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慎太郎的几个关键词

2022-03-22 22:39唐奇芳
世界知识 2022年5期
关键词:石原慎太郎石原反华

唐奇芳

石原慎太郎因《太阳的季节》而成名,“太阳”似乎成了他一生的“标签”,就连他2012年一度建立的新党,也以“太阳”为名。

2022年2月1日,石原慎太郎去世,终年90岁。这个一生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日本大名鼎鼎,在中国也可以说臭名昭著。然而,给他“刻铭撰志”并非易事,因为他不仅被贴着太多的标签,而且拥有太多的身份。工笔细描的画像有待专门人士进行严谨考据,粗粗勾勒的人物轮廓则需要抓住几个主要关键词。

作家是石原慎太郎为世人所知的第一个身份,《太阳的季节》是他一生传奇的开场。石原1932年生于神户市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船舶公司职员。优渥稳定的家境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他先是就读于著名私立学校湘南中学,后来考入日本名列前茅的高等学府一桥大学。在此期间,石原慎太郎对政治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两个领域日后也成为他的毕生事业。1954年,大学在读的石原主持恢复了本校的同仁杂志《一桥文艺》,并在上面发表处女作《灰色的教室》,得到专业文艺评论家的肯定和推荐,正式步入文坛。次年,他将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投给日本声望很高的刊物《文学界》,受到该刊的高度重视,作为“新人奖”候选作品刊登在1955年7月号上。《太阳的季节》发表后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轰动,一举夺得“文学界新人奖”和日本文学最高奖项“芥川文学奖”。年仅23岁的在校大学生石原慎太郎声名鹊起,成为日本文坛最耀眼的新星。1956年,《太阳的季节》被搬上银幕,石原慎太郎亲自编剧,并由其胞弟石原裕次郎参与主演。电影上映后风靡日本全国,尤其受到青年们的狂热追捧,石原兄弟成为他们最崇拜的偶像,就连石原的发型也被广泛模仿,“石原頭”流行一时。《太阳的季节》主人公这样的青年被称为“太阳族”,这也开创了日语中以“某某族”称呼某类人群的先河。

然而,《太阳的季节》、太阳族以及石原本人从一开始就面对重大争议。在拥护者眼里,《太阳的季节》是太宰治开创的“新戏作派”新的高峰,体现了青年人的叛逆心理和虚无心态,通过看似浮躁迷乱的情节深刻揭示了战后日本的社会现状。石原慎太郎因此被他们奉为“年轻一代的旗手”。在批判者看来,《太阳的季节》以性和暴力为主题,描写一群空虚无聊的“富二代”反社会、反道德的糜烂生活,不过是一部“低级的风俗小说”。“太阳族”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就是不遵守既有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藐视一切的“不良青年”。石原慎太郎则被一些文学评论家视为毫无底线、通过哗众取宠博取名利的“赌徒”。就连在“芥川奖”评审过程中,评委之间围绕石原是否有资格获得大奖也产生严重分歧,反对他的评委甚至有愤而辞职者。

面对争议,石原慎太郎毫不犹豫地彻底亮明态度。他发表了《价值紊乱者的光荣》一文,公然宣称必须彻底否定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主张尽情放纵欲望才是支撑社会的基本动力。这种张扬恣睢、目空一切的态度既是石原慎太郎真实的性格,也是他重要的“人设”。由此产生的巨大人格魅力让他成为战后青年一代憧憬一生的偶像。他和变成“国民巨星”的弟弟石原裕次郎组成“石原军团”,涉足电影、文学、音乐等文艺领域,并开办多个实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这份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成了石原慎太郎日后从政的最大资源。

带着这样的超高人气,石原慎太郎的政治家生涯也颇为成功。1968年,他作为自民党所属参议员首登政坛,在选举中就创造了300万票的史上最高得票纪录(截至当时)。1971年,他转为众议员,此后连续当选,直至1995年辞职。1999年,石原慎太郎初次竞选东京都知事,就以几乎是第二名两倍票数的巨大优势当选。其后,他又三次连任,每次依然优势明显,甚至是第二名票数的三倍。如果不是在2012年主动辞职,他应该能够继续连任,并成为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东京都知事。

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石原慎太郎多次组织右翼分子进行登岛等活动,并全程筹划实施了所谓钓鱼岛“国有化”行动。

作为政治家的石原慎太郎,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大嘴巴”。与大多数日本政治家言行谨慎、八面玲珑的做派截然相反,他一向无所顾忌,什么都敢说,丝毫不受身份、职务的限制。1977年,时任环境厅长官的石原慎太郎先是说水俣病(1956年首先出现在日本水俣湾、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患者中“有人假装”,在接受患者的抗议信时又当场说“弱智才会写这种东西”。在担任东京都知事期间,他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先后针对外国人、女性、残障者等群体公然发表各种歧视甚至侮辱性言论,遭到多次抗议乃至起诉。即便在退出政界后,已经80多岁的石原慎太郎依然毫不积口德,竟多次公然共情杀人犯,认为他们杀死残障者和病人是“合理”的。这样的发言已经远远超出了“失言”或“毒舌”的程度,完全可以说是毫无底线、毫无人性了。

