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课堂“展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2-03-22 19:09杨红菊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1期
关键词:笔者文本课文

文|杨红菊

课堂展示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智慧课堂建设“四学五明”的重中之重。课堂上,展示的主体更多的是学生。智慧课堂模式下的“展示”,是基于充分自学情况下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思维碰撞促成知识构建、互动生成的学习过程。“展学”既能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又能够进一步优化课堂交际环境,深化课堂多边对话,生成课堂多维亮点,从而有效推进课堂进程。

一、引言

“四学五明”教学模式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针对学生的“四学”,即“个体自学、组内合学、班级展学、考核促学”;另一部分是针对教师的“五明”,即“课前明要求、自学明进展、合学明问题、展学明关键、评测明效果”。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一是遵循了“先学后教”的原则,从教学程序上支撑“以学为核心”,保证“学”走在“教”之前;二是促进了教师对学情的跟踪了解,使“以学定教”有了实实在在的基础,而不会成为一句空口号;三是保证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让自我学习、小组学习、展示学习、达标学习等方式构成丰富而生动的学习过程,为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随着我校以“四学五明”为模式的高效课堂的推进,现有课堂模式的弊端日趋明显:课堂分外热闹,教师游离“语文”之外且形式多样让人眼花缭乱。学生一节课下来,与遵循的“一课一得”渐行渐远,离“提升语文素养”也是“南辕北辙”。笔者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棘手问题,于是,不得不深入思考:怎样让课堂活起来?怎样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主动性与思维活力?怎样让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通过大量的实践,并继续以“四学五明”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以“展学”为抓手,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努力将课堂还给学生,竭力将“讲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具有深度研究价值的学习活动与交流中提升学习能力,从而在展示中重构知识体系,全方位、多角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发展课堂新内涵另辟蹊径。

二、智“学”慧“展”谱新曲

1.以教定学——基于外在形式与文本内容的“展学”

笔者以三年级为研究的起始年级。结合三年级学情特点,笔者以“以教定学”为抓手,制订预习“四步法”——读、找、批、想。

预习第一步:读

(1)读课文两遍,标上自然段序号。

(2)读通顺读准确。

预习第二步:找

(1)用荧光笔画出带有生字的词(三年级书后面的词语表),边画边读。

(2)用荧光笔画出好的四字词语和叠词,边画边读。

(3)找文中方括号注音的多音字,在课文空白处写出来。

预习第三步:批

批注1:根据问题在文中找答案做批注。批注方法:我了解到……

批注2:带修辞手法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批注方法:修辞方法+我感受到……

批注3:情感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批注方法:( )描写+我感受到……

预习第四步:想

(1)思考课后习题,用便利贴作答。

(2)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红笔进行标注,打上问号。

这样的预习“四步法”的优点:能条理清晰地展现学生的自学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进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疑问”。通过实践,学生的“展学”也是围绕字词、文本内容展开。

三年级的学生还比较小,阅读量不够,以至于他们的语言比较贫乏,再加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所以在“展学”的时候,在补充、质疑环节出现了冷场的状态。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摸索,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第一步,练胆。在课堂上先从“展读”开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的展示,发现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因为有内容,不用组织语言,很多学生都敢大胆表达,效果不错。

第二步,练批。接下来在说的内涵、说的内容、说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要想说得透彻,第一步要进行的是预习时批注的指导。因此,笔者又对学生进行了批注的详细指导,给学生制订了一个批注的流程。批注流程分为下面六步:一看问题,二读课文,三找答案,四画横线,五看“教材全解”,六写批注。运用这六步批注的流程,笔者在课堂上结合具体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批注指导,尤其着重指导如何看“教材全解”,如何借助这个拐杖来丰富学生的语言,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能够说得全面,说得透彻,说得深入。

第三步,练展。接下来就是实际操作,笔者让学生进行现场的“展学”操练,一位学生展示,另外的学生在台下进行补充,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补充、质疑、纠正等等。给学生适时地进行指导,质疑内容,纠正对象。

经过一篇课文两节课的实际批注指导,加上一节课的操练,笔者发现学生在说上面体现出雨后春笋般的补充,没有以前那种冷场的状态了。

“以教定学”就是以教材文本内容为教学内容,以教材的课后习题为课堂“展学”内容。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学情的特点,笔者将“展学”的内容以学生课前自学所做的“批注”为主,而“批注”亦是围绕课后习题或老师给出的核心问题来写。通过“以教定学”的实践,笔者发现,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拿到一篇课文,知道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但是这种“削足适履”的方式,并不是笔者的期许。因为“以教定学”的弊端及诟病完全将学生的“主体性”给泯灭了——“教”完全支配控制了“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这样的课堂教学,其结果只能是教学内容单一,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缺失,主体性受到压抑。“以教定学”只是笔者教学路上的一块试金石。

2.以学定教——着力表达方法与语用实践的“展学”

无论是教材编写体系, 还是教学方式方法都在革故鼎新,从有效课堂的落实到高效课堂的追求, 从高效课堂的延伸到智慧课堂的引入,无不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真正把这一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强调学与教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以学定教”不是单纯地为学生补漏, 为学生固化知识体系,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等去构建课堂,重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基于“以教定学”带来的弊端,笔者又以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和实践群体,在之前三年级预习“四步法”的基础上再向前走一步——在原来“想”的基础上做文章。下面为四年级预习“想”的要求与步骤(前三步与三年级一样):

预习第四步:想(改)

(1)问自己六个问题,把自己的疑问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课文后面空白处。

问内容: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问方法: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或技巧?为什么这样写?

