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华
《囚绿记》是陆蠡于1938年创作的一篇散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不少文艺工作者在上海这座“孤岛”上依然坚持进行抗日文学活动,其中就包括陆蠡。在文章中,“绿”所代表的是生机和活力,象征的是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绿”的喜爱之情。接下来,笔者就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脉络。
一、择“绿”
文章开篇提到“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即1937年夏。作者以独句成段的方式来交代写作背景,突出此事是多么的令人难忘,以此引出“绿”。接着,他向读者介绍了他所居住的“公寓”:“高广不过一丈”,地面是“潮湿的”,墙壁和天花板是“纸糊的”,突出其简陋,由此设下悬念。既然房间如此简陋,他为何还要选择居住在此呢?紧接着,作者就向读者说明了“小小的理由”——只因为“圆窗外长着常春藤”。可见,“我”对“绿”有多么的喜爱。接着,写自己在选择房间时“瞥见这绿影时感到的是喜悦”,且是“毫不犹豫地决定”要这间房,让伙计都感到“惊奇”。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1937年上海沦陷,黑暗笼罩着祖国大地,而这株常春藤却在阴暗的角落长得如此茂盛,给他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这就是作者喜欢它的原因。
二、恋“绿”
“绿色是多寶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对“绿”的喜爱之情。因为它是生命、希望的象征,带给自己的是慰安和快乐。“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作者将自己比作“涸辙的鱼”,将“绿”比作“雨水”,写出了对“绿”的渴望。因为有了“绿”作伴,“我”不再感到孤独。
房间依然是狭小、阴暗的,但因为有了“绿”的陪伴,“我”快活地坐在窗前欣赏“绿”,看它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观察它的脉络、嫩芽。下雨的时候,看它在风中摆弄。是“绿”让“我”感到了安宁,带给了“我”希望。“我”对“绿”的喜爱,就犹如行走在沙漠中的人对绿洲的喜爱。作者认为,“绿”是自然的颜色,带给“我”的是欣喜。
三、囚“绿”
当人太过于喜欢某一事物,自然就会产生占有的欲望。于是,“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想和“绿”更亲近一些,想将它像一只小鸟一样囚禁,让它只为我歌唱。我开始“囚绿”,将它从窗外拉进屋子里来,与它日夜相伴。“绿”装饰了这简陋而阴暗的房间,抚平了“我”内心的伤痕。
被“囚”的绿藤依旧伸长、攀缘、舒放,“我”在这“绿”中发现了“生的欢喜”,但这“绿友”似乎不懂得“我”对它的爱怜,“尖端总朝窗外的方向”。绿条的执意向外让“我”由“爱”生“怨”,决定一定要“囚”住它。被“囚”的后“绿”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开始变黄。“我”虽然产生了恻隐之心,但是依然不肯放它走。“我”认为自己是爱“绿”的,但它似乎不了解“我”的“爱抚”和“善意”,还是执着地往窗外生长。
四、释“绿”
“我”要回南京了,“绿”也要恢复自由了。“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是作品的创作背景。当时,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祖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中。这是作者当时的生存状态,也是绿藤当时的生存状态,更是祖国千千万万人民当时的生存状态。
“我”决定“释”绿,“释放这永不屈于黑暗的囚人”。这是作者对自由和光明的呐喊,是对祖国人民的呼喊。“我”把瘦黄的枯叶归于原位,并且祝福它,祝福那些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作者不单单是在“释绿”,更是在释放自己的“魔念”。一开始,“我”因为喜欢“绿”而“囚绿”,被它的坚贞和不屈感染后,最终决定“释”绿。“绿”获得了新生,而“我”也放下了执念。“开释了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送给他们最诚挚的祝福。这也是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初衷。
五、念“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开始想念“绿”,想着和“绿”见面的情景。“绿”是美的,那伸开的柔软的卷须令“我”难忘;“绿”是柔弱的,被囚后的它像生病的孩子;“绿”是坚贞不屈的,细细的枝叶一直朝着原来的方向生长。可以说,这“绿”象征的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气节。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祖国一片破败,正如这“绿”一样被“囚”了起来。但它却不屈服于黑暗,依旧朝着原来的方向生长。这抹“绿”让“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留给“我”的感触自然是深刻的。因此,“我”怀念它。
可以说,《囚绿记》是一首民族抗争之曲。作者围绕“绿”铺设线索,按照“择绿——恋绿——囚绿——释绿——念绿”的脉络写作,表达了对处于困境中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作者单位:吉林省辉南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