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MBTI的接受心理与叙述逻辑

2022-03-22 22:52张雪妍
创作评谭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格类型人格理论

◎ 张雪妍

MBTI全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又称为十六型人格理论。它是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中的相关论述为基础,由美国母女迈尔斯和布里格斯共同总结整理而来的人格类型指标。MBTI从注意力方向、认识方式、判断方式、生活方式等四个维度理解人类的行事风格,每个维度有两种类型,各个维度相互组合,共形成十六种人格类型。

近年来,MBTI在中国迅速流行,不断占据各大网站热搜、头条版面,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性格测试之一。然而早在1942年,迈尔斯和布里格斯母女就已经制定了最早的MBTI量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营销,在20世纪80年代,它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职业规划、人才选拔、社会分析等各个领域。虽然中国此前也尝试引进与推广,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与当今的风靡程度相差甚远。这一理论在中国与世界的走红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其近年来在国内迅速发展的原因值得探寻。

一、迷茫中的寻求:国内人群的接受心理

MBTI目前主要在国内的青少年群体内部传播与使用,日常社交、旅行规划,甚至部分重要事件的抉择方面都与这一理论产生了关联,背后隐含着他们渴望被定义、被归类、被指引的心理。这种无法完全认知自我的状态是MBTI在中国流行的先决条件。

追寻现当代中国青少年群体思想的发展踪迹,会发现类似的心理并非早已有之,而是改革开放后的特有产物。

五四时期,为了反抗封建社会的腐朽与帝国主义的侵略,西方文化被大量引入中国,为先锋知识分子熟习与研究。其中,人文主义传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与接受,一时间,社会各界人士都在宣扬人文主义的启蒙理想。尤其是文学方面,作家们将人文主义潮流视为西方文化的精髓,在作品中大力张扬人的价值,郭沫若诗歌《天狗》中的“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1]直接喊出了人的力量,是这类文学作品的代表。于是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识到人不应该再因为血统被分类,而是生来就具有自足的价值,基本继承了中世纪后西方有关人的观点。当时的青少年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昂扬的心态,相信自己并立志为祖国效力,当然他们也有迷茫的时刻,但是肯定人的意义的宏观基调始终存在,加之民族危亡时刻的迫切呼吁,保障其自我认知处于稳定状态。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高扬,人民群众包括青少年群体都对新社会充满信心,希望能够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这一时期理想信念依然充盈,游离的不确定与怀疑没有普遍出现在人民群众心中。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飞速发展的经济与多元文化的涌入不断冲击旧有思想;然而自由空间的扩大在给予人们探索机会的同时,也让他们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产生怀疑,从原本建设祖国的确切定位到现下自主谋生的未知境遇。于是,借助某些理论体认自我,从而在社会中正确地为人处世,成了许多人的选择,星座概念便在这种环境之中流行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世界的发展带来新一轮的文化冲击,新兴事物与多元选择使当代青少年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愈发不明晰,于是经过发展后更加综合全面的MBTI逐渐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当然,如果这一理论过于繁复而难以理解就很难大范围传播,因此它必须迎合当下年轻社群的阅读习惯与审美习惯,其独特的叙述方式逐渐形成。

申丹指出,“西方叙事学家一般采用‘故事’(story)与‘话语’(discourse)”来区分所表达的对象和表达的范式,其中故事“涉及‘叙述了什么’,包括事件、人物、背景等”;话语“涉及‘是怎么叙述的’,包括各种叙述形式和技巧”[2]。虽然MBTI理论在阐释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片段并非标准意义的文学故事,但是依然是对相关对象的表达与再现,同样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迷人的假面:内容的单面向与模糊性

自童年时期,夸奖或鼓励就是人类成长的动力,尤其是在难以确认自身价值的青年群体当中,几乎没有人厌恶赞扬的话语,反而渴望从中获得支持。MBTI的编辑者在解析结果或介绍说明时就利用了人类偏好褒奖的心理叙述,有意设置相关内容,在测试者受到认同的同时,也表现出某些问题与缺陷。

