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边关

2022-03-22 01:53邓在艳
含笑花 2022年2期
关键词:老山庄园边境

邓在艳

以前,每次写作的时候,文字总是呼啸而至,可到麻栗坡采访后,面对沉重的生命话题,我才明白生命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史诗,无论如何下笔都太轻。到祖国的边境麻栗坡县,就看见家家户户的房子上,都有一面迎着凛冽寒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每一个边境百姓的家国誓言。这片被世人敬仰的土地,在那段发生边境冲突的艰难岁月里,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无论多么华丽的语言、多么壮丽的诗篇,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在新时代的今天,无数边疆儿女初心依旧,用青春坚守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2022年1月10日的早晨,浓雾沉沉,车从文山城出发,走了一段高速路之后,便跟着导航上了山,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颠簸前行,董干退役军人服务站便成了此行的第一站。进入退役军人服务站内,墙上的“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离军不离党”三行字尤为显眼,让人顿生敬意。据董干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张后贵回忆,在2019年采集老兵信息时的场景,令他终生难忘,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他回忆说:“老兵们的退伍证,是用棉纸制作的,已经变得很脆,稍微一用力,已经发黄的棉纸就会碎掉,必须要很小心很小心才行。”

我们用过午餐之后,董干镇政府的院心里,便来了一位身著迷彩服的兵哥哥,他的名字叫曾宏斌。当这位大哥哥一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他那标准的身材、干练的动作,让在场的人都以为他是一名正在服兵役的军人,娜姐脱口而出:“你是现役军人吧?”。虽然曾宏斌戴着口罩,可他的微笑怎么也掩饰不住,他的笑容就像冬天里的太阳一样,在寒风中给远道而来的我们莫大的慰藉。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了解到33岁的曾宏斌,曾经服兵役12年,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2020年12月25日,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他毅然决然从丘北舍得应急管理中心前往麻栗坡董干镇,是第一批到董干参加边境疫情防控守卡的工作人员。谈到自己的工作时,曾宏斌告诉我们,当初他转业的时候,就是看中了舍得应急管理中心的“舍得”两个字,所以就选择了那个地方,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到如今,他依旧怀着那颗“舍得”的心,用自身行动支持着国家的边境防疫工作,从老家丘北转战麻栗坡董干镇从事疫情防控工作,管理在边境防疫守卡民兵。

在管理民兵的过程中,由于卡点分散,而且各卡点之间间隔远,统一集中难度很大;民兵的年龄不一样,年龄最小的是18岁,年龄最大的是47岁;民兵的受教育程度不一样,对于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进而加大了管理难度加大。曾宏斌作为管理者,首先从民兵的年龄、性格、家庭环境等进行分析,进行重新分组。其次,为了做好每个组的工作,他和组长一起关心民兵的生活,做好统筹谋划,让民兵们可以安心工作。第一批到董干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民兵,还有张胜、徐国恩、杨波虎、何廷亮等人,如今依然留在曾宏斌管理的温暖大家庭之内,不分昼夜地在卡点执勤、巡逻,错过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自觉“为国守门,为国把关”。

从曾宏斌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起初卡点电没有接通,手机信号不稳定,就连饮用水,都要民兵们一桶一桶从山脚提到山上去,条件可谓非常艰苦。到了夜里,民兵们巡逻的时候,更是危险重重,会有猴子、野猫、青蛇等冷不丁从草丛里钻出来,吓得人直打哆嗦,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所以,晚上巡逻的时候,民兵们需要随身带上硫黄粉,预防被蛇咬伤;睡觉的时候,偶尔蚂蚁也会爬到床上去,咬得人发痒。此外,外出巡逻的时候,他们每个人手里还会拿上一根警棍,当然用于照明的电筒、用来消毒的酒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曾宏斌带领队伍在苗皇山一带巡逻,到了雨夜路面湿滑,山上的落石滚滚而下,稍有不慎就会跌下山崖。在一次的巡逻途中,民兵徐国恩一不小心被石块划破小腿,缝了五六针。曾宏斌安排负伤的徐国恩回家休息,徐国恩却说:“我请假了,就少了一个人,大家就一点儿休息时间都没有了,我不能这么自私。”由于守卡需要24小时轮岗,尽管已经负伤缝针,徐国恩还是坚持留下来,走起路来一歪一歪的,分外让人心疼。当曾宏斌谈到徐国恩的时候,他说:“正是有很多像徐大哥这样的守边人,不断感染着我,才给了我留下来的勇气!”。

