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伟
【内容摘要】本文从解析《一堂好戲》创意入手,通过与当下戏曲电视传播类节目的分析对比,品评其在内容构成、展示方式、嘉宾组合、表现主体、节目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创新、节目出新。并就当下戏曲电视节目如何在传播传承中华戏曲文化中做到立意独特,内容鲜活,效果亲和,使传播效果更加贴近青少年,形式上雅俗共赏、独树一帜做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一堂好戏》;民族文化;电视传播
作为中华文化的千年瑰宝,传统戏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思想内蕴,体现出中华审美的独特鲜活,是华夏子孙的精神家园之一,始终受到大众欢迎。自2019年起,中国教育电视台春节期间连续推出6期大型戏曲文化节目《一堂好戏》,该节目可谓异军突起。从节目效果看,一年一个台阶,年年都有新视点、新探索、新亮点、新高度。
2019年该节目获得教育部传统文化项目扶持;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扶持。2021年该节目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第一季度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着实不易,可喜可贺!
这个节目凸显了“戏曲艺术进校园”的丰硕成果,展示了大中小学学子传承中华神韵的独特风采,在电视传播的可喜效果中体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独特的文化责任感与社会影响力。
一、创新传统文化传播主体
从电视传播效果看,《一堂好戏》是一档在当下戏曲类电视文艺节目中充满独特看点的节目。其独特性体现在传播主体的创新上,与国内其他的戏曲文化类节目大多延请知名乃至著名演员出任传播主体不同——该节目虽然也有知名乃至著名演员登场,但其主要的传播主体却是名不见经传的校园中从小学到大学的莘莘学子,一群最具有希望和创造力的祖国未来,一个肩负着延续民族文化的青春群体。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传播者作为传播主体,这固然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传播定位有关,但笔者更愿将其理解为乃是中国教育电视台领导与节目编导本身的自觉的文化担当和责任使然。这种延请青少年作为传播主体,让青少年“唱主角”的节目传播策略,不但使中华传统文化展示有了新的看点,而且将党和国家一再倡导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传播落到了实处。于是,节目在特色和好看之外还具有更深远的意义。①
二、创新传统戏曲审美
《一堂好戏》在传统戏曲审美方面也有创新。节目主创人员深爱戏曲文化,深谙戏曲传播规律,深研了当下电视戏曲节目的种种局限,从内容到形式,从组合到呈现,从看点到意义,从起步到延续都不落窠臼,并以具有观赏看点的学生组合、适合校园文化的节目选取、具有权威活力的嘉宾萃选、不同常态的现场设计,全方位地创造出与当下许多其他戏曲电视节目有区别、有特色、有创新的一档节目,让人不由赞叹其新形态、新效果。
《一堂好戏》从内容到形式,从创意到效果,都有着一种很强的个性,有着一种强烈的欣赏吸引力。笔者欣赏《一堂好戏》,固然因为其以“新”为看点,但其“新”却是有根基、有站位、有追求的。编导自觉地将校园文化特色与戏曲文化做到深层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成为节目的看点,而且通过这种视角更映射出“戏曲进校园”“培根铸魂”的本质意义,节目中所选择的剧目、选段都充满了昂扬的正能量与精彩的艺术体现,真正呈现出校园文化“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品格与中华审美独特、精湛的艺术感染力、征服力。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当代文化成为学生展示的主体,从美轮美奂寻求个性解放的昆曲名著《牡丹亭》,讴歌爱情忠贞的越剧《梁祝》,到宣传民族美德的豫剧《清风亭上》、保家卫国的京剧《杨门女将》,再到表现民族团结的《金沙江畔》、歌颂人民解放军的《智取威虎山》,每一个节目都充盈着中国戏曲追求的内容上的真、善、美,同时这些剧目都凝聚着一代代艺术大家的创造心血,散发出戏曲文化的真正价值。看过节目,我们不能不钦佩《一堂好戏》编导的文化站位与责任意识,不能不赞叹他们对戏曲本质价值以及对戏曲与今人精神层面关联的成功把握。这使得这档节目有了坚实的教育定位与生动的文化感染。
三、创新美育教育
2018年8月3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做好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连续三年节目欣赏下来的观赏收获告诉我们,《一堂好戏》在创新美育工作方面确实富有新意。有这样好的效果,根本在于编导始终守定一个原则,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借助精彩戏曲和名家大师对广大青少年开展“润物细无声”式的美育教育。借助戏曲之美、青春之美,传递文化之美、文明之美。
三年来每次节目都有许多戏曲名家鼎力支持,热情参与。不仅有来自北京的京、昆剧种名家张建国、杜镇杰、李宏图、李海燕、顾卫英等,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名家欣然登场,这些艺术家有些是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也是各剧种的领军人物,如评剧演员王平、秦腔演员李梅、川剧演员陈智林、豫剧演员李树建和王惠、锡剧演员黄静慧等。他们的登场并不是“唱主角”,而是甘当“配角”,作为“绿叶”来为登台的青少年甘当人梯,这就使得他们的“登场”不仅具有戏曲演出的意义,更具有“戏德”传播传承乃至优秀美德传承的意义。在这些名家的“传帮带”指导下,每年的节目中许多桥段的设计和选段收选,都令人看到常态戏曲欣赏少见的效果,尽管 “唱主角”是学生,甚至还是稚童,但戏曲带给他们的是心灵与才情的释放,他们带给观众的则是充盈生气的鲜活。比如:河南学龄前儿童演出的丑角戏,灵动滑稽,极为自然;小学生演出的《金沙江畔》,在评剧名家王平的带领下,充满因学戏而产生的对前辈英烈的敬仰之情;高中生演出的《天女散花》,青春的纯洁增添了允歌允舞的仙气;河北大学生演出的《坐宫》,精致唱念中洋溢出学子的文质彬彬。这些都是节目的精彩看点,而且与众不同,令人观后难忘。
四、创新戏曲根植校园的新路径成果
取自校园的戏曲课本剧成为节目的一个亮点,又是戏曲与校园、传统与学子、学习与创造有机结合与成功探索的精彩看点。北京中关村一小结合戏曲进校园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戏曲的本领,从课本中选取根据课文改编的京剧,推出以森林中小动物相互关爱、共克困难为主题的戏曲,并在《一堂好戏》节目播出。诸如此类的尝试,无疑能使戏曲进校园更好地走进孩子心灵、激活戏曲活力、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也是《一堂好戏》本身传播定位与教育本色的有利发挥。据笔者所知,利用课本剧方式促进戏曲进校园,各地多有尝试,这种对校园课本戏曲的关注理应在今后教育电视台的节目内容中持续进行。
《一堂好戏》节目展示、示范、点评、互动相结合,有利于孩子的欣赏心理,符合戏曲学习的特殊规律。节目有多个“戏曲进校园”的名师、名家展示他们辅导孩子学戏的学习效果,甚至是直接带领孩子们演出或衔接孩子们的节目演出,尤其令人难忘和感动。比如评剧名家张俊玲、王平,京剧名家由奇、李小培等带领孩子的演出就非常精彩。而每一个节目点评环节,更是邀请了京剧与地方戏的诸多大家以及知名文化学者精准点评,尤其是结合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予以循循善诱,这本身也体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办台特色!
《一堂好戏》的成功,不但展示了戏曲文化进校园的丰硕成果,更是借助戏曲这一载体对广大青少年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的重要抓手,具有多重创新意义。真诚希望中国教育电视台今后能够把这个节目发扬光大,越办越好!
注释:
①李红根:《借助电视手段让孩子领略戏曲艺术魅力初探》,《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3期。
sdjzdx20220323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