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烛之武退秦师》看纵横捭阖之术

2022-03-23 00:32马向辉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秦师之术秦穆公

马向辉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主人公烛之武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巧妙地将“干戈”化为了“玉帛”,展现了其高超的外交才能,维护了郑国的利益,给郑国带来了平安。在诸侯争霸的时期,国力不够强的小国面对大国的侵扰,往往是既无处说理又无力反抗,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郑国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烛之武夜访秦伯,不仅智退强敌,而且为郑国拉来了强有力的援军。从中,我们不难看到“纵横捭阖之术”的影子。接下来,笔者就详细谈谈。

纵横捭阖之术是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对对手进行联合或分化。那么,烛之武是如何做的呢?

第一步:与秦化敌为友

《左传》有言:“无礼,无以立。”可见,在春秋时代,各国外交都讲求“礼”字,尤其是小国,要时刻谨记“有礼”,谨言慎行,力图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保全自己,不被大国吞噬。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晋、秦联手攻打郑国,作战的借口是“以其无礼于晋”。

虽然秦、晋伐郑的理由是“郑国无礼”,但是烛之武在夜访秦伯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澄清郑国“无礼于晋”的事。因为他深知这只是两国伐郑的借口,在强敌面前,一切的辩解都是徒劳的。要想真正打动秦穆公,只能从秦国最看重的利益着手。因此,烛之武一开口就是“郑既知亡矣”,毫不避讳这个既定事实,甚至还将自己的地位放得极低,淡定地说出了“敢以烦执事”,既恭维了秦君,又揭示了己方弱小的事实。烛之武的说辞也非常讲究。他说的是“秦、晋围郑”,将秦国放在了首要位置。本来两国的联盟是以晋国为首的,且主要矛盾也在晋、郑之间,但烛之武在秦伯的面前却将秦国放在了晋国的前面,给足了秦穆公面子,并且多次使用尊称“执事”“君”,不仅能博得秦伯的好感,而且能有效地拉拢秦伯。

此外,烛之武为了成功游说秦穆公,在谈判的过程中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而是将郑国置身事外,处处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这场战争的利害得失。“亡郑”意味着给邻国增加土地,助长邻国的气焰,此消彼长,也就意味着在削弱秦国的实力;而“存郑”则對秦国没有丝毫的害处。这番说辞成功地改变了三国之间的关系,如果秦国坚持“亡郑”,无异于犯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兵家大忌,得不偿失。烛之武一直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处处为对方考虑,赢得了秦伯的信任,最终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第二步:瓦解秦晋联盟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写烛之武的独白,值得读者仔细品味。烛之武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不给秦穆公问答的机会,通过“迎合和离间”的策略完成了对秦穆公的游说。

首先,烛之武深知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因此,他以利相诱,对秦穆公晓之以理。他精准地解读了秦穆公此次出兵的原因,那就是趁此分得一杯羹。但是,实际上各国之间因为利益的纠葛,不可能有永远的盟友。因此,他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将假设出来的两种情况明明白白地展现在秦穆公的面前,让他自行斟酌和考量。当秦穆公想明白了“亡郑”对秦国没好处,而“存郑”有利于秦时,自然就不会再与晋国联合。

然后,烛之武乘胜追击,以史为鉴,进一步离间两国之间的联盟,给秦穆公敲响警钟。当初,秦国曾对晋惠公有恩,晋惠公也许诺将焦、瑕两座城池送给秦国作为报答。然而事实呢?惠公前脚渡过黄河回国,后脚就在许诺出去的两座城池处筑城防御。烛之武重提旧事,增加了秦穆公对晋国的戒心,离间了两国的盟约。

烛之武步步为营,一步一步地瓦解秦晋两国之间的盟约,直至彻底说服秦穆公为止。他问了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非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国的土地呢?第二个问题是“何厌之有”。您看晋国怎么会甘于现状,满足当前所拥有的一切呢?第三个问题是“将焉取之”。将来如果不使秦国的领土亏损,晋国又从哪里去获得土地呢?烛之武提出的这三个问题能帮助秦穆公看清晋国贪得无厌的本质,让他明白“此时助晋,将来必遭反噬”的道理。最终,秦穆公下令“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可见,烛之武是使用纵横捭阖之术的高手。他成功地游说了秦伯,瓦解了秦晋之间的联盟,并让秦国与郑国结盟,可以说是非常机智。

(作者单位:甘肃省徽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秦师之术秦穆公
爱马说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短路学校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
烛之武以何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