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创造大国,这也对相关行业的职业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新时代企业“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及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新时代企业“工匠精神”内涵的梳理,尝试从积极心理学中相关理论与企业工匠精神融合角度探索,以期寻求企业工匠精神培育的新理念和新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企业工匠精神;融合
2016年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国家意志首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些信号的释放显示了我国对加快制造业转型,打造制造业强国的迫切诉求。市场需要输入工匠人才,职业教育需要输出工匠。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已将培养大国工匠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使命,如何培养学生精准、专业、协作、创新的“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今后面临的重要任务。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但要有出色的管理,更需要有过硬的产品,这就需要拥有过硬技术的工人来完成。我国市场经济结构逐渐优化,企业亟须工匠精神提倡的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理念。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讨论新时代“工匠精神”,以期寻求企业工匠精神培育的新理念和新途径。
1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与积极心理学概述
1.1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四方面的内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一以贯之、专业敬业是大国工匠们的基本素质,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厚土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下产生的精神财富。可见,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不仅强调注重提升个人技艺技能、激发个人潜质潜能以及打造出精心细致的产品,而且要在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上高度认同从事行业要求,敬业乐业,享受工作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不追名逐利。
1.1.1 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
爱岗敬业其本质就是要从内心尊重自己的岗位和职责,从实际行动上对待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的职业。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快速发展,需要每位员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追求荣誉是人的天性,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而要把这种理想变成现实,靠的是在平凡岗位上的爱岗敬业。
1.1.2 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
做一件事、加工一件产品、从事一种工作,不能满足于做好,而是要做得更好,力求达到极致状态;不仅于此,“臻于至善”,不断探索创新,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峰,这就是具有精益求精品质的“工匠人”所追求的目标,对品质的追求让他们坚信“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以产品为牵引,涵养一种专注精神,让人用心用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效果或者目标。不仅可以帮我们养成严谨、重视技能、专注的习惯,以此生产出更好的產品,还能作用于人本身,让个人在高度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社会中找到自我认同。
1.1.3 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
一艘航行于大海的巨轮,从船长到船员每一个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协同共进相互配合,才能聚成劈波斩浪的巨大动力。如果说传统工匠时代的手工作坊还允许各自为战的话,那么,现今的大机器生产方式早已进入协作共进团队合作的时代。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求团队成员进行协作共进,每个人都是所从事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协作才能共进”。协作共进是要义。如果把一滴水比作是一瞬,那么滴进大海便是永恒。完成高效极致的产品需要繁杂的生产工序,完美的匠人少之又少,团队协作显得尤为必要。
1.1.4 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
追求突破、追求革新是工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外化于产品品质的外在表现。传统工匠技艺常常是靠父子相传,更多强调的是坚守传统,保持传统;然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创新,与时俱进又不忘初心。一方面要立足于继承基础上,懂得保留传统工艺;另一方面又要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元素,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1.2 积极心理学概述
1.2.1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内涵
《积极心理学导论》理论与传统心理学侧重研究人类生活的缺陷与短板、诊断和治疗创伤性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调节负性情绪和不和谐人际等不同,一改过去只重视心理疾病、人性弱点,转而关注心理的积极方面,呼吁研究者应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能开发,需要满足和心理品质提升,追求更加健康和幸福美好的生活体验,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发展。
“积极”一词有“实用的、实在的”意思,现在主要指“建设性的、积极的”。Seligman在2006年提出心理品质的概念,“积极心理品质”一词应运而生,它即包含心理质量或心理水平,也包含平衡心理能量的指标。“积极”的本质内涵为:①是个体的行为过程和在过程中的感受。②个体的主观感受,强调在过程中产生的认知、情绪和行为。③文化背景不同积极的含义不同。④作为内部心理资源不仅指表面积极性,也包含未被挖掘、未显露出来的积极性。
1.2.2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以病人得到治疗、普通人生活充实、潜能得以开发为主要任务。通过主观、个体和群体三个层面,分别对幸福感、满足感、对未来的希望感和对现在的快乐感等主观体验;爱与工作的能力、天赋、创造性、宽容、毅力、人际交往力、对美的感受力等积极个人特质;公民美德和家庭、社会、学校、媒体等社会组织,以及如何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有礼貌、利他主义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等群体层面为研究内容,关注人的优点和潜力,强调对个体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从而实现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
1.2.3 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
