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提问落点选择策略

2022-03-22 19:09陈文婷王成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1期
关键词:空白点刘伯承题材

文|陈文婷 王成娟

提问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教材专门安排了以提问为主题的阅读策略单元。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由于课文创作年代或所涉及的内容均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与学生的认知、情感之间存在距离,加上课文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性,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妥善处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关系,导致出现较多问题,如学生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或空洞的表述上,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等。如何破解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的困局?

一、选择认知空白点进行提问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人物形象塑造、历史事件再现等是比较常见的内容,但学生受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的限制,在相关认知上存在明显的空白点和陌生感。要想破解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研读文本,抓住所涉及的革命传统人物、事件,或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理解的历史资料,通过情境创设还原历史,或采用群文阅读,让学生在互文勾连中形成认知。这样就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顺利进入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学习中,清楚认知上的空白点,并针对该认知空白点提出探究性问题,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历史事件产生深度认识。

如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一文涉及的历史事件是抗美援朝战争和英雄人物黄继光,对当下的学生来说都存在认知空白点,因此需要教师精选相关资料,让学生知晓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是为了什么,作战双方的装备对比情况怎样,还有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在这些资料的帮助下,学生进入文本学习,可以针对文本认知上的空白点进行提问:为什么说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上甘岭战役的结果怎样?黄继光为什么要用胸膛去堵敌人的枪口?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是想进一步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革命人物,教师应抓住学生的需要,选择电影《上甘岭》片段进行播放,让学生从中知道上甘岭战役发生的背景、战斗的激烈程度、战役对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进程的影响。很显然,这是一个产生英雄的地方,黄继光就是这场战役中杰出的英雄之一。面对敌人武器上的优势,黄继光在无法得到有效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为了完成任务,选择用胸膛去堵敌人的机枪口而英勇牺牲,这就是学生从课文体会出来的值得崇敬的高尚英雄品格。

二、选择情节冲突点进行提问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通常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有故事就必然有情节冲突。在这样的关键点上,作者往往会让人物处在矛盾当中,面临着一些艰难的抉择,把情节冲突推向高潮,以突显革命传统人物的精神与品质。这样的情节冲突点正是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入口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抓住这样的冲突点,通过对比等方法开展探究,深入文本语言内核,探寻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如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主要讲刘伯承在接受眼睛手术时,为了减少对大脑的影响而拒绝使用麻醉剂,忍受疼痛做完了手术。这样的故事是安排在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里,接诊的沃克医生与病人发生的矛盾带来了情节的冲突点:沃克以自己行医的经历和经验知道,在眼部动手术不用麻醉剂,疼痛是病人无法忍受的,而病人则坚持不用麻醉剂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清醒的大脑。对此,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一情节冲突点进行提问:刘伯承提出手术不用麻醉剂是为什么?他心里有没有把握能够忍住疼痛?他是怎样做到忍住疼痛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伯承在手术中忍受了惊人的疼痛?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开展自主探究,重点是抓住文本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进行咀嚼揣摩,如描写手术中刘伯承的表现(“一声不吭”“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双手紧紧抓住”“身下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等),一方面可以体会手术给刘伯承带来的巨大痛苦,另一方面体会刘伯承有着惊人的忍受力。再从侧面描写中看,沃克医生是亲眼目睹刘伯承忍受疼痛做完手术的主刀者,每下一刀引起的疼痛他都十分清楚,所以手术中沃克医生竟然“双手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等,这种反常的现象说明接受手术的病人具有非凡的毅力和勇气。综合两方面看,刘伯承在接受眼部手术时拒绝麻醉剂这一情节冲突,充分展现了“军神”的坚毅品质。

三、选择文本留白点进行提问

文本留白在课文中普遍存在,但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叙述革命故事的过程中,来龙去脉往往成为留白的内容,这样的留白涉及的都是真实的人物与事件,学生无法借助想象进行补白,只有引入必要的背景资料才能有效还原相关的事件与人物。因此,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的留白点,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适时、适当地借助补充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原委、认识历史人物,在更深层次上感受革命传统文化。

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从女儿的独特角度回忆李大钊被捕前和牺牲时的情形。对这样的革命历史和人物,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学习时对文本中出现的留白自然难以理解,也必然会提出一些问题。如课文中写到联络员阎振三被抓了,李大钊完全有机会逃离,但他为什么要坚持留在北京呢?又如李大钊在提审时的情形是“仍旧穿着那件灰布旧棉袍”“乱蓬蓬的长头发”“没戴眼镜”,由此学生会发问:“这样的外貌描写说明李大钊在狱中经受了什么?他为什么一直坚守着呢?”学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在于文本在表述中省略了与之相关的内容,学生仅仅读课文是无从知晓的。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懂得在那特殊的时刻,李大钊作为北京地区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以革命大局为重,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坚守在革命的最前沿;另一方面需要补充李大钊在监狱遭受敌人酷刑拷打而坚贞不屈的英雄壮举,可以分享《李大钊遇害之谜》中的相关细节。这样课文中作者没有交代的空白点,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在与文本内容的互相交融中,让学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进而能够与作者一起走进特殊的历史、认识特殊的人物。

四、选择价值认同点进行提问

所谓价值认同点,是指学生在相关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以及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学习中,对革命文化逐渐形成的共同认识,如革命理想信念的树立、革命英雄主义的品质、热爱祖国的情怀等。这些革命文化随着学习的加深,不断融入学生的心灵,并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当学生再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也会提出新的问题:“今天我们都生活在和平年代,为什么还要学习并面对那种不堪回首的战争年代呢?”对此,教师需要直面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在回顾历史中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明确和平环境来之不易,因而更懂得珍惜和守护。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在经历了万水千山、艰难险阻后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思考其中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对于这一具有开放意味的思考题,学生给出的答案有多种。有的认为是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有的说是红军一往直前的意志,有的说是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还有的说是红军战胜困难的决心等,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与红军当年相比生活无比幸福,但生活中有没有需要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的时间或地方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的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危险的时刻,需要发扬红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冲在防疫的最前线,守护人们生命安全。这样的理解,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长征精神的价值认同。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直面文本的特点,从学生存在的疑惑处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不同阶段的关键点上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最终有效解决问题,运用革命传统教育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生命成长。

猜你喜欢
空白点刘伯承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挖掘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想象力”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紧抓三大支点,提升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
作文起步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