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现阶段,色彩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备受关注,其应用效果会对作品设计的成功与否带来很大的影响。灵活运用多种色彩,增强产品的视觉冲击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显著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使产品销量大幅增加,产品的市场占用率不断提升,创造不可估量价值。视觉传达作品的设计者必须加强对色彩的深入研究,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偏好,创新色彩元素的应用方式,巧妙搭配不同色彩,营造和谐的艺术氛围,提高视觉传达作品的表现力,高效传达信息,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赢得大众的认可,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般来说,每种色彩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暗示。因此,设计者需要明确色彩的寓意,才能将其正确运用到视觉传达作品之中,最大化地展现色彩的功能和价值。
不同地域的人对色彩的偏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比如我国的人大多喜爱象征着喜庆和吉祥的红色,在节日和庆典中经常可以看到红色的装饰品;非洲地区的人民则比较偏爱高饱和度的色调,如湖蓝、翠绿等,因为他们的肤色较黑,这些色彩能够衬托肤色,彰显他们热情、率真的个性。以上就是色彩的地域特征,其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相契合,能够体现各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所以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切忌忽略这一要素[1]。
人们的情感十分丰富,大多数人都具备快乐、忧伤、愤怒等基本情绪,而在色彩中可以找到与这些情绪相对应的颜色。比如,人们看到明亮的色彩和温暖的色调时通常会感到兴奋和激动,看到偏冷的色调时就会产生平和、宁静之感。如果周围的色彩比较暗淡还会让人们觉得非常压抑,甚至会感到恐惧。因此,视觉传达作品的设计者在营造氛围时普遍利用了大众的这一心理,希望能够让大众深刻领会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丰富视觉传达作品的情感内涵,这就是将色彩元素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的根本意图。
设计者基于向大众传递信息的原则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运用色彩元素,争取创作出个性化的视觉传达作品,牢牢吸引大众视线,激发大众探索作品内涵的欲望,使大众顺利接收正确信息,与设计者产生情感共鸣,精准掌握作品主题,受到作品熏陶。这样的视觉传达作品无疑会得到大众的认可和肯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视觉传达作品的设计者会对大众需求予以深入探究,加强对色彩元素的创新应用,以增强视觉传达作品的视觉冲击力,确保信息的高效传播。
多元化的色彩应用在视觉传达作品中较为常见,而使受众感到视觉舒适的前提是合理运用这些色彩元素,丰富视觉传达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强化设计效果。随着大众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设计者必须科学利用色彩,使其与作品主题相契合,设计独一无二的视觉传达作品,从而吸引受众的视线,实现作品的价值。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和民族经过漫长时间的岁月变迁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所以当地群众的色彩偏好有着明显不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利用色彩元素展示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是一种创新举措,有利于发挥视觉传达作品的文化载体功能,赢得当地群众的好感,增强视觉传达作品的吸引力。这样不但能够拓展视觉传达作品的内涵深度,而且能够充分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可见,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元素的应用和创新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不断创新,视觉传达设计所用的元素越来越丰富,其中色彩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一直深受设计者的重视。在针对不同对象进行设计时,挑选惯有色彩,迎合大众喜好,会对提升视觉传达作品设计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大众会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对商品属性进行判断,主要依据就是视觉传达作品的色彩,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应用色彩元素之前先确定对象的具体属性,再进行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帮助大众从视觉传达作品中获取完整信息,准确评价商品属性,激发大众购买商品的欲望。
视觉传达设计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文化和情感,在设计者和观赏者之间架构沟通桥梁,使观赏者能够充分认同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受到审美元素和文化元素的熏染。设计者要坚持统筹布局原则,科学搭配色彩,不断优化色彩选择及不同色彩所占面积,在视觉传达作品中体现出色彩的灵动性,使得作品内容表达更加顺畅,作品主题更加鲜明,作品整体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2]。
考虑到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为了确保视觉传达作品符合当地群众的色彩审美偏好,从同质化的作品中杀出重围,吸引大众目光,必须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遵守地域性原则,避开当地人忌讳的几种颜色,优先挑选当地建筑、服饰、装饰品中经常使用的色彩。因为这些色彩符合地方群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更易于被接受,能够使视觉传达作品发挥良好的宣传作用。