目前网络上出现的MBTI理论都会重点挑选各类人格的优点讨论,并缩小缺点的存在比例。比如国内某知名搜索引擎的“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词条下,编辑者所列举的各种类型性格特征中百分之八十为优点的描述,剩下百分之二十也不完全是对于不足的讨论,而是存在许多模棱两可(可以归类于优点,也可以归类为缺点)的评价。优点的称赞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将其与自身的性格特点相互对应,而自我验证后的人对于其他类型人格的描述同样会信服。

为了更加直观地介绍人格类型,许多说明还会列举知名人物,在相似逻辑的指引下,这部分名人多是对世界有突出贡献、受到尊重与敬仰的正面人物。然而正如善恶两类人在世界上共存,某一类型人格群体中也并非全然为善人,但是大部分MBTI说明都有意忽视与遮蔽那些为人们所厌恶的个体。然而无论是重点宣传的正面人物也好,还是被遮蔽隐藏的负面人物也罢,许许多多的先辈并没有做过甚至没有听说过诞生于1942年的十六型人格测试,其现在拥有的人格类型是当代人根据他们的传记、作品以及生平事迹进行的判断与总结,可能存在偏差与错误。但是大部分说明的撰写者选择忽略其中的不确定性,将没有明确依据归类奉为圭臬,并挑选出正面人物重点叙述,由此造成了充满人工痕迹的封闭循环,大大降低了相关说明的可信性。但是大部分人不会意识到或深究其中的逻辑漏洞,反而因为正面的单一叙述自觉加强自我与性格特征的联系,MBTI便如此获得了更多人群的信赖。

此外,十六型人格类型在网络上通常以四个字母组合的形式呈现,或者进一步表明其是某某型人格(如物流师型人格、总经理型人格等),但是这些指代称呼都很抽象,初次接触的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具体内涵。因此,为了标示不同人格类型的特征就需要进行定义与阐释。定义虽然更加详细地说明了意旨,却存在极大的模糊性,这依然与MBTI希望得到更多人接受的目的有关。说明者有时使用长句,有时使用短语,用它们来描述不同性格类型的性格特点与处事方式。虽然各条目使用词汇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但是这似乎仅仅是增强其可信度的障眼法。以社交软件照片墙(Instagram)的博主“mbti clinic”制作的十六人格图为例,他将每张图片划分出二十五个网格并标注相关人格类型,把最符合某一人格的二十五项属性填充其中,使其全面展现各类型的特点,受到了青少年人群的广泛欢迎,纷纷直呼“这简直就是在监视我的生活”!然而仔细观察每张图片的具体内容便会发现其中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不仅“热情”“文静”“冲动”等词汇在不同图片中多次出现,“经常自我反省”与“自省能力强”、“有责任心”与“把责任揽在身上”的近义短语同样反复现身。尽管这与不同性格本身存在相似性有关,但是依然表现出叙述者并未特别区分不同人格的特性,而是为了增加说服力轻易将明显的优点放置的主观痕迹。此外,许多特点的描述具有普适性,比如指挥官型人格(ENTJ)具有的“直话直说”特征、逻辑学家型人格(INTP)具有的“独立”特质在其他群体身上也可以发现,并非只能框定在某一人格内部,编辑者却不加分明地放置。相似与普适的模糊叙述展现出开放的状态,塑造了一个庞大的意义复合体,使人们总是可以在其中找到诸多属于自我的特质,并在无意间忽视没有被提到的特点,还使MBTI最大程度获取与个人的对应关系。博主制作的图片解释如此,网络上其他的解释亦是如此,反映出当前在网络上流行的MBTI理论并不具有严谨的科学性。

内容方面,十六型人格测试的叙述展现出单面向与模糊的性质,构造出迷人的假面,使相关内容得以最大程度为测试群体所理解与接受。然而仅仅在内容方面做文章并不充分,网络上十六型人格测试理论的展示也聚焦于形式方面的创新,使其成为趣味十足的多媒体产品。

三、华丽的舞姿:形式的多样与趣味

在当今快速阅读的时代,人们似乎都在被堆积如山的信息资料推动向前,失去了主动阅读冗长复杂的内容的能力;如果文章的形式又枯燥乏味,其被关注的概率便小之又小。因此,十六型人格测试理论的传播也必须注重形式的创新,并且应当特别关注形式简洁的说明,从而在网络时代吸引人们阅读。