问关键词:关键词是什么意思?关键词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问重点句:这句话怎么理解?句子中的关键部分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含义?

问特殊标点:省略号(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破折号(破折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感叹号(这里为什么要用感叹号?),引号(此处为什么要打引号?)。

问文中空白点:问提示语的空白(想象说话者有什么样的神情、心理、动作)。问内容上的空白(通过想象,这里还有什么未写的内容)。

(2)整理自己的经典之问写下来。

从上述的“想”不难看出,笔者的“学”与“展”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着力于文本表达方法与语用实践的“展学”,无限接近“语文课程”的宗旨。而且,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围绕学生集思广益、删繁就简、整合归纳而来的“经典之问”进行深入讨论,并在课堂上展示。

如何在“展学”中点燃学生的激情,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呢?笔者发现,学生在“展学”汇报过程中缺乏紧凑感,发言衔接不起来,时而冷场。经过多次的讨论与实践后,笔者提出更详细的“展学五字决”,以此加深学生对“六个方面”汇报方式的理解与印象,迅速地在“展学”中找到可发言点,从而提高发言率。

“展学五字决”:补、疑、知、总、读。

“补”是“我有补充……”,抓关键词句来进行补充发言。“疑”是“我有疑问……”,针对发言,提出自己深层的疑问。“知”是“我知道……”,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总”是“我来总结……”,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补充发言,总结发言结果。“读”是“我来读一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补充,通过读来展示体会的结果,读出感受,读出理解,读出感情,从而升华对文本的认识。

“以学定教”是以“先学后教”为基础——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成为学生解决疑问的“阵地”。在此过程中,教学价值与目标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素养本位”的转变。这要求我们必然对文本教学内容的理解、定位和处理上的变革。如前所述,确立了教学的整体育人价值,就会将学科知识视为育人的资源和手段,加以扩充和重组,并加以弹性设计。“展学”无疑为“能力本位”到“素养本位”搭建了一座桥梁。通过笔者的实践,这样立足于课堂的“学”与“展”,使得课堂更具实效性和真实性,学生的发展更具能动性和创造性。

3.以学定学——深耕思维深度与建构知识的“展学”

通过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删减、创新,教学内容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生。这样的课程资源意识突破了以往规定教学内容的局限,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自主选择和创造性重组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为此,五年级的“学”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增加了第五步“画”。从内容写法、写作意图、预习疑问、学习积累四个方面画出课文的思维导图。

进入五年级的“展”,体现的是一种“教学相长”的理念,尤其是学生的朗读“展学”,更具思维深度。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李海林老师在《让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谈到,朗读这一关很重要, 不然学生是无法渐入佳境的, 是无法品味到它的美感真谛的。在“展学”中,对课文有感情朗读是关键。因为前面的自学初读、对学细读、合学精读都是个体读,局部小范围内读,而且是在没有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朗读,“有感情朗读”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展学”中的朗读才是跟我们的传统课堂比较接轨的朗读。于是,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班级的感悟性朗读策略。具体的操作如下:

首先,展示的学生读出展示的相关课文内容,汇报展示结果,全班进行补充、反驳或质疑;接着展示的学生进行全班的朗读指导,提示语是:这一句写出了……请大家读一下;这一句写得……请大家读一下;这一句……请大家读一下。学生可以先示范读,也可以先请班上的学生来读一读,当他觉得没有人读出味道时还可以请老师来读,最后才是部分或全班学生一起读。如果展示的学生朗读指导没有到位,其他学生可以自动站起来对他的朗读指导进行纠正,并亲自示范读,再让全班一起读。这样一来,朗读就达到了层层深入,学生在感悟中读,读出味道来。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以学定学”就是以具体的学情为出发点,以学生对文本把握的程度为起始点,以学生对文本的言语形式、语言实践为关键点,以主动建构知识为核心点,以开掘学生深度思维为支撑点。笔者依托“智慧教室”系统,基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提供最舒适的课堂环境和有助于达成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教室。“学”不再是单一平台的学习,而是多角度、多媒体的学习。教师课前的“微课”,课后的“慕课”,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同时,笔者的“展”亦是多个平台的“亮相”——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辅助者。笔者创设的“无师课堂”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关注学生主体,以“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为突破口,竭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李海林老师还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中强调: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应得到全面调整,既然语文课不再是一门知识课,那么,教师就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形态中,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应该更具有个性化。课堂上学生大胆、清晰、有序地各抒己见,有了思想碰撞教师再适当点拨、引导,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把舞台交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才是真正有“智慧”涵养的课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教无止境,研无止步;“学”海无涯,“展”路荆棘。在智慧课堂探索的路上,笔者一路前行,相信有“智”学的保证,一定会有慧“展”的春天!

猜你喜欢
笔者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