给民兵徐国恩缝针的医生,正是曾宏斌的妻子郎富华,一个多年坚守在董干卫生院的医生。曾宏斌到董干从事民兵管理工作之后,就认识了董干卫生院的郎富华,两人认识两个月后就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携手一生。对于曾宏斌的工作,郎富华一直非常支持,当谈到妻子郎富华时,曾宏斌动情地说:“我很感谢她,是她给了力量,给了我坚守在边境的决心”。当曾宏斌陪受伤的同事来就医的时候,郎富华总会给曾宏斌打预防针,尤其是在给徐国恩缝针的时候,郎富华对曾宏斌说“你平时要小心点,我可不想亲自给你缝针。”,这句话曾宏斌一直记在心中。郎富华对于丈夫曾宏斌的关心和担心,已经饱含在了她说的这句话里。但她,从来不抱怨,而是管理好家里的一切,给曾宏斌一个温暖的家,默默支持曾宏斌的工作。

忙起来的时候,曾宏斌基本顾不上家里,除了怕妻子担心,也怕母亲担心他。于是,每次回到丘北探望母亲,要重新回到防疫一线之前,他就用善意的谎言骗母亲:“妈,没事的,不危险!”,然后又开始奔赴边境一线,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他的地方。这几年,他觉得亏欠最多的还是妻子,他和妻子刚刚新婚不久,本该和妻子一起度蜜月……尽情享受新婚的快乐,可他却没有做到,他觉得是自己作为丈夫的失职,因此心中不免生出许多的歉疚来。晚婚的他本来可以休18天的婚假,他却只请了6天婚假,办完婚礼仪式之后,又匆匆回到边境一线。他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原本可以休一个月护理假,和家人一起带带孩子,尽情享受做父亲的快乐。但是,因为担心边境的疫情防控工作,他只休了5天护理假,就急急忙忙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在边境巡逻、管理民兵的伙食和住宿,与大家同甘共苦,共同守望边关星月,守护祖国安宁。尽管如此,他的妻子郎富华还是没有一句怨言,依旧无声地支持丈夫的工作。

平时,守卡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一连两三天都是连轴转,连睡觉都成了一种奢望。在卡点上,没有任何可以消解寂寞的方式,用曾宏斌的话来说“除了巡逻就是巡逻”。尤其是到了夜里,万籁俱寂,茫茫的黑夜,让人更加孤寂。所以,由于工作压力大、耐不住寂寞、家中有事等原因,第一批到董干守卡的民兵中,只剩下杨波虎、张标等9人。

正是有了家人的理解、老百姓的支持和帮助,曾宏斌和他的民兵队伍才有留下来的决心和勇气。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边境安宁,他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岁月。而今,尽管条件艰苦,危险无处不在,曾宏斌依舊没有退缩,一直坚守在边境一线,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守边,是男人的使命,军人的使命!”,这也是曾宏斌践行爱边、守边的铮铮誓言。

在边境线上,守卡不仅是民兵们的工作,也是每一个边境老百姓的事,老山山顶上写着的那句话“放牛也是巡逻,种地也是站岗”,就是最好的写照。边境善良的老百姓,除了参与边境巡逻,还经常将一箩一箩的南瓜、豆尖、洋芋等蔬菜,送给民兵们,真正是“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据曾宏斌回忆,在普弄铳样的卡点上,曾有老百姓在种地的时候,发现他国边民想要强行冲卡,就迅速向曾宏斌管理的卡点报告。民兵们赶到后,他国边民迅速退去,有效化解一场防疫危机,守护祖国和人民的平安。

在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的老山周边,有一个叫做下铜塔的村庄,位于烟山雾海的半山上,我们采风的最后一天就来到这里。那里的半山上,住着一位品格坚毅的瑶家儿郎盘毅,作为边境百姓的盘毅,就如他的名字一样,坚守在下铜塔这个地方,和很多边境百姓一样,坚守在祖国的边境,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凭着一己之力修复“猫耳洞”文化,抒写着他爱边、守边  的决心与赤诚。

