写给他的一封信。1928年,朱自清收到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书。父亲在信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看到这封家书,当年的朱自清不禁悲从中来,后来写就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背影》。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过一句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连绵,一直得不到家人的消息,心里焦急思念,这时候,一封家书就能胜过万金。此时,站在民国邮政博物馆内,静静思索,更能体会到亲情因为难得而特别珍贵。然而,现代通信的飞速发展,让情感的传递变得特别容易,因为容易,也就没有了“家书抵万金”的感觉,不易体会到亲情的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