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练习

2022-03-22 23:00吉敏慧
教育界·A 2022年1期
关键词:练习知识结构评价体系

吉敏慧

【摘要】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讲究“精讲多练”的原则。教师充分利用好40分钟的课堂时间,让高效练习成为打造优秀信息技术课堂的精髓,才能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文章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为例,从如何设计练习的角度分析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提出练习的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要体现知识的特点和练习后要有完整的评价体系四个观点,以期能对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练习;信息技术;知识结构;评价体系

信息技術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在课堂上进行充分有效的练习能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练习存在形式单一、目标狭隘、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以致于绝大部分学生只能掌握教师传授的几项基础技能,不能举一反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利用好课堂的40分钟,让“多练”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打造一个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笔者立足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的结构特点等出发,阐述个人观点。

一、练习的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动、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他们虽然喜欢信息技术课,但要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一般而言,教师进行知识点精讲后,会让学生进入练习环节。此时,学生已经有非常强烈的操作电脑的意愿,但如果他们只继续对教师讲解的素材进行简单重复,就难以维持学习兴趣。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选取生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普遍喜欢看动画片、故事书。基于此,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可以选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形象设计练习。例如,在《复制与粘贴图形》一课中,原有的复制素材是花盆,形象单一,笔者便创设了“孙悟空打妖怪”的练习情境:“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吹一口气,变出很多“孙悟空”。笔者让学生比一比,谁能在一分钟内变出数量最多的“孙悟空”,激发学生操作练习的兴趣。笔者发现其中一个学生的操作速度较快,就让他分享了技巧—复制一次后,可以连续粘贴。还有一个学生说他复制了五个“孙悟空”后,再将这六个一起复制粘贴,很快就有十二个了。还有的学生说在“打妖怪”时,每个“孙悟空”的动作不一定一模一样。如此,不但让学生学会了图形的复制与粘贴,还顺利引出了下节课的知识—调整图形。

(二)利用有趣的游戏保持学生兴趣

在生活中,有人认为玩游戏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其实,在课堂上,合理利用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与游戏合理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娱乐性和优越性。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系统》一课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鼠标的五种操作后,就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但是,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反复操作鼠标的过程中还能保持练习的兴趣呢?此时,游戏的魅力就显现了出来。学生通过“扫雷”学会了单击和右击,通过“纸牌”学会了拖动鼠标,通过“七巧板”学会了双击。就这样,学生在有趣的练习中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引入公平的竞赛强化学生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竞赛,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基础有高有低,为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教师的目光就不能只盯着完成得比较快、比较好的学生,不能让竞赛变成几个学生的展示舞台,除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点,还要善于发现进步较快的学生。比如,在打字比赛中,教师既要表扬打出正确字数量最多的学生,还要表扬与上次相比进步最快的学生。这样,学生无论是速度快还是速度慢的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成功的体验,维持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

二、练习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

课堂中练习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知识体系的呈现方式,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及个体间的差异,采用“分层次,多阶梯”的方式。

(一)练习过程要体现阶梯性

对于难度较大的练习题,大部分学生很难快速达成目标,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的难易程度,将题目分解成若干个梯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级递进,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练习制作PPT文稿“我们的节日”时,如果教师只给出一个大题目:选择一个传统节日作为主题,制作一个演示文稿。那么大部分学生基本无从下手。教师应逐步引导,将题目分解成几个步骤:1.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并建立一个文件夹,以自己的姓名加节日名命名。2.利用百度搜索与这个节日相关的图文素材,并将其保存在文件夹中。3.新建一个PPT,把这些素材填充到PPT中。这样引导后,学生会更明了怎么做出一个精美的PPT。

(二)练习要求要考虑学生层次性

课堂是每一个人的课堂,教师要尽力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所以在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

例如,教师根据课程设计讲解完新的知识点,让学生练习时,要考虑不同学生认知方面和内在需求的不同,分层次安排练习,让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反复练习,反复操作教师讲解的知识;而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迅速地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师可以让这类学生大胆地实践探索,举一反三,将所学的知识快速地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这时,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指明探索方向,给予适当的引导。

如教学《画方形和圆形》这一课时,笔者先明确本课的主要任务—画方形,让学生找一找画方形的工具,然后使用教师机演示,展示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练习。笔者将练习的要求打在了屏幕上:1.画两个长方形和两个正方形;2.借用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画椭圆、圆;3.利用学过的工具完成第113页的“机器人”练习;4.自己创作一幅图。这四道练习层层递进,第一题是本课的基础知识,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第二第三题是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未知领域,再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模拟一幅图,最后进行自我创作,将知识融会贯通,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三)练习要求要体现探索性

信息技术功能强大,即使是极简单的一款小程序也包含着若干功能。但教材对需要学生掌握的软件仅安排了约十个课时,只能让学生基本掌握其中几款实用性较强的软件,对不同运行规则的软件有大概的了解。如果学生仅仅学习教材中介绍的基本操作方法,就只能浅显地掌握知识,如果教师一一传授,则没有足够的课堂时间教授其他知识点。此时,引导学生探究无疑是最佳的做法。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或独立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大胆操作,发现软件的其他功能,拓展课堂知识。