1977年出生的盘毅,曾经由于家境贫寒,十四岁辍学,多次到外地务工。近三十年来,盘毅做过石厂工人,还干过农场开荒、口岸搬运、印刷书籍等工作,多种职业的反复磨炼,铸就了坚韧的品格,越是艰难越是向前。直到2001年,从广东回乡之后的盘毅,在政府的组织下,参加了一个多月的民兵集训,在内心深处燃起了对军人的崇敬和一股保护老山文化的火苗。时至今日,他用瑶家儿郎的坚毅和对革命英烈的崇敬,开启了保护“国旗下的猫耳洞”文化的先例,成了猫耳洞文化的守护者,成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人。

1月12日中午,我和州文联副主席韦治娜、麻栗坡县文联主席袁微等一行人,去到了猛硐乡的下铜塔。那一天,上山的路上,雾特别大,能见度很低,让我们犹如置身云端,惬意丛生之感。刚下车,一位戴着黑帽子、身着黑风衣、穿着黑灰色牛仔裤、满脸堆笑的伙子——盘毅就已经在上坡路的右侧等候我们,与我们在这烟山雾海之间来了一场美丽的遇见。接到我们之后,盘毅急忙上前为我们引路,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步入了千古瑶寨庄园内。茅草屋顶的瑶寨庄园门槛上,书写着一幅火红的对联“古色古香天地人和惟绿源,山澜水迤灵微秀地迎宾客”,给人宾至如归之感,让人忍不住想去亲近这片庄园,想要一探究竟。大家一面讨论着这副对联的妙处,一面拾级而上,欣赏着庄园内的绿景,犹如置身世外桃源之内,真真有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真之感。

“苔痕上阶绿”的台阶两旁,挺立着两棵翠绿的大树,就像两个放哨的卫兵一样守护着千古瑶寨庄园。缓缓进入庄园,鸟叫声此起彼伏,苦竹、吊竹、米汤果树等植株渐渐映入眼帘,让人心驰神往,如沉绿海。若是入了夜,在山间的绿荫之下静坐,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夜静春山空”的沉寂之美。在这片安静的庄园内,置身在绿意荣荣的世界,你可以与自然自由对话,忘却一切尘世的烦恼,山归真,水归真,人亦归真。一路上,与盘毅攀谈的过程中,我们才得知他已经四十五岁了。他和妻子盘胜丽,有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和一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奇怪的是,盘毅这位瑶家儿郎,却依旧是青春的模样,岁月在他的脸上不着痕迹,叫人难以置信。许是善良的人,终会得到岁月的馈赠,拥有青春的容颜,享有幸福的人生。

继续往庄园的深处走去,还有一个宽阔的鱼塘,鱼儿在鱼塘内欢快地游着,像是在迎接我们的到来。周围的绿树,倒映在碧澈的鱼塘里,让鱼塘内的层层波纹荡着绿意,鱼儿欢快地在绿意间穿梭。庄园内,不仅有绿的树、绿的水、绿的风,连水里的鱼儿也被染绿了。盘毅在开发这个庄园的时候,不仅注重绿意氛围的营造,而且还打造了充满现代气息的KTV包房,包房内暗黄色的墙上挂着一块近50英寸的显示屏,让顾客可以随意点歌。

从盘毅的口中我们得知,他现在正在打造一款老山古树茶,目的是让登上老山前来看望战友的老兵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庄园里可以喝上一杯热腾腾的老山古树茶,重走老山之路、重温老山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如今,盘毅在他的千古瑶寨庄园内,已经无数次接待了前来老山祭奠战友的老兵同志,老兵同志们每每离开的时候,盘毅都会为他们奉上一小盒老山古树茶,将人间大爱传递,将老山精神传向远方,让人们一起来铭记老山精神、致敬英雄。当有游客到访老山,在他的庄园内喝茶、烤烧烤的时候,盘毅都会以“猫耳洞文化”作为红色教育的活本教材,向每一位来访的客人讲述身边的守边故事,让游客将老山文化带向祖国的大江南北,带向世界。

