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仁老对苏轼及李白诗歌的接受

2022-03-23 21:56:41姜维强
雨露风 2022年1期
关键词:接受李白苏轼

姜维强

摘要: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远扬海外,尤其是深处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一直不断接受、吸收传统中国诗歌并加以改造。而高丽中期的诗人李仁老融合汉诗、将自己的抱负倾注笔尖之上,展现了朝鲜半岛当时的“万千气象”及鲜明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李仁老;苏轼;李白;诗歌;接受

李仁老,高丽王朝中期诗人,字眉叟,号双明斋,草名得玉。善作诗,精书法。1170年高丽发生武臣之乱,在武臣专政下,文人惨遭迫害,在政治上饱受压制。在此背景下李仁老同林椿、吴世才等人结为密友,组建文学团体,称“海左七贤”。平日以诗会友、借酒消愁,以此对抗武人政权。

李仁老,长于汉诗,作品中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中国典故、文人轶事、诗说题材也是屡见不鲜了。苏轼、李白、贺知章、杜甫、韩愈、白居易、陶渊明等中国文人在李仁老的诗中的“常客”,其中对李仁老影响最大的当数苏轼、李白二人。

一、苏轼与李仁老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毫无疑问在苏轼的年代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举世闻名的。苏轼的诗为李仁老所极力推崇,李仁老一生所作的汉诗之中,苏轼出现的次数最多。而李仁老对苏轼如此推崇崇拜也是有迹可循的。

高丽文宗时期,高丽文坛在晚唐奢靡文风弥漫的背景下开始了解苏轼的诗词,到了高丽中期苏轼的诗作则开始大受追捧,模仿、化用、借用苏诗之韵进行创作在朝鲜半岛掀起一阵热潮。在借鉴苏诗方面,李仁老、李奎报、林椿等人毫无疑问是佼佼者。当时的诗人中,李仁老又是效法蘇轼的第一人。苏轼曾作《和陶归去来兮辞并引》,在此基础上李仁老创作出《和陶辞》。乃至于李仁老的字——眉叟,与苏轼出身的眉州也不是不无关系。

李仁老对苏轼的崇拜体现在他诗中的各个角落。苏轼有诗两首:

雪后书北台壁·其一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雪后书北台壁·其二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李仁老作诗和之:

雪用东坡韵·其一

千林欲冥已栖鸦,灿灿明珠尚照车。

仙骨共惊如处子,春风无计管狂花。

声迷细雨鸣窗纸,寒引羁愁到酒家。

万里都卢银作界,浑敎路口没三叉。

雪用东坡韵·其二

霁色棱棱欲晓鸦,雷声阵阵逐香车。

寒侵绿酒难生晕,威逼红灯未放花。

一棹去时知客兴,孤烟起处认山家。

闭门高卧无人到,溜得筒钱任画叉。

苏诗其一中着重凸出了雪后的主题,如“势转严”、庭中“堆盐”、马耳山的“双尖”,诗中未提雪又处处可见雪。其二则是续一中观景所感,借景“城头翻鸦”“没车晴泥”“玉楼寒粟”“银海眼花”等景,抒发自己瑞雪兆丰年的愿望,更进一步借空吟刘叉的《冰柱》隐喻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和郁结难平。苏轼当时已近不惑之年,又难免感叹老病之苦。此诗深受后世追捧,王安石更是和诗,包括《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五首》在内共六次。而本诗中的“尖”“叉”二字分别压险韵、狭韵,一气呵成,毫无生拼硬凑之嫌,并无心插柳创出“尖叉体”,为后世文人所赞咏。本诗作于苏轼改任密州知州刚上任之际,此次一别杭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那雕梁画栋、晓风残月的江南风情。朝中局势不利,自己这般主动请求外调,又不知何时才能回调京师,施展拳脚抱负。

李诗其一中以“鸦栖千林”“明珠照车”“春风狂花”“细雨鸣窗”等意象的堆叠营造出春日之景。其二中和苏诗,先借“霁色晓鸦”“雷声香车”“绿酒红灯”等意象表现了繁华之景,表现了雪后诗人孤身闭门饮酒,纵无人来访仍怡然自得的心境。苏诗二首与李诗二首题目中都提及雪,但全诗当中对雪又只字未提,通过营造意象使读者明白“雪”的背景。四首诗的首联中都堆叠了大量的意象以破题,增添了诗歌的“气象”[1]。

同样是孤身一人,苏轼登北台后观雪只能忆刘叉,而李仁老闭门孤身饮酒仍在自娱自乐。两位诗人面对逆境时诗中表露出的两种态度无高下,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仁老并不是完全受苏轼诗的左右,在读苏轼作品时有共鸣,更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十六岁的苏轼在与当时如日中天的王安石的政治斗争中,三次向神宗上书万字言,却换来贬谪杭州。这时的他已然心灰意冷,却又在三十九岁收到改任密州知州的圣谕。写下《雪后书北台壁》的苏轼无疑是“心如死灰”的。而李仁老在武臣乱政的那些年里于深山归隐,他的心中对那俗世官场仍是向往的,当他读了苏轼的《雪后书北台壁》之后郁结心中的那份不平被苏轼所引发,随心而作诗两首致敬苏轼,致敬那个他不曾也不会见到的异国诗人,致敬那个不得志的自己。

李仁老接受苏轼文风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当数当时高丽王朝的时代背景。李仁老所处的高丽中期,正是苏轼诗文在朝鲜半岛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高丽王朝时期,文人雅士十分推崇苏轼,甚至到了迷恋的地步。比如李仁老的字与苏轼有关,金富轼、金富辙兄弟二人名字也模仿苏轼兄弟二人。对此崔滋在《补闲集》中解释为当时文人因崇尚苏轼之豪迈气韵、言深意厚,故而多有效仿[2]。同时期文坛代表人物李仁老、林椿、李奎报、李齐贤都效仿过苏轼写下很多传世名篇,这是那个时代高丽文坛的特色,也是对苏轼的肯定。