积极心理品质是包含主观意识、情绪情感、个人行为方面积极素质的多维度合集,是个体在先天生理发展过程与后天社会化过程相互影响下形成的正面、积极、稳定的心理特质,可以帮助人们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具有潜在性、稳定性、创造性和适应性的特征。在多位心理学家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提出了6种美德:①智慧与知识;②勇气;③爱与人性;④正义;⑤节制;⑥灵性与超越。积极心理品质由以上6种人类核心品质组成,Christopher Peterson和George E.Vaillant领导的小组通过研究发现了6种美德相对应24种力量,由于“力量”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获得性,并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自身努力和坚定的意志去获得,因此被认为是培养积极品质的有效途径。同时,该小组还提出了积极力量的七条标准:①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不同情境下具有普遍性,同时还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②在帮助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人实现更幸福和美好的生活;③每个积极特质都不能再被分解成其他优点;④具有传染性,当个体表现出积极特质时,周围的旁观者会受到鼓舞,从而被激发出自身的积极特质;⑤文明为力量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规章制度、文明礼仪、榜样模范都可以成为好品格的延伸,成为自身良好素质发展的有力支撑;⑥接受道德的评估;⑦有公认的榜样的存在。在这24种积极心理品质中,创造力、思维力、领导能力、希望信念、团队精神、真诚、自制力、幽默、谦虚和审慎等十种品质是步入社会,进入工作领域者需要重点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
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2.1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职业目标与积极心理学中的“实现全面自我价值”高度契合
目标是指路明灯,锁定职业目标是培养学生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首要任务。工匠精神追求的目标是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享受产品制造机械重复、从无到有的过程;通过不断打磨技艺、雕琢产品,从而达成追求极致、忘我的境界。积极心理学理论重在发现人的自身价值,努力实现全面自我价值,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浓厚兴趣,具有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不纠结不计较,通过个体持续外化的积极心理动力推动自身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一心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2.2 新时代“工匠精神”基本内容与积极心理学的内涵要求高度一致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积极心理学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思想、坚持、热爱学习、团队精神等积极品质的同时也重视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在建立积极的协作共进系统中,使个人和团体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3 融合積极心理学培育新时代企业“工匠精神”
3.1 培养企业员工积极职业信念
工匠精神要真正在个体的内心落地生根,需要塑造企业员工的职业观念和理想,激发积极心灵世界,加强积极心理资本教育来推动企业健康和谐的成长,促使企业员工创新性发展。企业作为社会子系统首先要创建良好的企业环境,在自身范围内达成共识,积极塑造尊技重道的企业氛围,让日常生产和管理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设立创造条件灌输职业精神;创造宽容、理解的成长环境,以正面的表扬和鼓励的方式让员工大胆实践,通过不断尝试提高技术水平。二是营造企业工匠精神宣传氛围。通过线上展示工匠电影、工匠故事、大国工匠纪录片等活动,线下工匠精神专题培训、征文比赛、员工讲坛、生产绝活秀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让崇尚工匠精神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共识传达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三是探究企业员工关注焦点,导向理性思维认知,培养企业工匠在生产研发中,磨炼坚韧不拔的毅力,传达敬业守真、自信阳光的意志,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保持昂扬的奋斗意志,坚持不懈地为了理想信念奋斗,踏平千险,克服万难,最终逆流而上,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四是建立完善的企业工匠评选机制,以开展评选活动为切入点,发挥“匠领”辐射带动效应,以有业务专长、高超技能、领军作用和突出贡献作为衡量标准,成立工匠人才库,积极开展现代学徒、企业工匠讲堂、技术帮扶等活动,实现工匠和员工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不断摸索总结工匠队伍建设的规律,建立并逐步完善工匠评选机制,实现工匠评选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
3.2 提升企业员工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某一行为推测和判断的自信程度,它是对自我能力的感觉。通过对大国工匠资料研究发现,这些行业中的优秀者在面对困境时,常会寻找迂回的方式寻找自我优势,追求精益求精,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企业应根据自身用工特点,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搭建企业工匠成长平台不断提升在岗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一方面引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培训理念,利用新媒体平台,采取岗前+在岗、“请进来”+“送出去”、个人自学+内部帮带等方式丰富岗位业务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复训考评,提高高级技术人员在技术人员中的占比,通过技术比武和年度业务考核等形式选拔业务骨干,强化岗位技能等级提升,不断强化梯队建设。通过增加企业工匠成功经验,设置合理的职业目标、适时适度地激发员工自身的自我强化,随着积极自我体验的增多,不断提升工匠精神的自我效能感。
3.3 调节自我积极情绪
情绪是个体身心健康的“晴雨表”,积极情绪可以最大程度地开拓认知,帮助我们建构各项资源,具有坚韧、乐观、开拓进取的品质。这种积极情绪是可以后天培养的,通过努力进行自我调节。如果个体通过所做的事情体验积极的自我情绪,则可以使人变得积极乐观,把对“喜爱”上升到“痴迷”;即使遇到困难,感到枯燥,也会保持内心平静,迎难而上。企业通过在员工中广泛开展情绪控制、心流体验、积极情绪培养等主题的员工成长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并将这种情绪体验迁移到企业生产和技术研发,让企业员工从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满怀希望地面对自己的职业。
总而言之,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我国的企业也处在变革时期,“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企业精神,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是必然趋势。中国已进入经济发展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政府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智能制造等方案,这些方案的实现,亟须重塑工匠精神。敬业兴企,匠心筑梦。培育工匠精神,既为打牢企业发展的基石,也为升华企业创业的灵魂。企业通过营造匠心、选拔匠领、汇聚匠才的渐进式努力,形成有梯次、有素质、有衔接、专业丰富的工匠人才队伍,通过积极心理学中相关理论与企业工匠精神的高度融合,我国企业将在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挑战中大力弘扬企业工匠精神,培养典型工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强国战略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美]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著.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0.
[2]董鹏,彭健生,刘嘉,刘希希.探究国内制造业对德国工匠精神的借鉴[J].广东经济,2019.
[3]朱洵,陈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8):37-41.
[4]郝琦,房磊.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
[5]李积鹏,叶长文.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核心素养建构及培育初探[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04).
[6]张立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6,14(01).
作者简介:柳林(1980— ),女,回族,陕西咸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