参观完庄园内的KTV包房,盘毅又带着我们在一条乡间小路上,从上而下前行,湿滑的路面上,被安上了防滑的石子儿。道路的内侧,有一个发电机,山水从高高的山上“哗哗哗”倾泻而下,电机就不停地转动,喷出来的水就如瀑布一样,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盘毅告诉我们:“这是利用水的冲力发电”。那时,我简直认为盘毅是个了不起的工程师,居然可以想出如此巧妙的办法。瞬间,我对盘毅油然而生崇敬之情,我立马向他竖起大拇指,赞扬起他来:“盘大哥,你真是个智慧达人呀,太佩服你了!”,他急忙反驳:“我只是个小学生,不是什么智慧达人!”,现场的人极为诧异,都以为自己听错了。从盘毅的事迹中,我读懂了人的一生,不在于你的出身如何,而是在于你有一颗不断向上、向善的心,这样就可以让接近你的人就如接近光。

四十多年前,老山周边发生边境冲突时,盘毅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可那时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让他终生难以忘怀。循着历史的时光,向着盘毅的记忆深处而去,当初边境百姓挖猫耳洞,不仅仅是为了让老百姓和士兵们躲进去,预防弹片带来的伤害。同时,还因为发生边境冲突时,谷物不能放在家里,不然炮弹一来,茅草房就会起火,一切都将化为乌有,人们就连生活的重要物资也都会一并失去。挖了猫耳洞之后,在发生边境冲突时,边境百姓就将谷物搬到猫耳洞内存放,以此保障自身的物质生活。

为了保护猫耳洞文化,铭记“老山精神”,自2018年伊始,盘毅就开始自发对猫耳洞文化进行修复。到现在,盘毅已经和妻子以及自家的两个孩子一起用三年多的时间,修复了7个猫耳洞的红色文化。而且,在修復猫耳洞文化的过程中,全部都是盘毅自费完成的,可见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盘毅一边修复猫耳洞文化,一边以猫耳洞文化为载体搭建缅怀先烈的爱心平台,让每一位到此看望战友的老兵,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治愈老兵的精神创伤以及战火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创伤,缝合这片土地的伤痕。盘毅还谈到2019年4月28日,当老兵们组团到老山看望革命英烈时,盘毅就是在他的庄园内接待老兵们的。当时,老兵们看到盘毅恢复的猫耳洞文化,再追忆往昔峥嵘岁月,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纷纷为盘毅的行为点赞。

采访当天,当盘毅被问到“为什么要坚持恢复猫耳洞文化?”他微笑着说:“曾经,英烈们用身躯挡住了子弹,让我成为边境的幸存者,我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传承老山精神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恢复猫耳洞文化。”。我们在盘毅的身上,看到了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担当,看到了他身上浓郁的爱国情怀,看到了边境百姓对祖国的拥护和热爱。过去,猫耳洞是发生边境冲突时,战士和边境百姓为了躲避战火,避免带来更大伤害而修建的。如今,被修复的猫耳洞文化以其自身独有的红色文化魅力,成为我们民族的珍贵文化瑰宝,不断丰富着老山精神的内容。现存的猫耳洞,警醒着我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边关战士用鲜血浇灌的革命鲜花,我们要且行且珍惜。

在修复猫耳洞文化的过程中,盘毅和妻子从每一个晨曦到黑夜,把猫耳洞内的垃圾和多余的泥土用铲子清理出来。为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清理出垃圾和泥土之后,盘毅又自己开货车,把垃圾和泥土运出去,找垃圾场倾倒。现在,在盘毅和他家人的努力下,被修复的7个猫耳洞外面都镌刻着一副红字对联,例如“祖国的巨擘,民族的星斗”“牢记使命,默默奉献”“国家永不孤寂,身躯化作山脉”等,都是盘毅一笔一画镌刻上去的,每一个字既灵动飘逸,又坚韧有力。每副对联,都倾注着盘毅的心血,都是对老山精神的再次解读,谱写着新时代的今天边境百姓“扎根边疆”的决心。