如今,市场上的同质化商品越来越多,给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增加了一定困难性。在消费者购买需求愈发理性的情况下,优化商品包装设计不失为一个另辟蹊径的方法。利用包装吸引消费者的视线,可以很好地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这种销售方式现已被广大商家所应用,给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依托于色彩元素的创新应用,强化包装设计的艺术效果,提高包装设计的商业性和审美性,这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设计者需要充分明确色彩的视觉吸引力,运用色彩元素创造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使消费者眼前一亮,在受到审美熏陶的同时,领悟作品的深刻寓意,从而激起购买欲望。这类视觉传达作品在商品包装中屡见不鲜,有利于加深消费者对商品的印象,推进品牌建设,给商家带来更多利润回报。例如,雀巢咖啡的LOGO以棕色为背景,能够让消费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咖啡的颜色,而醒目的白色字体让人联想到了牛奶的香醇。LOGO的字母E上有一个上升的红色标志,代表着对生活的热情,对家人的爱意,看起来非常温馨。这也使得购买雀巢咖啡送自己、送亲友成为一种时尚。
不同时期社会和市场上流行的色彩会发生变化,所以设计者在进行商品包装设计时可以融入这些流行色彩,打造独特风格,彰显奇妙效果。设计者应具备敏锐的眼光,紧跟时尚潮流,用时尚的色彩引起大众对商品的兴趣,结合包装的材质、形状,促进商品信息的传递,使消费者在看到商品包装的第一时间就能够了解到商品的特性和用途。鉴于不同商品的目标消费群体截然不同,设计者应该参考消费者的爱好、习惯及国内外流行色彩变化趋势进行商品包装的设计。如食品包装大多用暖色调,色彩明艳,象征着食品新鲜、口感好,让消费者感到口舌生津。当流行色彩发生变化时,许多食品包装也会随之改变。商家以此来吸引消费者,扩大商品销量,这类例子不胜枚举[3]。
展览内容是选择色彩元素所要考量的重要依据。为了加深大众的视觉体验,设计者需要使用多种色彩配置方法,如同色系、邻近色系、对比色系在展览陈列设计中的应用较为频繁。除此之外,彩色系和无彩色系的应用会使展览主题更为突出,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展览陈列设计中很少应用单一色彩,通常会先选择一种色彩当作主色调,然后选择多种与之关联或对比强烈的色彩作为衬托,以提高展品的艺术审美价值[4]。当今时代,以红色、黄色为主色调的展览较多,因为有温暖、奔放、活力寓意的暖色调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将正能量带给受众,使受众在良好的色彩氛围下尽情感受展品的艺术魅力。
无彩色系以黑色、白色、灰色为代表,将其应用在展览陈列设计中会给受众带来严肃、神秘、敬畏之感,引导受众主动揭开展品的神秘面纱,探索展品的历史背景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从而使受众被巧夺天工的技艺所吸引,为创作者的精巧构思发出赞叹,同时对历史进行反思,珍惜当下,避免重蹈覆辙。无彩色系大多被应用于摄影作品和绘画作品的陈列设计。将黑色的庄重、白色的敬畏、灰色的睿智相结合,能够营造高雅、智慧的艺术氛围,从而更好地呈现展品内容,为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创造有利条件[5]。
在标志中,色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在国内外举办的文化体育盛会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独特的标志,用于向大众传递特有信息和文化,在大众脑海中留下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标志设计目标由此得以达成。标志设计师在进行色彩搭配时往往从色相、明度、纯度等方面着手,旨在通过颜色引发大众的联想,加深大众的情感体验。科学的色彩搭配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原色配合、同类色配合和补色配合。原色配合指的是用红黄蓝三原色进行标志设计,增强标志的艺术效果和传播力;同类色配合是借由单一色彩的不同明度变化,体现色彩的流动性;补色配合是将色相、纯度、明度对比强烈的色彩结合使用,以增强视觉冲击力。例如,交通标志设计采用的红色、黑色、黄色都是比较醒目的颜色,其中红色表示禁止之意,黑色标注文字和符号,黄色有警告、注意前方危险的含义。高速行驶的机动车辆驾驶人员看到这些交通标志会迅速捕捉其中的含义,知道前方的路况信息,从而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可见,这些交通标志对于防范交通安全事故的效果显著。
广告设计中色彩元素的作用较为多元化,不但可以对大众视线起到强烈的吸引作用,真实反映商品的特性,激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还能凭借独特的色彩语言,拉近企业及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培养更多的忠实消费者。广告媒体能够大面积、多层次、直观性地展现企业或商品形象,使不同年龄层、文化层的大众产生相同的感受,实现企业文化的快速传播。要想取得最佳商品宣传效果,就要抓住短短几十秒的广告时间,加强广告策划,用精妙创意与色彩元素的有机融合征服大众,使广告宣传与商品形象相吻合。如果大众在观看广告的过程中深深受到感染,其购买商品的欲望将空前强烈。值得注意的是,广告中不能过多地运用色彩,否则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导致大众不知道广告想要表达的意图,最终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企业投入和产出将不成正比。明智地应用色彩元素开展广告设计工作,将是提升商品销量及扩大销售额的根本途径。
色彩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科学合理应用有利于传递信息和文化,为设计者和观赏者建立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使大众更加快速准确地把握视觉传达作品的审美元素和艺术价值,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在包装设计、展览陈列设计、标志设计和广告设计中,设计者要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创新色彩元素的应用,提高作品的视觉效果,涵养大众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实现作品的设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