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案件涉及婚姻、扶养、家庭财产等,夹杂爱恨情仇,既有法律争议,也有伦理纠葛,若单凭证据和法条判决,并不能真正修复家庭裂痕。家事审判既要维护法律尊严,又要用心护好“大家”,才能走稳司法“平衡木”,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判离或不判?用心甄别!孩子抚养权归谁?费心调查!面对‘死亡婚姻’,果断裁决;面对‘危机婚姻’,温情救治。”长沙市岳麓区法院女法官汪样如是说。
近日,记者走近这名“拆弹专家”,听她讲述走稳司法“平衡木”、护好“大家”的故事。
多倾听是她的“三字诀”
“判离婚,我就带孩子去死!”“不判离,我就去死!”从事家事审判多年,当事人威胁的言语常让汪样焦虑。她表示,每一个家事法官都得当好“拆弹专家”。
“案子处理不好,我就砍人。我知道你是谁,家住哪儿!”去年11月1日,汪样接待案件当事人蔡某时,对方情绪激动地说。
之后,汪样平心静气地听蔡某倾诉了3个小时。原来,前不久,前妻将蔡某诉至法院索要抚养费,并申请财产保全,法院冻结了蔡某的财产。
蔡某告诉汪样,他不是不想给抚养费,只是怄气。了解蔡某的想法后,汪样打电话跟其前妻沟通。之后,双方和解,前妻撤诉,蔡某的财产依法解封。
多倾听是汪样的“三字诀”,听双方的问题和心声,摸清“病根”,“对症下药”。汪样认为,家事案件涉及婚姻、扶养、家庭财产等,夹杂爱恨情仇,既有法律争议,也有伦理纠葛,若单凭证据和法条判决,并不能真正修复家庭裂痕。家事审判既要维护法律尊严,又要用心护好“大家”,才能走稳司法“平衡木”,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面对每一起家事案件,汪样都要做大量案外工作,她总会多渠道了解当事人的家庭情况。
2016年,李某和吴某结婚,婚后育有一子,夫妻俩常为琐事吵架。2020年,妻子吴某诉至岳麓区法院要求离婚。
接手案件后,汪样发现,3岁儿子的抚养权是双方争议的焦点,两人为此闹得死去活来。“双方在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和教育上各有优劣。最终,考虑到6岁是孩子入学读书的人生转折点,会有许多的不确定情形发生。所以,我判决孩子6岁前由父亲抚养,6岁后的抚养权问题届时双方再谈。原被告都满意判决结果,没了怨气。”汪样欣慰地说。
钝化“死亡婚姻”矛盾,修复“危机婚姻”
办了多年离婚案,汪样越办越谨慎。她深知,一纸判决或将影响两个人乃至两个家族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生活。
1995年,沈某和刘某结婚,婚后育有一子小刘。但夫妻俩感情不和,妻子沈某长期遭受丈夫刘某殴打。2015年,沈某诉至岳麓区法院,请求解除和刘某的婚姻关系,并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怕拿捏不准,汪样向时任岳麓区法院民一庭庭长刘群请教。“她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翻开书本,指着每一章节的法条,讲述大量具体案例,耐心为我讲解、分析。”汪样说。
之后,汪样依法发出了人身安全保护令裁定,并判决沈某和刘某离婚,原被告双方平和接受判决。
面对“死亡婚姻”,汪样尽可能钝化矛盾,不让当事人陷入纠缠中;面对“危机婚姻”,她又想方设法去修复。
几年前,她处理过一起家事案件:一个重点高校的博士把科研精神用到家里,每周吃几次肉、买多少菜都要有计划,如果女方不听从安排,就会引发纷争。
“男方过于偏执,判决解决不了本质问题。”汪样邀请心理咨询师多次对双方进行疏导,两人都意识到各自的问题,最后重归于好。
刘群说,搞家事审判,不仅要精通法律,还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只有准确把握当事人的心理需求,才能当好“拆弹专家”。
用心、用情做好“法律大餐”
去年9月,湖南省高院举办了第一届审判业务(家事审判)技能竞赛。全省114名法官参赛,汪样总分第三名,荣获二等奖,被授予“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南省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据了解,这次技能竞赛难度很大。在案件审查与法律文书制作考试环节,要求法官在4个小时内阅读一本200多页的案卷,迅速厘清证据,掌握争议焦点,完成文书制作。
刘群认为,汪样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偶然:“她善于在案件中发現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总结,用心、用情做好‘法律大餐’。”
为了助力家事审判,2017年,汪样自学心理学,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工作之余,汪样还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案例分析和司法调研等工作。她编写的案例《陶某某诉粟某某离婚纠纷案——夫妻双方分居期间的财产属性认定》入选了《人民法院案例选》。
2020年,汪样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主编的书籍《婚恋财产纠纷案件裁判规则(一)》的编写工作。一年内,她与其他专家一起,从检索到的海量类案中提炼出同类案件的20条裁判规则。该书作为中国法院类案检索与裁判规则专项研究的组成部分,受到全国家事法官和家事律师们的广泛好评。
研读法条和案例,是汪样每天的必修课。现在,无论接手多么复杂的案件,她都能快速找到争议焦点、审理重点,并熟练运用法律作出公正判决,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法制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