在恢复猫耳洞文化的初期,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盘毅来说,过程是极为艰辛的,尤其是在镌刻猫耳洞洞口前对联的这件事,对盘毅来说显得尤为艰难。然而,盘毅并没有放弃修复猫耳洞文化,他心里想到曾经牺牲的烈士们,想着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他便日复一日地坚持苦练毛笔字。镌刻对联之前,盘毅先在猫耳洞洞口前固定上竖形石条,再到精心挑选哪副对联适合放在猫耳洞前,然后请广告公司把对联打印出来贴在竖形石条上,他自己再用毛笔一笔一笔添实。用毛笔添实之后,再用刻刀一刀一刀将字刻在石条上,把对联刻好之后,盘毅再细心地给每个字一笔一笔添上红色油漆,等到油漆风干之后,对联镌刻的过程才算真正完成。每一副对联的横批,没有任何文字,都是一颗红色的五角星,“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在盘毅身上得以生动实践,他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守边人的使命。

而今,我们看着猫耳洞外的每一副对联,都像是看到了曾经边境战士誓死保卫祖国的场景,他们用生命将铮铮誓言写在那片大地上。同时,我们还会联想到盘毅没日没夜、不辞辛劳地修复猫耳洞文化,惊叹他过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前几天在麻栗坡烈士陵园里看到的一块烈士墓碑,上面刻着“叶小乖烈士墓”几个大字,身着军装的叶小乖烈士,照片上的他就像个孩子一样,让人看了分外心疼。墓碑上有叶小乖烈士的介绍,他曾是三五贰零五部队六十四分队的排长,年仅二十五岁,就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除了叶小乖,陵园内还住着许许多多未能回到故土和妈妈怀抱的烈士,将热血洒在了祖国的边疆。

为了让烈士陵园内的烈士安息,默默无闻的守墓人一直在坚守,李志林和他的父亲李有权、母亲陈慧香,两代守墓人,守护着陵园内的每位烈士。如今,已经退休的李有权和陈慧香夫妻俩,每到逢年过节都还会去烈士陵园内看望烈士们,把烈士们当作自己逝去的亲人。尤其,到了过年吃年夜饭的时候,已经搬离烈士陵园的他们,还要用三轮车拉着一车年夜饭,去陵园内祭奠烈士们,祭奠完之后他们才回家吃年夜饭。当时,陈慧香奶奶动情地说:“等我闭眼的时候,我就不去看他们了!”,在她的有生之年,她一直都是烈士的亲人,烈士陵园的守护者。

现在,盘毅在每一个已修复的猫耳洞外围,插着一杆小红旗,上面写着“国旗下的猫耳洞”七个字。当我们路过时,那一杆小红旗在冷风中飘着,噗噗作响,尤为动人。烈士们的英灵,好像就随着飘扬的红旗,在祖国的上空,庇护着我们的中国。

盘毅,以瑶家儿女的无私、质朴、纯真与热爱守护着祖国的边疆,以边疆为基地,致富图强。盘毅在修复猫耳洞文化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民族特色,建起了自家的千古瑶寨庄园,将红色文化和瑶族庄园文化融为一体,倾情打造富有红色文化特色的庄园文化。在庄园的后院内,盘毅还模拟上老山的盘山公路上的猫耳洞,设计了三个大型的猫耳洞,将猫耳洞文化与庄园文化深度融合。庄园内三个模拟猫耳洞连起来的“猫耳洞文化”,同样篆刻着三幅红色的对联,分别是“热血男儿保边疆,自卫还击奔战场”“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今日人民幸福日,乃是英烈血铸成”,既大气磅礴,又动人心弦。内涵丰富的猫耳洞文化,让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都得以被“老山精神”淬炼思想,在精神上受到一次深度的洗礼。

当我看到对联上的“热血男儿保边疆”七个字时,内心莫名涌动,生出许多感动来。瞬间,一直居住在马崩哨所山顶上的第十四代苗家人王兴仁一家,从我的记忆深处徐徐走来。山顶上的其他人家都搬走了,他家依然独自生活在山顶上,成了守护祖国边境的“活界碑”,是真正的“一家固一村,一家守一国”,守好国门成了他毕生的夙愿、无悔的选择。曾经,作为村支书的王兴仁,不分白天黑夜地带着扫雷部队,在边境线上排雷,消除安全隐患。前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王兴仁又带着巡逻部队,不舍昼夜地在边境巡逻。现在,他又把自己的小儿子交给了部队,到甘肃当兵,将来再延续他们一家人世世代代守边的誓言。于此,王兴仁一家,日日夜夜守在边境,成了守边的“活界碑”。

