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2022-03-22 21:16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蚕体蚕座蚕儿

鲁 军

(河南省南阳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河南 南阳 473000)

1 病毒病的防治

病毒病是病毒寄生所引起的病害,是当前养蚕生产中危害最大的一类蚕病,特别是夏、秋季尤为严重。因病毒种类、传染途径和寄生部位的不同,分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3种。血液型脓病为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其它均为食下传染。

1.1 病症

1.1.1 血液型脓病病症。蚕体肿胀,体色乳白,行动狂躁,常爬行至蚕座边缘,皮肤易破,在其爬动过的地方留有乳白色脓汁的痕迹。死后尸体腐烂发黑。

1.1.2 中肠型脓病病症。发病蚕儿群体大小不匀,眠起不齐,食桑量减少或不食桑叶,发育迟缓,蚕体瘦小。后期体色失去光泽,呈白陶土色,胸部略透明,起蚕发病呈起缩症状。严重时排泄乳白色或微绿色软粪,尾部常被乳白色或褐色黏稠状稀粪附着,常离开桑叶在蚕座四周静伏不动。此时撕开腹部皮肤,可见中肠肿胀,出现乳白色缩皱。

1.1.3 病毒性软化病病症。病毒性软化病又称空头性软化病,其病症与中肠型脓病相似。病蚕很少食桑或停止食桑,呈起缩症状和空胸症状,蚕体显著缩小,皮肤多皱,体色灰黄,排黄褐色稀粪。特别是5龄盛食期头胸昂起,胸部稍膨大,半透明,空头症状明显,排连珠状软粪或污液,死后尸体软化。该病蚕中肠空虚,充满黄绿色肠液。

1.2 病毒病防治方法

1.2.1 清洗消毒。认真做好养蚕前蚕室、蚕具的清洗消毒工作。

1.2.2 饲养技术处理。饲养过程中要防止蚕室温度巨变或出现闷热;给桑、扩座、除沙、上簇等动作要轻;蚕座切忌过密,避免蚕体受伤;及时做好提青分批工作,严格淘汰病态蚕和弱小蚕,防止蚕座混育传染。

1.2.3 药物消毒及病蚕处理。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座消毒,每天早晚给桑前各1次,发现病蚕及时捉入石灰消毒缸中,当天集中烧毁或深埋。

1.2.4 合理处理蚕沙。蚕沙要认真处理,远离蚕室和桑园挖坑堆沤,不得随意堆放或摊晒,防止病原体散播。

1.2.5 加强桑园管理。减少和避免野外有病昆虫的传染。防止桑树偏施氮肥,勿用过嫩叶养蚕。

2 僵病的防治

僵病(硬化病)为真菌寄生而引起的病害。生产上常见的是白僵、绿僵、曲霉等3种僵病。该病多发生在春、秋蚕期。

2.1 病症

2.1.1 白僵病病症。小蚕发病症状不明显,仅在除沙时才能发现蚕沙里有白米样的僵蚕。大蚕得病,起初不显现任何病症,随病势加重食欲减退,行动呆滞。临死时,头胸部向前突伸,稍吐胃液。病死后蚕体软有弹性,体壁有油渍斑或褐色小斑点,体色灰暗,血液稍混浊,稍呈桃红色。不久,尸体变硬,2 d后全身先后长出白色粉状菌丝,成为白色僵蚕。

2.1.2 绿僵病病症。病蚕体色灰白,体壁上出现云状或轮状的黑褐色病斑,病斑以胸部腹侧或胸足基部较多。死后尸体逐渐硬化,2 d后长出白色菌丝,最后出现绿色粉状分生孢子,成为绿色僵蚕。

2.1.3 曲霉病病症。本病多发生在小蚕期。小蚕发病,食叶减少,伏于叶下,静止不动,经1~2 d死亡,在除沙时可见到小蚕头部显得特别大,身体干瘪,身上长满黄绿色或褐色绒球状霉菌的病死蚕。大蚕发病,多在尾部或头胸交界处两侧形成黑褐色大病斑。死后在病斑处生出黄绿色或褐色分生孢子而硬化。尸体其它部分不硬化但腐烂变黑,这是曲霉病与其它僵病的不同之处。

2.2 僵病防治方法

2.2.1 搞好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的消毒。认真做好养蚕前及养蚕结束后的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的消毒。尤其是对发生过僵病的地方,除使用漂白粉消毒外,还要用硫磺或毒消散等熏烟剂增加消毒1次。

