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百岁党员的革命人生

2022-03-22 09:46吴锡刚
文史春秋 2022年12期
关键词:柳城县柳城林立

● 吴锡刚

林立(1920—2022),广西柳城县人,1944年9 月在抗战烽火中参加革命,1945 年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8 年间,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跟党走,将全部精力投入党的事业,离休后发挥余热,乐于奉献,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光荣在党50 年”等4 枚纪念章。

勤劳好学 仗义耿直

林立,原名林周雄,1920 年12 月出生于广西柳城县社冲乡仓贝村一个贫苦的壮族农民家庭,在他2 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林立12 岁便学会犁田、耙地、插秧、割草,15 岁就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到村里办的私塾读书。他对学习的兴趣日趋浓厚,白天去劳动时都会带上一本书,趁大人休息间隙翻阅,晚上随先生学到夜深人静方才回家。如此持续3 年多后,伯父资助他到社冲乡中心校读书。

1941 年春,林立考入设在凤山镇的柳城县立国民中学(以下简称“柳城国中”)。他的班主任杨启新(又名杨东城,江西丰城县人)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生活严谨,教学有方,经常教学生们唱抗日救亡歌曲,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尤其精心培养好学上进的学生,常将进步书刊介绍给他们阅读。

杨启新年长林立2 岁,他特别喜欢富有正义感的林立,二人建立了深厚友谊。杨启新多次利用节假日到林立的家乡访贫问苦,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引导贫苦民众反思致贫的社会根源,唤起群众反压迫、反剥削,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意识。后来,因家庭特别困难,林立被迫休学,杨启新与他亲切谈心,鼓励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坚强地生存下去,不断追求进步。

1941 年,广西省政府在全省推行国民兵身份证制度,规定凡年满18 至45 岁的役龄男子均须办理证件,每份收工本费3 角。柳城县社冲乡乡长韦国钊、仓贝村村长韦其贤平时作恶多端,此时趁机每办理1 份证件多收7 角,群众恨之入骨。听到反映后,在同班同学龙家盛和班主任杨启新的支持下,林立愤然上书县民团司令部和县政府,控告韦国钊、韦其贤一伙敲诈勒索民众的罪行,后这两人被免职查办,多收费用全额退回给群众。此事坚定了林立与腐败、反动势力作斗争的信心,也让柳城国中师生和全县民众对他刮目相看。

投身抗战 光荣入党

桂中支队第八团一营营长林立(约拍摄于1949 年底)

林立在柳城国中断断续续学习两个学期后,先后回乡务农、在村校任教、到柳州真报社担任校对员,1944 年初才回到柳城国中附属简师科学习。

1944 年 秋, 侵 华 日军第二次进犯广西,中共党员、柳州日报社社长罗培元未雨绸缪,安排在柳城国中担任体育教师的余炳享(又名余明)负责联系发动进步学生,筹建《柳州日报》柳城县分销处(以下简称“柳城分销处”)。柳州沦陷前夕,柳州日报社迁往罗城县龙岸。次年1 月,柳州日报社在柳城县古砦成立柳城分社,不久由于日军侵袭,柳城分社迁到柳城县龙头乡(今龙头镇)蒙村办公。在余炳享的积极引导和推荐下,林立与谢庭滋、罗汝群等同学先后到柳城分销处和柳城分社工作。

1945 年2 月,中共柳州日报社特委(后改为特支)在罗城县龙岸成立,下设龙岸总社、警卫队、黄金分销处、柳城分社、融县分社5个党支部。报社特支委员何家英担任柳城分社负责人和党支部书记。3 月,经余炳享介绍,林立在柳城分社所在地龙头乡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候补期半年后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从此,他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

