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中的爱国元素发掘及教学

2022-03-22 13:07徐世庆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2期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边塞诗

文|徐世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语文教育的使命。

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词,传递着爱国主义精神。边塞诗就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系统地学习边塞诗能够塑造学生的爱国魂。

一、且诵读且了解何为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历代边塞防卫为前提和背景,表现边塞地区的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词。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者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等。从此,我国的诗词宝库中就多了边塞诗这种类别。

今天,边塞诗成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爱国魂的重要载体。四年级上册王昌龄《出塞》,写出了使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气概,王翰的《凉州词》突出了将士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五年级下册王昌龄《从军行》,战士们留下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

边塞诗的大气磅礴只有诵读方能读出气势;边塞诗的家国情怀只有诵读才能体验和感悟;边塞诗的画面感也只有诵读才能让思维飞扬,让今日之读者入情入境置身于边塞之中。

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是诵读的示范者、引领者。教师示范吟诵,学生想象画面,可以感受边塞战士誓死捍卫祖国的坚强决心;师生一起读,可以读出戍边将士们爱国爱家、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精神;学生个体诵读,可以读出个性化理解,读出报国之志;全班齐诵,可以读出少年之气势。这样,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慢慢品味感受到了边塞诗的特点。

二、且诵读且思考如何识别边塞诗

1.从诗中的地名,理解边塞诗

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就能发现边塞诗里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有的地名:夜郎、龟兹、轮台、瀚海、阴山、凉州、玉门关等。对照古今地图,学生就能发现,这些地方都比较偏远。在古代,边塞是指比较偏远的地方。

2.从诗中的物品,理解边塞诗

诵读中学生还会发现边塞诗里有很多物品是来自塞外的,来自少数民族的。如生长于西域的马匹——胡马;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的只种植在长安宫殿里的水果——葡萄;从西域传过来的非常珍贵的酒器——夜光杯;来自西域的音色凄美的乐器——羌笛等。

因此,地名和物品可以成为学生判断边塞诗的两个重要要素。

3.从诗中的景色,理解边塞诗

边塞诗里的景色描写很多,如孤城等表明了地点,也说明了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寒风、白雪、黄沙、长河渲染出了边疆雄浑壮阔、条件艰苦的特点。

学生对这些意象有所了解,就能很快判断出边塞诗。

三、且诵读且感悟边塞诗中的情感

抒发情感是边塞诗的主旨。大部分边塞诗主要抒发三种情感:一是戍边之苦,二是思乡之情,三是报国之志。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边塞诗中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戍边之苦。边塞苦寒,生存环境远不比中原,常常是“北风吹雁雪纷纷”“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原战士多不适应边塞气候。因此戍边战士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忍耐苦寒,才能守住国土。

思乡之情。战士们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去戍边,远离家乡、亲人,数年不归是常事,深夜之时,佳节之际,思念就会爬上心头。战士们为了驻守祖国边疆,只能把思乡之情埋在心里,写在纸上。“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报国之志。边塞诗中更多的是描写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爱国之情。壮士儿郎,雄心壮志,建功立业,激人奋进。这是很多边塞诗表现出来的爱国之志、英雄气概。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倡导学习唐代边塞诗,通过宣扬边塞诗词中的阳刚之气、尚武情怀来提升当时国人的勇武之气。

王昌龄的《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写出了让敌人闻风丧胆、止步不前的英雄气概。阴山阻隔着敌我,将士守卫在这里,他们像李广将军一样抵挡着敌人的入侵。誓死御敌,保卫家园。

王昌龄发誓直捣黄龙,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豪迈;岑参静等捷报频传,这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潇洒。潇洒、豪迈,都是一种英雄的情结,都是一种爱国的情怀。宁为沙场征战死,不做屈膝亡国奴,多少英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枪舞若风,展现中华英雄儿女的真我风采;剑气如虹,化作慷慨激昂的边塞诗篇。

国家安定,国力强盛,是靠这些驻守边疆的将士,这些血性男儿的守卫。这种爱国情怀代代相传。后世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表现了这种保家卫国、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这英雄气概气壮山河,传承至今。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世代代的戍边战士坚守祖国边防。

我们爱好和平。无论是古代将士,还是现代官兵,中华儿女都牢记一个使命“守土安邦,保卫家园”。变的是将士们的名字,变的是边塞生活的差异,不变的是我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不变的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在一遍遍诵读边塞诗的过程中,学生渐渐理解了什么是爱国志,什么是爱国情。

这种爱国情怀就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埋在了学生的心田。他们渐渐意识到爱国就是每次升旗时对国旗目不转睛的注视;爱国就是每天让鲜艳的红领巾在胸前飘扬;爱国就是做好垃圾分类等这样的小事;爱国就是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爱国就是关注奥运会,为运动员们加油呐喊;爱国就是戴好口罩,做好防疫;爱国就是好好学习,将来建设伟大的祖国……

当爱国之情凝结成一个个文字,我们便能写出激昂的文章;当爱国之情编织成一串串音符,我们便能奏出奋进的乐曲。我们在诵读中,沿着诗人的足迹,在诗词中寻找着英雄的丰碑。多多诵读古诗词,能够点亮学生的爱国心,唤起他们的爱国志,塑造他们的爱国魂,给学生的人生打好基础,从而形成和践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王昌龄边塞边塞诗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出塞①二首(其一)
爱国情怀永流传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边塞饮酒记
梦回边塞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