2.2.2 加强饲养期间的蚕体、蚕座消毒。蚁蚕和各龄期蚕用漂白粉、防僵粉、防僵灵2号、优氯净防僵粉进行蚕座消毒,上一期蚕有僵病发生的,应在各龄盛食期增撒1次。饲育中若发现僵病蚕时,要每天撒1次,直到无僵病蚕出现为止。

2.2.3 妥善处理僵病死蚕。病死蚕不可随地乱扔,要及时拾入消毒缸或盆内,最彻底的是集中烧毁僵病蚕尸或到远离蚕室的地方挖穴深埋。蚕沙也要埋入坑中,堆制有机肥,高温杀菌后方可施入桑园。

2.2.4 避免蚕室、蚕座过湿,抑制白僵菌孢子发芽侵染。大蚕期要注意通风换气。蚕室湿度控制在70%左右。蚕座多撒石灰、焦糠等吸湿材料。

2.2.5 防治桑园虫害。防止患此病的害虫菌丝、孢子传入蚕室。

3 蝇蛆病的防治

蝇蛆病是蚕儿被多化性蝇蛆寄生后而发生的病害。

3.1 病症。受害蚕儿在蝇蛆寄生的部位出现不规则的黑色病斑,病斑上常附有蝇卵卵壳,有时卵壳脱落。随着蝇蛆在蚕体内成长增大,病斑逐渐扩大,被寄生环节往往出现膨大、弯曲现象。3~4龄受害蚕常死于眠中,死蚕呈黑褐色。5龄期被寄生的蚕有早熟现象,一般能结茧或结薄皮茧,但都不能化蛹,而死于茧中。上簇后被寄生的蚕,少数不能结茧化蛹,幼蛆成熟后咬破茧壳钻出,造成蝇蛆茧。

3.2 防治方法

3.2.1 严防蚕蝇入室。蚕室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蝇设备。

3.2.2 用“灭蚕蝇”防蝇。按时按量用“灭蚕蝇”药剂添食或喷体。

4 细菌病及其防治

蚕的细菌病因细菌种类不同分为败血病、猝倒病和细菌性胃肠病3种。

4.1 病症

4.1.1 败血病。常见的有黑胸败血病、青头败血病和灵菌败血病3种。蚕儿发病初期,食欲不振,行动呆滞,排泄软粪或连珠状粪,不久即死。死后表现症状是:黑胸败血病尸体胸部膨大变黑,最后全身发黑腐烂,皮肤易破,流出酱油状臭水。青头败血病首先在胸部呈现绿色尸斑,逐渐形成淡绿色或淡褐色半透明水泡,最后尸体呈土灰色,腐败发臭,稍一振动,流出土灰色污液。灵菌败血病的病蚕尸体有褐色小斑点,全身软化变红褐色,皮破后流出红色臭水。

4.1.2 猝倒病。该病有急性和慢性2种。蚕儿吃下大量病菌时就急性发作,几小时就停止食桑,前半身抬起,蚕体抽搐抖动,很快侧倒死亡。轻度感染时发病较慢,经2~3 d陆续死亡。猝倒病初死时体色无变化,约过10 h,蚕体第4~6环节先变为黑褐色,而后逐渐向身体前后部扩展,最后全身变黑腐烂,流出黑褐色恶臭污液。

4.1.3 细菌性胃肠病。该病是一种慢性病,外表症状与病毒性软化病相似。发病蚕儿食欲减退,发育慢且不齐,空头、缩小,排泄不成形软粪和褐色或白色污液。也有爬向蚕座四周,手触即吐水的现象。

4.2 防治方法。认真做好养蚕前的蚕室、蚕具、贮桑室消毒和蚕期中的蚕体、蚕座消毒。饲养操作要仔细,扩座、除沙、上簇等动作要轻,勿使蚕体受伤。大蚕期蚕座不要过密,避免蚕儿抓伤。按规定要求添食氯霉素或红霉素。如发现病蚕时,使用药量和次数要增加1倍,直至无病蚕出现时转为正常添食。发现病蚕,及时拾出,投入消毒缸中,而后深埋。

猜你喜欢
蚕体蚕座蚕儿
难题
难题
夏秋养蚕有三早
小蚕共育一日二回育规范化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毛脚茧判定方法的探讨
秋蚕僵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秋季养蚕技术的要点分析
可爱的蚕儿
小蚕的饲养技术要点
养蚕眠起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