柳城分社下设三塘、太平、大埔3 个办事处,并分别建立党小组。分社党员除了何家英、余炳享,还有岑友鲲、侯信、梁一帆、林立、谢庭滋、罗汝群、谢光泽、邓程章、于钿等人。林立担任三塘办事处主任和党小组组长。他和同事通过出版油印的《柳州日报》(柳城版),及时向人民群众传播世界反法西斯战况,传达中共的抗日主张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取得胜利的消息,增强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念;组织读书会、青年联谊会,举办时事座谈会,吸收进步青年参加;利用社会关系做好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据柳城县史志办公室提供的史料,林立曾组织家乡自卫队,先后参加象鼻冲伏击战、仓贝伏击战,袭击侵扰当地的日军。

柳州日报社警卫队(对外称“桂北行署直属警卫队”)是以报社内的中共党员和进步职工为主、吸收部分当地青年参加而组织起来的队伍,是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1945 年3 月,警卫队从罗城县龙岸开往柳城县,先后活动于古砦、龙头、大埔、太平、沙埔等地,林立积极参加警卫队的活动。警卫队内不分官兵,每人每月全部生活待遇是22.5 千克刚脱壳的糙米,除口粮外,仅能买到一些油盐;没有菜吃,就到河边竹林挖竹笋和上山摘野菜,或到田里去捡田螺做菜;没有牙刷、面巾、浴巾,就找一块白布来一物三用;没有鞋穿,就自己编竹壳草鞋。生活条件尽管十分艰苦,但这支队伍却生气勃勃,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激昂的抗日歌声。警卫队主动抗击前来袭扰驻地附近村民的日军,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并在洛崖、龙头、沙埔等地联合柳城抗日军民作战。

参加溪滨寨培训 明确斗争策略

1945 年6 月底,侵华日军撤出柳州后,柳州日报社工作人员分批回到柳州,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决定停止党组织活动,所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分散隐蔽。8 月,林立出任柳城县社冲乡中心校校长,同年底,由党组织安排到广西日报社柳州分社(由柳州日报社改编)工作。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柳城县政府对无家可归、生活艰难的难民熟视无睹,不但不救济灾民,反而以“乐捐”为名,欲勒索社冲乡民众捐款400 万元(法币)。1946 年春,林立为家乡民众发声,在《广西日报》(柳州版)发表《我要控诉》一文。文章发表后,国民党柳城县长张德乾恼羞成怒,在社冲乡召开的乡民大会上攻击林立是“捣乱分子”。最后迫于舆论压力,“乐捐”不了了之(中共柳州市委党史办编:《抗日战争时期的柳州日报》,漓江出版社,1992)。

1946 年秋,国民党广西当局对柳州日报社进行所谓“改组”,林立被开除,随后他到柳州龙城中学做雇员,第二年春与侯信、谢庭滋前往贺县桂岭区(今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桂西乡中心校任教。1947 年底至1948 年夏,受中共党组织指派,林立在柳城、忻城、柳江等县农村串联发动群众,准备武装斗争。

1948 年3 月,中共桂柳区工委决定,将柳南党组织与象县(今象州县)党组织合并,建立中共象县区领导机关(1949 年4 月改为中共象修雒区领导机关,9 月成立中共象县工委),辖区包括象县、柳江、武宣、修仁(今属荔浦县)等地区,陈钜为负责人。

8 月下旬,经中共象县区领导机关安排,韦章平、林立赴融县永乐乡溪滨寨(今属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镇)参加中共桂柳区工委举办的武装斗争干部研究班。参加研究班学习的有桂北、柳北、都宜忻、象县党组织和桂柳区工委负责人、骨干分子共15 人,其中路璠、莫矜、谢之雄、莫江白、阳雄飞、傅一屏等后来分别成为中共广西省农委领导下的多支游击队的领导人。研究班历时20 余天,在中共桂柳区工委委员路璠主持下,系统学习毛泽东、朱德的军事著作和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关于武装斗争的指示,总结横县会议以来广西各地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今后开展武装斗争必须遵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规律,依靠群众,组织短小精悍的武工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有效打击敌人;以山地为依托,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游击根据地;做好统战工作,壮大自己,瓦解和削弱敌人(韦章平著:《难忘的战斗历程》,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研究班结束后,根据上述原则,中共象县区领导机关分析了象县区的实际情况,决定背靠大瑶山,在象县建立武工队,并积极向修仁、榴江(今属鹿寨县)、雒容(今属鹿寨县)等地发展,确定由陈钜、韦章平、林立负责武工小组的扩编工作。

