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刘越山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农业农村发展是一种系统性的利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文勇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大市场,有利农业农村的更好发展,无论是对乡村振兴还是整体推进共同富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及壮大,也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
农村,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融入到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这在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以农村消费为重点的内需提振背景下,其重要性尤其突出,对农村发展意义重大。
刘文勇表示,统一大市场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它将有助于打通制约农村发展与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以更大市场活力凝聚更大发展合力。能够以标准化、一体化的市场手段盘活农村闲置的资源要素,拓展农村产业,持续释放农村发展潜能与乡村振兴活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商品价值,助力实现农业整体提档升级;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农村居民依托统一大市场就能分享发展红利、享受无差别的产品服务,提高生活品质,城乡发展差距相应的就会得到进一步缩小。
本质上,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一种延续性制度安排,是促进国内循环的一种有效落地手段。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对农业的利好,从短期看,能够部分调节包括“猪周期”“蒜你狠”“豆你玩”等在内的市场波动,能够有效打通农业流通体系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我国国内需求庞大,具有相当的自我调节性,统一大市场从本质上就是利用中国经济体量的“大海”,来稳定住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小波澜”。
从长期看,统一大市场对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统一大市场对于缓解粮食安全问题,有着特别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一些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和葵花籽油等,类似于这些国外农产品的需求,将有望在统一大市场的引导下,在国内循环中得以解决。建立统一大市场后,市场能够更加敏感地感知需求并进行调节,能够覆盖进口部分的差额。
统一大市场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刘文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表现在农业方面的可喜变化是,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三大主粮均保持了很高的自给率,特别是水稻、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但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的环节之间,还存在一些堵点和断点,来自市场的风险也日益凸显。一是市场风险来源日益增多。价格波动风险、成本波动风险等市场风险因素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业农村发展。二是流通保障相对较弱,农产品供需存在区域性、阶段性失衡的风险。阶段性农产品滞销现象时有发生,突发情况下区域应急保障能力有限。三是市场开放程度提高,国际市场贸易风险进一步加深。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持续升级,多国开始禁止粮食出口,虽然未对我国粮食市场和粮食安全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加倍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建设统一大市场对乡村振兴有较多益处。乡村振兴有五个方面,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对于其中的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可以说统一大市场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茁壮生长的土壤,也让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从而也实现了人才振兴。统一大市场还将有力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统一大市场就是打破地域隔阂,让生产资源流动起来,对市场参与者保持机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
统一大市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与壮大,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系列政策,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的多元新型经营主体呈现出快速兴起和持续发展的态势,逐步形成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健全统一市场监管规则。加强市场监管行政立法工作,完善市场监管程序,加强市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依法公开监管标准和规则,增强市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这将极大地推动中小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解决跨区域行政规范统一与协调,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再担心跨区域经营可能产生监管与法规的不一致性,进一步扩大规模,投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跨区域的规模化经营主体,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与自主经营能力。同时,一个有效的统一大市场,将会融合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这些主体之间简单的竞争替代关系,迭代为更好的合作互补关系,促使各经营主体有机衔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
在刘文勇看来,统一大市场有利于农业土地和社会化服务的进一步集约化。托管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内容有望逐步形成效率优势。显然,跨区域的土地整合及跨区域的社会化服务仍有集约空间。人多地少、户均耕地有限是中国的基本农情。《意见》中强调,要“推动交易平台优化升级”等,期待能够看到包括但不限于农地在内的诸多资源能够合理流动,逐步走向更高程度的集约与高效。
刘文勇指出,在统一的大市场协调下,某些区域的地方保护主义将无所遁形,这将从客观上促进部分优秀经营主体依托市场竞争发展壮大,尽快度过经营中的盈亏平衡点,与市场经济中的其他企业主体形成平等对话,构成市场生命力。这一点在《意见》中有明确强调,将会“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指导各地区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防灾避险能力等因素,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
不管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共同富裕,抑或是中国经济的整体提升,农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这个基础夯得越实,往前面走,才会走得更稳。
刘文勇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分析了我国农业的两个弱项,一个是小农经济,市场竞争力偏弱;另一个是区域结构不平衡,也就是优势地区难以发挥优势。受环境、地貌、交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的不同,每一个地方的农业生产也有着不同,只是过去讲究“小循环”,使得地方特色产业难以开展,总是担心种植的特色产品“走不出去,卖不到钱”,砸在手里、烂在地里。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彻底打破农产品的销售问题。粮食种植大省,可以尽情地发展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基地,则可以毫无顾虑地发展蔬菜产业;林果业发达地区,可以完全无忧地扩大林果业的规模。所有适合栽种的土地也就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生产适合生长的作物,形成区域性的特色产业,满足可能是近在咫尺、也可能是远在天边的市场需求。
刘文勇指出,关于统一大市场,也有两个基本的认识需要厘清。一是效率倾向。统一大市场强调市场融合,是利用市场的力量来进行资源(尤其是农业相关资源)的调节,完成跨地区甚至跨省的动态调配,在本质上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规范倾向。统一大市场强调规则统一,尤其强调信息流通上的统筹,通过构建全国统一性质的市场规范设置,在同一个框架内来指导资源流向。在此过程中,千万不能只强调“自由与效率”,而忽视了“规范与统一”。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效率和规范这两个倾向,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