而盘毅,在边境建起了“千古苗寨庄园”,将祖国的事业扎根在边疆,又是新时代守边人的另一种坚守。我们与盘毅交谈时,了解到他计划在庄园内持续打造集餐饮、猫耳洞文化爱心平台和旅游业为一体,整合红色资源、瑶族文化,用墙画的方式具现猫耳洞文化和瑶族文化,发展旅游业带动边疆人民致富,坚定爱边、守边的决心。同时,盘毅还谈到后期的农副产品品牌打造中,还将推出的每一个产品都赋予一个感人的红色故事,把正宗的老山古树茶、干竹笋等农副产品进行文化包装,打造故事产品,让远方的客人拿着农副产品时,一起永远铭记“老山精神”。盘毅还谈到,以后为了带动老山周边的老百姓致富,将以猫耳洞文化为载体,把庄园做大做强,甚至将企业发展上市,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以此激发边疆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盘毅恢复猫耳洞文化的事例上,我们不难联想到了一位像他一样,不怕苦、不怕难的边境百姓,一位平民排雷英雄——王开学。作为一个普通的平头百姓,当居住的土地上,遍地都是地雷,他想到的不是离开那片土地,而是把土地上的雷排出来,坚定地守在边境,守住自己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经过一次次试验,他测出了能让电子地雷爆炸的重力是2.8公斤,能让反步兵地雷爆炸的重力是1.5公斤,能让子母地雷爆炸的重力是0.06公斤……自1990年3月排出第一颗雷以来,他了用近三十年的时间,历经无数次实验和无数个惊心动魄的瞬间,在享有“地雷村”之名的土地上,排出了1.4万余颗地雷,种出了280余亩的经济作物。

当我们采访王开学时,他冷静地说:“肉眼看上去地雷很多的地方是安全的,看不见地雷的地方反而是最危险,所以我每一次排雷时都提醒自己,永远不要忘记每一天都是第一次排雷”。去年,由于边境疫情防控的需要,政府要在边境建设疫情防控的物理防护障碍。但是,由于地雷太多,工程无法顺利进行。于是,已经五十多岁的王开学在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邀约下,再一次走上了排雷的战场。当排到一处地雷很多的地方时,工程队的工人,都因为害怕迅速离开了幽深的草丛,负责人也劝他不要拿生命开玩笑,准备将工程绕道而行。可王开学一再坚持,认为祖国的土地一分也不能让,他匍匐在边境线上,用三天时间排出了2.5米的通道,让工程得以顺利完成,既为政府节省了300余万元的资金,又守住了祖国的领土。

王开学作为一个普通百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过人的毅力、魄力和耐心、细心,倾诉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于他而言,不是军人,胜似军人,早就用自己的青春向祖国起誓,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于此,王开学和盘毅一样,将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事业相结合,爱家、守家就是爱边、守边。

曾宏斌、盘毅、王开学等都是新时代的守边人,是顶天立地的热血男儿,在我们看来“热血男儿保边疆”是常有的事,说来并不稀奇,谈来也不是奇闻。可是,这一次我们来到麻栗坡采风的过程中,却有一位奇女子——唐飞,让人惊叹怎么会有这样神奇的女人?她现在就职于麻栗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我們到麻栗坡县三天的采访过程中,都是由她全程陪同的。带我采风的路上,她还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了我们所有的人,一起分享她人生的幸福与感动。

四十出头的她对工作依旧充满热情,不负党和人民的期许,忠诚守望,践行着自己的使命。唐飞的爸爸叫唐标强,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并在边境冲突中参加过战斗。虽然唐标强已经去世,但在唐飞的记忆最深处,深深地记得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回来一段时间又要出去一段时间。她虽然小,却知道爸爸是要去保家卫国,所以从来不去刻意地阻止爸爸。一次,唐飞的爸爸又要前往前线,唐飞和姐姐唐燕追着爸爸跑了好几里地,哭着闹着不准爸爸出去,最后还是拗不过爸爸,目送爸爸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那个时候,唐飞就已经埋下她对军人的崇高敬意,注定一生要为守护军人而工作。