游击骨干 英勇善战

1948 年12 月中旬,象县武工队在桐木乡小古院村(今属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正式成立,韦章平、林立分别担任队长、副队长,陈钜兼任指导员,共有14 名队员。其中,来自大瑶山龙华村的瑶族青年侯守才善于打猎,有一手好枪法,主动向林立提出打“老同”(即结拜兄弟),林立爽快答应。此后,他们并肩作战,患难与共,成为桂中支队武装斗争的一段佳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侯守才指挥民兵、群众与围攻龙华村的土匪激战,迫使匪徒仓皇逃窜。来宾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来宾人物志》记载:“1951 年,剿匪胜利后,侯守才在北京参观期间,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并获奖新式步枪一支。1952 年,大瑶山瑶族自治区成立,侯守才当选为长垌区区长。”

武工队既是党领导下的武装队伍,又是一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队。1949 年2 月11 日,象县武工队在中兴乡上坪村领导群众进行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驳斥国民党村长的胡言,轰走催粮人员。随后,林立、黎升平两次带队深入大瑶山,走村串寨,宣传中共领导穷人翻身求解放等革命道理,发动瑶族群众支持和参加革命。6 月,东北乡(今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成立武装民兵中队,下设5 个分队,共有武装民兵200 余人,侯守才任中队长。

1949 年春,象县武工队扩展为林队(基干队)、毛队、蒙队;7 月,发展到6 支武工队共150 余人(其中林队是武工队的骨干力量);9 月,扩编为桂中人民解放总队第八大队;11 月,改编为桂中支队第八团。林立先后担任林队队长、第八大队一中队中队长、第八团第一营营长,在艰苦的游击斗争中不惧艰险,冲锋在前,出色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其间,为提高武工队干部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中共象修雒区领导机关派出林立、张斌和黎升平赴贵县(今属贵港市)白花山,参加中共桂中地工委举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

中平乡江西村是象县武工队活动据点,该村覃显家是中共象修雒区领导机关负责人陈钜住处。1949 年8 月14 日,国民党象县自卫总队副总队长韦肇雄、中平乡乡长覃体全带着两名警卫,以请人“看风水”为名,到江西村刺探武工队情况。陈钜、韦章平、林立商定趁此机会将其包围伏击。林立率尖刀队在覃昭麟家客厅击毙持枪反抗的覃体全,将韦肇雄等3 人围困在大屋楼上。后来由于敌人援军进村,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武工队兵分三路迅速转移。

9 月6 日,中共桂中地工委副书记兼象县工委书记韦纯束、桂中人民解放总队第八大队大队长韦章平指挥第八大队和民兵1000 余人,进行象县屯鸾、百丈反“围剿”战斗。当晚,林立率部进入屯鸾村,一鼓作气夺取敌新寨粮仓,获粮食5 万余千克。次日,他们冲破敌人的火力封锁进入中宫村,攻占敌人设在大满村的机枪阵地。此战役历时19 天,毙敌10人,伤敌数十人,牵制敌保安部队及象县民团2400 余人,获中共桂中地工委书记、桂中人民解放总队司令员廖联原称赞(象州县史志编纂办公室编:《中共象州县历史大事记(1925.12—2010.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11 月上旬,为迎接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大队奉命在小古院村组建桂中支队挺进队,林立、李文达分别担任队长、教导员,队员70 余人。经过10 余天培训后,林立等率队于15 日晚出发,次日抵达修仁县的四排、十锦一带,与当地游击队一道发动群众,做好迎接解放军的准备工作。11 月27 日,挺进队向修仁县城进发,行至头排圩旁的三岔路口时,与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五军一三三师三九八团一营会师。会师后,解放军继续南下追击敌人,挺进队当天下午进驻修仁县城,维持秩序,发动群众支前。11 月29 日,应荔浦县军管会要求,挺进队开赴荔浦,协助军管会工作。12 月23 日,挺进队返回已解放的象县县城,归回原建制。

