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振江 李运姣 郑俊超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创新”和“科技”是我国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汇,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可以明确科技创新在我国未来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重点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工作内容。研究生作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对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是科技强国的希望,可见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也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然而,仍有研究生培养单位存在硬件和管理制度建设落后、学术道德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未落到实处、师资队伍建设缓慢等问题[3-5]。在此科技创新的时代大背景下,“双一流”学科该如何结合现有学科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积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为科技强国之路不断输送栋梁之材,是值得思考和探索。
2020年,我国研究生毕业生人数较上一年度增长了百分之十几,达70余万人,且毕业总人数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研究生作为最具潜力的高层次人才,毕业后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等工作,往往会得到单位的重视和培养,是未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生力军,是实现经济健康增长和建设世界前列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力量。因此,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随着经济社会向着更高质量发展,社会各界越来越看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然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逐渐出现脱节的现象。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这一现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应积极思考应对之策,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人才支持。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如下。
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5至3年,在其培养方案中,第一学年以课堂教学为主,但大部分研究生在第一学年就会进入导师的实验室,过早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导致研究生对于学校开设的各类专业课程基本抱着及格万岁的态度,而将大部分精力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期刊论文的阅读,忽视了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万丈高楼始于平地,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不仅影响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更难以探索未知基础理论和重要创新成果。
自2010年以来,我国增设了专业型硕士学位,旨在向社会输送应用型高级人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实际上没有太多区别,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不清以及对两种硕士学位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在选择两种硕士学位的时候,基本以成绩为依据,成绩排名靠前选择学术型硕士学位,排名靠后则只能被迫选择专业型硕士学位。(2)部分校内硕士生导师没有相关企业或者工程实践经历,使得导师不能精确地把握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同时校外实践平台及导师需要校内导师或者学生自己联系,使得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培养环节质量不高,导致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不能得到充分实现。
研究生考试是仅次于高考的考试,关于考研和读研曾经流传过一种说法,即“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虽然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不健全。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在内卷严重的社会环境中,很多学生本着混一张研究生文凭好找工作的想法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2)很多高校把研究生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理解”为唯一责任人,把研究生毕业率等指标作为导师的重要任务。从而导致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难免存在“畏手畏脚”的情况,难以把握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导致治学严谨、要求严格的研究生导师招生困难。
导师及学校等各个层面要及时了解研究生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新时代价值观,将自己的理想与民主的梦和国家的梦紧密结合,尤其作为我国科研力量的生力军,应结合“掐脖子”难题,时刻审视自己的科研行为,争做科技强国的践行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最为紧密,是帮助学生塑造新时代价值观的关键。导师不仅要注重学术水平提升,还要时刻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让自己成为榜样,同时要注意教育方法,做到润物细无声,为国家培养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上文提到相对于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生更重视期刊论文阅读等碎片式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除了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鼓励他们勇攀科研高峰之外,如能切实优化研究生评奖评优制度及申请进一步深造的评价体系等,才能更好地消除研究生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的现象。目前,高校内仍存在研究生教学工作量不作为职称晋升教学工作量的统计范畴,各层面应明确研究生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同时提升教师和研究生对课堂教学的重视度和参与度,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良好保障。此外,基础理论知识讲授过程引入前沿研究案例的剖析,建立案例库并实时更新,保持研究生课堂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的与时俱进,从而达到基础理论及前沿知识并重,为研究生探索重要基础理论和创新成果奠定夯实的基础。
重大理论发现和创新成果都来源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培养研究生不畏艰难的科研态度,在遇到难题和问题的时候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剖析和深入研究,并能根据研究现象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形成新的结论或者理论的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科研工作,只有见多识广才能更好地理解实验数据和现象。学校可以与优秀企业或者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者见习基地等,给研究生提供多样的平台和机会,多方面锻炼研究生处理难题的综合能力。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服务于科技强国的战略理念,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学校可以引导良好的思考和讨论氛围,使研究生、教师甚至社会人士积极参与到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有机整合学生—教师—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优势,建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机制,可以构建与时俱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