唐飞从小就崇拜军人,当别人给她介绍对象的时候,她总是说不合适,也就不当回事。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军人李松,她那颗要强的灵魂才被软化。唐飞谈到李松的时候,总是笑中带泪,每说出的一个字都显得那样珍贵。从她的叙述中,我们得知她的丈夫当时是在麻栗坡船头服兵役,她在城里面工作,要见一面是非常困难的。可李松却坚如磐石地认定了唐飞。唐飞总会收到李松的信,几乎两三天就会有一封。一直到他们结婚为止,她收到了李松的一百多封信,最长的一封信达20多页,可见李松对爱的真诚!再次谈到那一摞高高的信,唐飞的脸上,总露出掩饰不住的微笑。

由于丈夫李松的工作原因,唐飞和李松的婚礼,都是在军营里面举行的。可唐飞没有任何怨言,看着部队的士兵们为自己准备的婚房时,她热泪盈眶。往后,她的一生都在践行着“军嫂的诺言”,以柔克刚,把自己奉献给了她崇拜的事业。结婚后,才发现远在贵州的李松家境极为困难,可她依然不离不弃,坚定地和李松走在一起,践行爱的诺言,践行一起守边的誓言;李松没有时间,她就一个人照顾老人、孩子,扛起家庭的重担;父亲唐标强生病,她除了忙自己的工作外,还要衣不解带地照顾父亲;丈夫李松做阑尾炎手术,远在贵州的父母没能来,她也一个人扛下所有;由于工作太过繁忙,分身乏术,她就耐心地教会了幼小的儿子自己煮饭,学会独立。唐飞,这个柔弱的女人,用千百种温柔,以柔克刚,回应着她热爱的生活。

2018年9月初,受低涡影响,暴雨影响着文山大部分地区,麻栗坡县境内由于局部大暴雨引发洪灾。当时,在民政局工作的唐飞,组织工作人员运送物资,四处组织救援队救助百姓。那时候,在麻栗坡县城的街道上,总有唐飞来来回回呼喊的声音,如今听来,她的嗓音依旧是沙哑的。可是,那沙哑的嗓音却显得如此美妙,说出的话令人感动。救灾过程中,唐飞虽然是个女人,却把自己当男人在用,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她,用一个女人的温柔和坚强,将百姓的疾苦装在自己的心中,用无声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使命,履行着军嫂的诺言。

后来,麻栗坡县成立退役军人事务局,当接到上级的安排,她又欣然接受任务,又挑起了重担,践行“一日是军嫂,终生是军嫂”的誓言。而今,她分管的麻栗坡县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管理方法得当,到烈士陵园内放眼望去,没有一根杂草,墓碑上没有任何灰尘。根据守墓人李志林的回忆,在烈保中心工作的工作人员,一旦发现烈士墓被损毁就会立即报备,并马上组织工人进行修理;如果烈士墓上有杂草,就会立即铲掉,妥善保管烈士墓;如果烈士的墓碑上或墓前有灰尘,烈保中心就会及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擦拭、清扫,让烈士墓永远是干干净净的,让烈士们得以安息。

我们和唐飞一起到烈士陵园内,采访到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的主任侬迪菲,她谈到“不怕死,不怕苦,不怕亏”的老山精神时,说她自己总会跟前来看望烈士的家属说:“我们在这里,守好你们的家人,请你们放心!”,几句简单的话就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让我们在场的所有人泪目。因为有了唐飞和烈保中心的守墓人们,牺牲的烈士才有一个温暖的家。她们虽然是女人,却巾帼不让须眉,以柔克刚,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千斤重担。

除夕夜,当我们准备吃年夜饭,享受着阖家欢乐的时光时,我下意识想要拍张照纪念,发个微信朋友圈。一打开微信,却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边境线上,黑夜里电筒的亮光照着守边人前行的山路,边关的冬雨淋湿他们的头发……为了让我们过上一个平安年,守边人离开了家人,在边境线上没日没夜地巡逻,守着我们共同的中国、共同的人民。我们“不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因为有了守边人,祖国和人民才有了平安。

他们一个个平凡的守边人,用青春抒写着守边关动人的誓言,用青春拥抱边境的每一寸土地,固守在防疫一线。

3038501908211

猜你喜欢
老山庄园边境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老山兰——战士的魂
皱眉人
动物庄园
印度KL庄园
时政
民工给你上一课
窗外
猎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