临危不惧 鏖战中平

1949 年12 月25 日,中共象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县设立城厢、石龙、寺村、中平、大乐5 个区。

1950 年1 月9 日凌晨,潜伏在大瑶山的国民党交警大队等残部与象县王岖、高义等股匪1000 余人,以中平街为中心发动暴乱,轮番攻打中平区人民政府。形势危急之际,林立率桂中支队第八团一营30 余人牵制敌方火力,掩护副县长兼区委书记崔耀华、区长覃显及区政府工作人员撤离后,被匪徒围困在区政府里。林立指挥战士们凭借炮楼、围墙,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其间,林立为受伤战士罗伟包扎伤口,鼓励大家不怕牺牲,沉着应战。入夜后枪声停止,区政府外面万籁俱寂,林立果断抓住时机,组织队伍迅速突围。

随后,县委决定集中全县人民武装力量,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以对付土匪的疯狂进攻。全县人民武装人员编成两个战斗队:第一队以南下干部为主,加上部分地方干部,县委书记祖振兴、县长张兆凯分别担任指导员、队长;第二队由桂中支队第八团人员组成,林立和寺村区区长韦纯宽分别担任队长、指导员。第一队到中团村布防,第二队驻守寺村区政府,成掎角之势,以利互相支援。

正当土匪猖狂攻击之际,途经象县北上整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三四七团应县委请求,支援象县平息中平匪乱。12 日清晨,三四七团对盘踞在中平街的匪徒进行围歼,林立率部协同作战,经过4 小时激烈战斗,击毙匪徒170 余人(一说300 余人),俘敌少将视察官兼粤桂纵队政治部主任郭宏炳以下404 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在战斗中,解放军指战员牺牲33 人,象县民兵及群众牺牲6人(中共来宾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广西来宾百年历史大事记(1921—2021)》,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这场战斗,打掉了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嚣张气焰,稳定了象县局势,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0 世纪80 年代,桂中支队老战友合影(三排右一至右四分别为林立、覃显、韦章平、韦纯束)

1950 年3 月,象县人民政府在中平街西侧建立中平烈士陵园,纪念在这次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高12米,碑东面为部队首长冰野的题词:“为大众牺牲不死精神光国史,求同胞幸福长存浩气壮山河。”

离而不休余热增辉

“积极肯干、艰苦朴素、纪律性强。”这是林立的人事档案里组织对他的中肯评价。20 世纪40 年代,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教育引导,正在柳城国中读书的林立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并在抗战硝烟中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自此无论何时何地、坦途逆境,他对党的事业始终忠心耿耿,矢志不渝。1947年夏,他和侯信、谢庭滋在桂西乡中心校工作期间,一度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他们内心焦急,商定共同拿出当月工资作为路费,由侯信前往香港寻找党组织。

1950 年至1984 年,林立先后担任象县粮食科科长,民兵支队副支队长,二区(石龙)区委书记,柳城县副县长、县长,柳州专区民贸局副局长,广西省合作干校副校长,来宾县石牙乡党委书记,石陵煤矿矿长,来宾镇党委书记,龙头锰矿矿长,河池地区财校副校长,雅脉钢铁厂厂长,河池师专副校长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一如既往、任劳任怨地为党和人民做好每一份工作。

1984 年,原桂柳区工委举办的溪滨寨武装斗争干部研究班部分参加者合影(前排左二为韦章平、前排左三为路璠、后排左二为林立)

