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升学生预学能力的方法

2022-03-22 13:07刘同占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2期
关键词:预学习作习惯

文|刘同占

单元整体教学实施以来,对学生单元整体预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能否胜任单元整体预学的前提是从低年级就要养成良好的预学习惯。尤其是“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了具体的、有驱动性的、易操作的预学任务,指导学生基于目标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基本知识的前置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预学能力。

一、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预学方法的具体指导

预学可以降低学生与教材之间的陌生感。一年级的学生没有预学的具体概念,不适合课前放手让他们预学,教师要从一开始向学生渗透预学的重要性。预学不是形式上的提前翻翻书而已,预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基本方法的支撑,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手把手教给学生“一标二画三读四思”的常规预学流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预学中来,养成认真的预学习惯。

一标,标句段。要养成阅读之前先给课文的自然段标序号的习惯。一年级首篇课文《秋天》课后第二题就是“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预学每篇课文都要有这样的训练。刚入学,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出现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句子都表示一句完整的话,比较长的自然段可以数数有几句话,也标上序号。平时做一些课外阅读小练笔也要先数段标序号。阅读就要有头有尾,细心不遗漏,这些阅读习惯对学生终身阅读都会受益。

二画,画字词。要求学生准备2~3 支不同颜色的画笔,分别用直线画出课文中需要认识和会写的字词;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或优美的词组也要随手圈画下来;难记的字可以圈出来;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家长,也可以标注小问号。教师教给学生从清清爽爽的彩色标记开始,逐渐养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预学笔记。

三读,出声读。教师要提前布置,要求学生能够在大人的协助下,借助拼音或范例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低年级尤其提倡出声读,让汉字符号在学生脑海中固化,并鼓励他们把自己读书的音频或视频分享到班级微信群里,用声音演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读书的经验。如有学生读过两三遍基本能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有学生读四五遍就能读通长句子,了解大致内容。教材课后第一题大都和“朗读课文”有关,不同年级学生预学都要“读占鳌头”。

四思,思考读。要想读通课文就要结合课后题,鼓励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自己读懂了什么道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阅工具书解决,并提醒学生:平时课外阅读时也要坚持“读中有思”的习惯,这样阅读思维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才能真正提升。

有预学就要有检查。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真实起点,精心设计检查路径。如低年级要将知识和形式相融合,以“字词我会读、朗读我最棒、内容知多少、疑难我来提”等寓教于乐的闯关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书写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强调难记易错、结构特殊的字。理解交流时,教师要聚焦学生难懂的共性问题,重点点拨而不面面俱到。评价反馈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并及时进行展示鼓励。

一年级预学要注重保持学习兴趣和进行方法巩固,二年级时就可以根据班级学情差异,分层布置预学任务,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学生课前独立预学的习惯。学生先学会基本预学方法,再用这些方法去自主预学,独立预学能力才能真正螺旋式上升。

二、中高年级预学要课前自学,课堂交流提升

从中年级开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尝试结合单元导语页,明确单元双线主题,进行单元基础知识的整体预学,可以分为课前的自主单元预学和课堂上预学交流两个阶段。课上预学成果交流可根据全班学生的预学能力,用时从2 课时逐渐缩短到1课时。在预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有个性、有实效的预学方法,力求未教先会。

1.批注感悟。实践中坚持延续低年级养成的“读后三思”的预学习惯,中高年级学生预学时仍然要带着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或课后题进行思考阅读。课文中能找到答案的就直接在书上标画出来,在旁边做好批注感悟或读书笔记,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或者值得探究的问题都要及时标注。“预则立”,课堂上师生站在已有阅读思考的基点上以学定教,再进行有深度的对话,就一定会相互碰撞出精彩的高阶思维火花。

2.预读群书。五年级下册编排了“中国古典名著”单元,六年级下册编排了“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单元,这些名著不但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富有博大精深的创作内涵,大部分学生阅读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有障碍。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相关书目在寒暑假就提前布置给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并设计导读单进行跟进指导,还要推荐学生观看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学生有了丰厚的静态和动态的阅读基础,课堂上再去学习课文就底气十足,表达转化也就相对容易了。把预学提升到整本书阅读甚至群书阅读的高度,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厚度。

3.习作前置。中高年级教师困惑的是习作教学,学生对习作要求理解不到位,素材准备不足,写出的文章质量不高。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把习作前置,让学生提前回顾或准备基于生活经验的写作素材,构思框架,打好腹稿。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写好初稿,课上教师要进行具体的习作指导,这样学生的习作兴趣浓,习作质量自然也高。如四年级上册习作“写观察日记”,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养殖水培植物,把变化过程及时拍照片并简单记录,一段时间后集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筛选整合搜集到的观察素材,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过渡,学生整理出了完整的观察日记。整个习作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地记录自己和水培植物的小生活,乐在其中效果自然非常好。

4.查资料包。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的习惯和能力。无论单元整体教学的路径如何设计,学生对单元内每一篇文章都要围绕作者的成长背景、代表作品进行查阅,整理资料包。学生提前了解了这些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的妙处。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如五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学生可以根据活动计划进行查找图书、网络搜集、请教别人等多渠道的资料搜集,了解汉字历史,丰富研究过程。

5.比较阅读。在单元整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习惯可以使学生实现对单元文本的深度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进行对比阅读,思考这几篇课文为什么要编排在一个单元,可以把课内文章与课后“阅读链接”进行比较阅读,也可以把课内文章与课外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还可以对不同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其表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其规律,让学生通过类似课文的比较阅读,掌握这一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这样的阅读习惯更凸显阅读主题,课内与课外融会贯通,不仅会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课堂上学生的阅读交流也更具个性化。

6.思维导图。中高年级学生通过自主预学,教材内容在头脑中会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可以尝试课前概括每一部分的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框架,运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以往课堂交流汇报仅限于个别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教师掌握的也只是部分学生的思维状态,通过课前搜集并分析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教师就可以针对每位学生的预学水平,更有针对性地聚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让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学生自信心强,参与度高,有课堂表现力,学习的内驱力更持久,能更好地助力全学科学习以及终身学习。其实,培养学生的预学能力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法宝,能降低学生课堂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和实效性,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每个学生都具备了不同程度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真正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教学也必将抵达理想的境界。

猜你喜欢
预学习作习惯
明确预学起点 构建教学基点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课堂绽放别样美丽
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策略探索
目标导向的高中英语课前预学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