于是,名人名言的借用、表情包或梗图的制作(包括上文提到的十六人格图)、同人文创作等新鲜形式接连涌现。当然也有更加复杂的展现,比如长篇大段的分析与说明,这部分内容主要面向对产生兴趣后自主探究的群体,创新效果并不显著。首先,许多知名人物或者文学作品中的言语可以鲜明反映某一人格类型的特点,阐释者会引用这些语句辅助人格类型的说明。比如,余秀华《馈赠》中的“我从来不指望吸引别人,我觉得这样很浅薄,我得吸引我自己,让我对自己有了热爱,才能完成以后一个个孤单而漫长的日子”[3]常被用来形容建筑师型人格(INTJ);日本导演北野武的名言“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会被用来形容主人公型人格(ENFJ)。这些语句凭借其文艺、抒情的特质在网络上流传已久并受到欢迎。当它们在这里出现时,人们内心自然倾向于接受这部分具有格调的语言,相信自己与知名人物的共通之处。其次,网络上目前有关十六型人格的表情包或者梗图大量出现,它们往往瞄准已经“出圈(指进入大众视野)”的图片,根据原有图片中的行为动作写出一些符合情景的话语,再指出主人公的人格类型,使文字与人格相联结,从而成功将十六型人格元素融入。不仅相关人格能够轻易带入使用,其他群体也可以快速认知与接受,表情包因此不断流传。最后,一些对MBTI研究颇深的网民会据此创作同人文章。同人文指的是利用原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背景设定等元素进行二次创作。[4]创作者有时是根据人格理论设定单纯设计对话,有时会剖析部分经典作品人物的心理人格,有时则会利用部分经典作品的情节、角色、背景等元素进行二次创作,构成戏仿。它们并不一定以传统文字的形式呈现,也会通过上述表情包、梗图的方式展示。比如目前网络上一个通行的创作主题是“不同人格共同面对某一件事时的反应”,创作者根据性格特点写出不同人格的具体心理与处理方法,其他人还会进行补充,表达自己的理解,形成同题创作的局面。

具有趣味性的新颖呈现方式将原有的假面内容进行包装,打造出华丽的舞姿,热闹非凡的舞池现场由此形成,不断提高MBTI的曝光率与认可度;尤其是其中可以创作与使用的互动过程,使人们不知不觉就接受了相关理论。通俗有趣而非规范严谨的叙述形式决定了它不属于面向学者的科学范畴,貌似条理清晰的说明与讲述终究是面向大众带有娱乐性质的“玄学”。

四、结语

MBTI于大众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认知与理解不同的性格特质,为此它需要增加认同感与说服力,解释与说明的功能由此凸显,其内容与形式的设定必定围绕此展开。因此目前网络上流行的十六型人格测试理论以推广为目的,建构了单一与模糊的叙述内容和趣味性十足的叙述形式,从而受到青少年群体的认可与接受。

由于当前MBTI叙述的发展传播的目标止步于得到更多人群的接受,与商品的性质与目的别无二致,随之就出现了资本的推动。当MBTI成为热点话题之后,就能够吸引大量流量,成为营销的重要手段。于是越来越多的商家将自家产品概念与MBTI理论相结合,借助它的热度进行宣传,并通过购买热搜等手段广而告之。另一方面,商家在推销商品的同时无形之间助推MBTI的影响力,使其不断出现在人们面前,吸引更多目光。

人们由此逐渐接受了这一理论内涵。然而貌似平滑圆满的叙述逻辑背后存在不少漏洞,比如上文提到的伪科学性,抑或是归纳总结的模糊用词,都在证实十六型人格测试理论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与规范的地方。这提醒部分测试者在认同相关理论并以此作为社交或认识自我的工具之时,不能将其视为科学的唯一准则,而需要意识到它所具备的娱乐性质,才能够借此探究自我价值,在当今多元的社会中寻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注释:

[1]郭沫若:《沫若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45页。

[2]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3]余秀华:《无端欢喜》,新星出版社,2018年,第29页。

[4]陈维超:《IP热背景下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问题及优化策略》,《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

猜你喜欢
人格类型人格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大学生职业人格类型的相关因素
——以A学院为例
浅析高职学生人格类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MBTI的军校学员人格类型调查及性别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