1984 年6 月,在柳州召开的抗战时期《柳州日报》党史座谈会上,林立深情地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勤勤恳恳工作,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坚决不动摇,不退却。”(中共柳州市委党史办编:《抗日战争时期的柳州日报》,漓江出版社,1992)

林立为人朴实,情感真挚,他与在柳城国中读书时的班主任、革命引路人杨启新及其家人的情谊维系了半个多世纪。1943 年初冬时节,林立从家乡半步行半坐车250 余千米赶到桂林,探望准备转移到云南的杨启新,在临别之际,杨启新将身上的棉大衣赠送给林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林立与在云南工作的杨启新恢复通信,在回顾温馨往事的同时,互相勉励,共同致力于新中国的建设。1952 年12 月,杨启新病逝,林立对其遗属关怀有加,时常写信慰问,并给予经济上的接济。1971 年夏,杨启新的女儿杨晓东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千里迢迢来到位于广西环江的雅脉钢铁厂探望林立。林立安排她参加车间劳动锻炼,带着她回到柳城县老家及柳城国中旧址,探访她父亲当年的活动足迹。返程时,林立与杨晓东在柳州合影并题诗留念。1976 年、1987 年,林立两次远赴云南普洱,给杨启新扫墓,追寻老师在云南参加解放战争的事迹。1999 年12 月,在柳城国中同学覃志江、周兆熊协助下,林立饱含深情地编撰《无尽的思念——纪念杨启新(东城)同志逝世四十七周年》一书,表达对恩师的永远怀念之情。

林立生活俭朴,乐于助人。他多次帮助解决雅脉钢铁厂困难职工的后顾之忧,遇到柳城县老家亲属建房、子女读书以及家乡学校建设、办学经费紧张,都尽力给予资助。但他自己生活却特别节俭,在他的住房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和名牌电器设备。在饮食习惯上,他喜吃面食、素菜,爱喝茶,少饮酒,不吸烟。

1984 年5 月,林立在河池师专(今河池学院)副校长岗位上离休后,依然坚持为学校、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他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心系学校发展,积极向学校新班子建言献策,定期给广大师生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林立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义务为学校花圃种植、护理花卉、树苗,助力校园绿化、美化。他多次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8 年2 月,他出席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召开的全区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经验交流会;1991 年12 月,他被评为“全区高等学校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离休后的林立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他参加老年大学,锲而不舍地学习书法、水墨画、诗词写作等新知识;他喜欢旅游,先后到全国多地名胜古迹、革命遗址和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观光、考察、探访,领略祖国大好河山,追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征程。他喜欢回忆往事,特别是战火纷飞岁月的战友情谊和战斗场景。据林立的孙子林彦伯介绍,老人对战争年代与敌人生死相搏的某些场景刻骨铭心,有时夜半时分,会听到爷爷在梦中喊道:“敌人来了,快拿枪!”

林立积极参加地方党史部门召开的党史座谈会,长期搜集桂中地区游击斗争史料,孜孜不倦地撰写革命回忆录,著述颇丰。其中,《在艰苦的岁月里》《回眸烽烟岁月》被原中共广西省农委委员、原武汉钢铁学院院长路璠称赞“文情并茂,至深感人”,是“鼓励群众、教育后生”的好作品。

林立还撰有诗作:

离休抒怀

人已离休志不离,识途老马自扬蹄。

宏图四化施余热,乐为新星作架梯。

这首诗不仅真切地表达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壮志情怀,也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2022 年11 月24 日,林立因病去世,享年102 岁。

猜你喜欢
柳城县柳城林立
县级微信公众号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初探
我爱我名
依托柳城宋元古窑提升柳州文化软实力
柳城县稻田地力与改良利用
胖妈妈
几个甘蔗新品种在广西龙州的种植表现
新榨季 榨新糖
“烟囱林立”卡住“智慧医院”
保护柳城“壮欢”,传承“壮欢”文化
2006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21题别解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