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燕
[摘 要]語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表现,为了能够更好地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满足课程改革需求,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为此,有效设计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把握好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阅读教学问题设计之间的关系,探寻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策略,以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有效的问题探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1-0010-03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也是有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集中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表现。阅读教学是有效发展、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这一任务十分重要且必要。本文从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意义出发,重点就如何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进行问题有效设计展开了研究探寻,希望能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教学的意义十分显著。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能够使学生通过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对文章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效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克服写作中存在的语句不通顺、不连贯等问题,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期间要注重课内外阅读,按照新课改要求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及探究能力等的提升。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持续且全面的发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以及全新的实践操作设想。阅读教学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的有效手段。
二、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意义
阅读教学对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可谓意义非凡。从选文角度来分析,选入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其中甚至有些属于“独一份”的经典,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陶冶思想情操、提升审美品位的必备素材。如何让新时代的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是语文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是解读作品的关键一步。为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问题。高质量的问题是有效激活课堂氛围的催化剂,是有效连接教师与学生思想的重要媒介,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围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出的巧妙问题,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探索、交流、互动。学生能够借助交流、探讨来有效提高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感知文本魅力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除此之外,有效设计阅读教学问题还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相关作品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有利于教师有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三、设计阅读教学问题的方法策略
(一)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运用规律,从而形成个体言语经验,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效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要想促进学生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有效开展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一系列真实的阅读实践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可以先思考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语言,并且置身于真实语境中的方法,然后设计有关语言的创新性问题,最后从关键词、句式等方面着手进行问题的优化。这样就能有效实现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
例如,《沁园春·长沙》这一首词的上阙展现了诗人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其提及六种景物,分别是山、林、江、船、鹰、鱼。但若单凭这六种景物,学生还无法勾勒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画面。因此,教师围绕这六种景物设计了如下问题:“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借助哪些词来让这六种景物能够呈现秋季各类生物的状态?你能否用其他的词替换这些词?”教师借助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与思考,赏析“遍”“尽” “透”“争”“空”“底”这几个关键词,进而明确正是因为这些词的有效应用才将大自然景物“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特征鲜明地展现了出来。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关键字词的分析比较,有效把握客观语言中表达出来的主观思想,从而深化对文本的解读。
再例如,作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呈现了“月下荷塘”“塘中月色”以及“荷塘四周”三幅典型的画面。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品味作者的抒情性语言以及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下问题:“作者是如何展现这三幅画面的?”“这三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选取的意象、描写时的选字用词,进而感悟作者的情感。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文本解读,教师可以围绕关键词设计问题。通过探究这样的问题,学生能感悟文本的语言艺术与情感艺术,能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二)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阅读教学的又一大任务,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还需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注重激活、深化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问题时,一定要关注问题的启发性、关键性价值,进一步挖掘问题的潜在价值,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这样做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在探究《鸿门宴》中项羽的形象時,学生总结出了这一人物的多种性格,对其有褒有贬。有的学生认为项羽光明磊落、胸无城府,有的学生认为项羽刚愎自用、自大轻信。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此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项羽人物形象短评。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整理和探究,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加鲜明的印象和更加深刻的理解。
再例如,为了深化学生对“祥林嫂的悲剧根源”的认识,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祥林嫂活在现代,她的悲剧还会上演吗?”教师借助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导致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多重因素。在思考与质疑的基础上,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辩论,在问题辩论与理性分析中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与提升。
(三)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注重文本的文学性,引导学生关注品味文本的美。文学审美与创造离不开审美表达方式的正确选择,即语言的选择,所以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基于语言分析设计问题,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文学审美的实现提供条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之美。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颇具盛名,其语言精练,具有韵律美;内容饱含情感与想象。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中借助问题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声声慢》的时候,提出了如下问题:“词中提及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如何有效表现出愁情的?”“你能基于本词内容,勾勒出画面吗?”这些问题涉及字词的解读,意象、意境的赏析,画面、情感的品味,能在指引学生解读文本的同时,让他们领略诗词之美,感悟文化的魅力。
再例如,《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这两篇文章在写景和表达情感方面有独到之处。教师可围绕“赏自然之美,品情蕴之深”的群文阅读教学主题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赏画面,品意境”入手,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从作品不同艺术风格的赏析延伸到对文人不同个性和审美趣味的探究,让学生更好地对文章进行审美品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材中有单篇文章为一课的情况,也有多篇文章为一课的情况。这实际上是在传统的单篇文章教学主流中,加入了群文阅读教学这一新的形式。单篇文章教学中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为学生解读文本、形成独特的思维创设条件,能推动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而在群文阅读教学和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设计的问题则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并生发出有价值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活动。
(四)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穿越千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在新时期如何解读、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要思考的问题。“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解读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指明了方向。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比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安排了三部戏剧作品:《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是话剧,《哈姆莱特》则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经典剧作。这三篇剧作的教学侧重点明显不同。元杂剧艺术特点的赏析,对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读,探究作者寄寓的情感,以及对窦娥指天斥地、连发誓愿的意义和价值的解读,应该成为《窦娥冤》的教学重点。《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丰富的潜台词、复杂的人物性格,应该是解读这一作品的关键。《哈姆莱特》的探究侧重点应为内心冲突的展现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批判。将这三部作品放置于一个单元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不言而喻。这三部作品的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体系。因此在完成各部作品的教学之后,教师可安排学生对它们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从戏剧冲突、人物性格以及民族心理等角度展开探究。如在戏剧冲突方面,《窦娥冤》侧重于展现人与社会的冲突,《雷雨》侧重于展现人与人的冲突,《哈姆莱特》则侧重于展现人物内心的冲突。在探究矛盾冲突、人物性格塑造、主题表达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作品背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性格等。
此外,新课标提出的18个任务群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环境中,教师一定要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真正将立德树人理念充分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及时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寻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策略,以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志民.巧设问题,在多元辨析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之友,2016(12):18-19.
[2] 王本华.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阅读教学体系:谈统编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35-42.
[3] 张树苗,郭利婷.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学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探究[J].喀什大学学报,2018(5):116- 120.
[4] 何德芬.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阅读教学核心目标研制[J].小学教学设计,2017(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