李仁老虽推崇苏轼,但也不是盲目追随,并没有活在苏轼的影子里。虽然苏轼的官场起落经历与李仁老的经历十分相似,李仁老也对此深有感触,但李仁老在读过、品过、学过苏轼诗文之后,仍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以前文的《雪用东坡韵》为例,不同于大多数文人停留在对苏轼词句的模仿上,李仁老虽是借用了苏轼“尖叉体”的狭韵,但不局限于苏诗的情感限制。苏轼诗中的情感是上升到对自己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政治失败后的抑郁不得志及无可奈何;但在李仁老诗中,表达的却是对自己自在洒脱的隐居生活的享受。二者意境并无高低之分。毕竟诗之一道只为说尽胸中不平事,读书人之道只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苏轼之诗不是无病呻吟、含冤报屈,李仁老之诗更不是自暴自弃、自我放纵,二者都是那“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之人,作诗两首都只为那“胸中多少不平事,都在回头一啸间”的畅快。李仁老对苏轼不只有接受,更有创新,是在体味苏诗意境的同时升华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李白与李仁老

李白,只闻其名眼前便是那“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谪仙人之姿。“诗仙”之名李白当之无愧。便如余光中先生所说,李白正是那“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之人。

李仁老因为拘泥于时代及固有观念,无法像李白那般真正“跳出来”,故而对李白那种洒脱不羁无比的羡慕。李仁老有诗《饮中八仙歌》《崔太尉骑牛出游》直抒胸臆,爱慕着李白那份浪子的放荡与诗人的才华。且李仁老作《续行路难》三首以“续”李白的《行路难》。李白的《行路难》原文有三,本文中各取了李白和李仁老二人组诗中的其中一首进行分析研究。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续行路难

登山莫编怒虎须,蹈海莫采眠龙珠。

人闲寸步千里阻,太行孟门真垣途。

蜗角战甘闹蛮触,路岐多处泣杨朱。

君不见严陵尙傲刘文叔,七里滩头一竿竹。

(李仁老)

李白的《行路难》是天宝三年玄宗对李白“赐金还放”、告别长安时所创,诗中用典颇多:“闲来垂钓碧溪上”化姜尚八十岁磻溪垂钓遇文王之典,“忽复乘舟梦日边”引伊引之故,“长风破浪”则借用少年宗悫之典故。李白,素来是与那狂放不羁联系在一起的浪漫诗仙,哪怕是碰壁不得志,也做不出那扭扭捏捏的姿态。心中堵了那口舒不出的气,以致在友人千金一掷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又有几人能如李白那般拔剑四顾呢?这是那个盛唐才能孕育出的气魄,更是李白骨子里那种“我本楚狂人”的快意恩仇。“多歧路,今安在”是借酒问天、问地、问君、问天下,是问出李白心中的那份不甘。而李白也决不愿展现自己的气馁,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接体现了他的骄傲倔强。

而李仁老在《续行路难》中也是多次运用典故。“蜗角战甘闹蛮触”用典于《庄子·则阳》中的蜗角之争;“路岐多处泣杨朱”源自成语“杨朱泣岐”的故事;“严陵”“刘文叔”“七里滩”则是典自严光和刘秀的故事。李仁老在诗中多次运用中国典故,不光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熟稔,更展现出他对中国文坛的向往。李仁老的《续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在辞采和声律表现方面实现了完美继承。

李仁老题诗名为《续行路难》,意在致敬李白,续其之不羁,鸣己之不平。李白在那个年代可以做那“离经叛道”的诗仙,李仁老亦可做那“浊世君子”,于那武臣乱政的“末法时代”存留宁折不屈的文人风骨[3]。

李仁老向往李白,不只是因为这组被贬时所作的《续行路难》引发自己的共鸣,更是因为李白那种桀骜不驯是自己所没有的。李仁老虽是向往李白那“侠客行”般的江湖生活,但终是无法跳出读书人的“画地为牢”,心中仍是对那庙堂有着憧憬。纵使李白那般才华横溢、豪放飘逸,但却仍是逃不过被小人诋毁而“赐金放还”的命运。李仁老空有才能却苦于武臣当政不得施展,相似的政治遭遇使李仁老对李白的诗心生共鸣,自然而然会亲近李白,在逆境中仍保持一分清醒,保持着那份豁达,丰富自我精神世界,支撑自己走过那段黑暗的岁月。

三、结语

对于苏轼和李白两位前辈诗人,李仁老从二人那里学习如何做学问,更学到如何做人。相似处境,苏轼、李白各有各的“态度”,李仁老亦是有自己的“态度”。在那个时代的朝鲜,所推崇的“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更被当成做学问的典范。纷纷模仿却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文人比比皆是,难能可贵的正是如李仁老这般保留自己做学问的那份本心,“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那页文人风骨。

参考文献:

〔1〕姜夏,尹允鎮.论李仁老汉诗与中国文人之关联[J].东疆学刊,2017,34(01):40-45;112.

〔2〕毛翰.河山万世同盟国,雨露三朝异姓王——朝鲜历代汉诗概观(2)[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4):53-60.

〔3〕闫钰卓.朝鲜文学对武陵桃源的静穆追寻——以“海左七贤”之李仁老汉诗《游智异山》为例[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8(03):116-120.

猜你喜欢
接受李白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纸上的李白(三)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38
纸上的李白(一)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4
文学可以定义吗?
文艺争鸣(2016年8期)2016-12-01 11:32:50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16:47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出版科学(2016年5期)2016-11-10 06:51:24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2:16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