但这几乎没有给石原慎太郎的政治生涯带来任何不利影响。他的人气依然高涨,多数情况下甚至连个敷衍的道歉都没有。如果换成一个典型的日本政客,可能早就被迫辞职了。所以说,石原慎太郎是日本政界的一个异类。他具有日本政客身上罕见的民粹主义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与特朗普有些相似。正因为从成名起就肆无忌惮、没有底线,大多数人都不会对他有道德上的要求,他的“铁粉”甚至还会觉得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其他政客的严重错误,对石原慎太郎来说是生活常态,结果自然也就截然不同。石原本人深谙其中奥妙,有时会刻意夸张来提升自身关注度。

不过,石原慎太郎的这份与众不同也限制了他的政治前途。担任国会议员近30年,他仅仅有过一次入阁经历,而且还只是交通运输大臣这样的非核心职位,与其超高的国民知名度并不相称。主要原因就是,他张扬的个性与自民党内等级森严的派阀政治难以适配,无法形成以他为核心的势力。自民党的精英门阀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令石原慎太郎的民众资源无法转化为党内优势。

个性张扬的另一个表现是石原慎太郎不加掩饰的政治野心。1989年,他曾参加自民党总裁竞选,但遭惨败。1999年,他宣称参选东京都知事的目的就是“通过东京改变日本”,强力推动地方财税改革、制定柴油車排放法规等自己的政策主张,力图“都政促国政”。2012年,他以80高龄辞去知事,与日本维新会的桥下彻等人组建新党,争取以“第三势力”问鼎国政。同时,他也按照自民党内的通行方式培养自己的儿子。长子石原伸晃曾多次入阁,并担任自民党干事长等要职,也数次参加总裁选举,不过都与成功相差甚远。

中国民众对石原慎太郎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臭名昭著的反华分子。这真的半点都不冤枉,论起反华的顽固和猖獗程度,即便日本的极右政客也几乎无出其右者。20世纪70年代初中日关系正常化,身为国会议员的石原慎太郎公然强烈反对。同时,他罔顾世界的巨变,长期公开使用针对中国的侮辱性称呼。在历史问题上,他否认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的事实,否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性质,作为东京都知事每年亲自参拜靖国神社。在西藏问题上,他以达赖喇嘛“好友”自居,鼓吹藏独,抹黑中国人权状况。在台湾问题上,他否认“一个中国”,狂热支持李登辉的“台独”言论和“中国分裂论”,并积极筹划邀李访日。在钓鱼岛问题上,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组织右翼分子在岛上建立灯塔和进行多次登岛活动,在东京都知事任内更全程筹划实施了所谓钓鱼岛“国有化”行动,导致中日关系严重恶化。

在反华这一点上,石原慎太郎也是右翼政客中的一个异类。与大多数亲美的反华者不同,他也公开反对美国。他主张日本摆脱美国压制,发挥世界大国、强国的作用。他认为美日关系不对等的根源在于战后美国主持下制定的和平宪法,令日本成为“阉鸡”。因此,他对和平宪法痛恨至极,连一般右翼政客“修宪”“释宪”的伪装都不愿做,主张“直接抛弃”和平宪法。在日本经济强国地位日渐稳固后,石原慎太郎联合其他右翼人物,接连撰写《日本可以说“不”》(1988年)、《日本还要说“不”》(1990年)和《日本坚决说“不”》(1991年)系列畅销书,直接向美国叫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石原慎太郎支持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对台湾提供保护,呼吁美国保卫钓鱼岛,并在访美时为其献策对华进行“经济制裁”。可见,他的“反美”是有限的,而反华是彻底的。

与此同时,石原慎太郎在反华上也偶有功利的一面。在东京申办2016年奥运会(失败后改为申办2020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因为需要中方的支持和协助,石原慎太郎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态度从抵制转变为欢迎,在中方大度邀请后来京参会,并给予颇高评价。

总的来看,石原慎太郎的各种身份和标签都有多面性,对其认识不能脸谱化。在这层层身份和标签之下,他拥有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内核。他大力标榜大和民族的优越性,歧视、排斥其他国家,认为日本具有“教导美国的智慧”。他不断发表各种骇人听闻的侵略扩张言论,如“中国分裂后将上海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等。他谙熟民众心理,能轻易鼓动民族主义情绪,例如对美说“不”系列书籍和“购岛”募捐。

如此一来,石原慎太郎那么多毫无底线的言行就有了缘由,他一方面号称打破既有秩序、一方面又号召恢复传统“垂直伦理”的矛盾也迎刃而解。至于他把希特勒称为“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家”,赞扬纳粹分子是“最崇高的人物”,就更不难理解了。

3053501908260

猜你喜欢
石原慎太郎石原反华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倒立
倒立
石原慎太郎鼓吹称中国“支那”
本 期 导 读
石原莞尔军事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