例如,在计算机的画图功能中,涂色的方法有很多,但教材中没有一一列举,笔者在教学时便让学生尽情尝试,大胆探索。学生们兴趣高昂地去操作,基本都发现了背景色、前景色、取色器、利用数值设定颜色等几种选色方法。在练习WPS演示的相关操作时,一位同学经过探究,设计出了让一只小鸟从页面左上角飞到树上,逐渐变大,然后又从右上角飞走的画面。信息技术像一个“大宝库”,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就能从中挖掘出“晶莹的宝石”,让探究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三、练习的设计要体现知识结构的特点

(一)练习要体现知识的延续性

计算机软件虽五花八门,但许多软件的操作方法具有相似之处。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不应只是某一个软件的操作方法,而应是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后能举一反三,操作不同的软件。教师安排练习时不能只是独立地安排某个知识点的练习,虽然这样可以使练习更有针对性,但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制作综合性的作品时就会力不从心。

如三年级学生知道了绘制正方形和圆形时要巧用shift键,在教学画直线时,笔者没有直接点出shift键在画直线时的作用,而是先抛出一个问题:“数学课上我们用尺子画出的直线非常笔直光滑,为什么在电脑上画直线非常容易歪,而且边缘有很多锯齿?”学生纷纷带着问题在电脑上操作,最终有学生想到了常用的shift键,并用它解决了问题,同时发现shift键可以画出45度倾斜的直线。如此,学生将已学过的旧知识迁移到类似的新知识上,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

(二)练习要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一个软件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由不同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某一软件时不能用割裂的眼光看待它,要能合理运用知识,制作完整的作品。为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整体性,在开始学习新软件时,笔者先出示一个完整的包含接下来应学的所有知识点的作品。

如上述提到的教学如何制作PPT演示文稿时,笔者先设计了一个完整的PPT展示给学生看,接着帮助学生确定主题,一步步分析各个效果是怎样实现的,并讲解示范,最后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完成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如何综合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如设置背景色、插入图片、添加声音视频等,进而体会到知识的整体性。

(三)练习要体现知识的对比性

知识之间不是独立的,有前情,有后续。有意义的学习不是对知识进行简单叠加,而是能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搭建起牢固的知识链,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相似知识时可能会产生疑问,觉得这个知识不是学过了吗,这个操作是否与那个操作的功能一样呢?如果学生不能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就会让知识间相互干扰,难以让知识融合起来。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对比性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辨别、分析、对比,能真正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在学习scratch时,学生容易被其中许多相似的指令扰乱视线。例如,《花朵缤纷》一课中,外观模块里的“将大小增加为”和“将大小设为”这两个命令极易被学生混淆。对此,教师讲解不如学生动手操作印象深刻,于是,笔者让学生观察操作“将大小增加为”和“将大小设为”两个指令后的结果。学生在练习中明白了“将大小增加为”这个命令会让“花朵”越来越大,而操作“将大小设为”这个命令时,“花朵”的大小恒定不变。在练习中,将相似知识点对比操作,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四)练习要体现知识的实用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工作、购物、娱乐等方面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会熟练地操作电子类产品已经成为社会对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能仅着眼于书本讲解知识点,也不能让学生仅操作教材中的练习题,要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体会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及其实用性。

如教学《遨游因特网》一课时,教师讲解了浏览网页的基本方法后,可以设置这样的练习:请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游览路线,浏览安徽方特欢乐世界官方网站,查找景区门票、景区开放时间、景区内的主要游览点、旅游周期、可入住酒店、交通工具等信息后,用WPS把查找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形成一份详细的两日游计划表。如此就能将网络的功能、文字编辑的功能、文稿演示的功能结合在一起。有时笔者还会让学生在网络上浏览家乡的宣传片、热门的电影,模拟订机票、订酒店等练习,指导学生逛淘宝、京东,体会网络购物的方便快捷,在一系列的练习中,感受信息技术强大的实用性。

四、练习后要有完整的评价体系

当学生完成了相关的练习后,教师应对其学习效果做出评价,评价不是简单的“不错,很好,继续努力”,而是既要着眼于学生最后的练习效果,也要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给予肯定,赞扬学生的创新之处。

虽然每节课的练习类型不同,导致评价的方式也不一样,但从总体来说,如果笔者发现学生在练习中有精彩独到的地方,就会让他到教师机展示。例如,在教学《收发电子邮件》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分享了自己记录邮箱地址的办法—把这些邮箱的地址记录在Word文档中。这是一个聪明的技巧和有效的解决方法,笔者虽然知道邮箱中的“通讯录”可以解决该学生的问题,但还是表扬了他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也顺势引出了“通讯录”的知识。

评价是将学生的练习状况,在练习中遇到的共性、个性的问题反馈给全体学生,达到以优促学、以错促学的目的,让学生从别人的作品中得到经验,进而对自己的作品進行再次加工创作,所以在评价过后,笔者都会视情况留时间让学生继续练习,以增强练习的作用和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要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信息技术课堂,以平等的视角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练习,使信息技术课堂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于颖. 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学变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09):33-35.

2705501705338

猜你喜欢
练习知识结构评价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及其评价
浅论“适性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耐久跑教学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
怎样建造你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