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2022-03-21 03:54施磊磊
关键词:体教运动员机制

施磊磊,葛 琎

(安徽工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一、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的缺口

大学生运动员主要是指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从小开始接受体育训练和文化课学习,并经由既有的招生制度渠道成为大学生。他们在大学期间仍要接受日常的训练,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其身份首先是大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1]。在现实中,学习和训练有着较大的张力和矛盾,从笔者所了解的情况而言,这种学生身份常常被运动员身份所遮蔽,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间被大量挤占,大学生运动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培养受到冲击,专业知识较为薄弱。如何消解这种身份紧张及学训之间的张力,提升大学生运动员的整体培养质量是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而这涉及到如何优化大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问题的探讨。

大学生运动员培养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既有的针对大学生运动员培养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以下三个维度:一是对大学生运动员专业文化知识学习问题的探讨。有学者从省域经验的角度切入,对省域范围内大学生运动员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检视,指出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唯比赛成绩”激化了学训矛盾,大学生自身的文化基础薄弱,校内大学生运动员的多头管理与沟通不畅、课程设置不完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是造成大学生运动员专业文化素养较为薄弱的重要原因[2]。另有学者从大学生运动员的主体视角切入,对影响大学生运动员专业知识学习的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文化学习需要、文化学习动机、文化学习兴趣、文化学习态度、文化学习自信度是影响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大学生运动员知识学习的本体因素[3]。二是从体教结合的角度出发检视大学生运动员培养的模式。体教结合构成大学生运动员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是提升大学生运动员质量的一个重要路径[4-5]。体教结合需要进行整体的筹划,要破除思想观念和制度体制阻滞[6],如可以引入市场机制,运用市场的力量更新体教结合模式中政府行政手段占主导的境况,进而使得资源配置更为灵活有效,这构成一种有效的探索。三是与国外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进行比较以获得相应的启示。如,中美两国制度安排的不同使得两国的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体制有着各自的特质,中国高校体育运动管理体制偏向国家行政主导,而美国则偏向市场机制主导[7]。美国的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对中国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借鉴作用[8]。

既有的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总体而言,既有的研究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样态,大多强调单一机制的作用,关注点较为零散,视角上缺乏有效的整合。本研究力图从教育系统论的视角切入,对影响大学生运动员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整体关照和考量。对大学生运动员、专业课教师、运动教练、大学生运动员所在院系、教务处、体育部门等各相关主体在大学生运动员整体质量塑造中的影响作用进行关注,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揭示和呈现,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有效的大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9-11]。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对完善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分析框架、案例概况及研究方法

(一)分析框架

本文遵循特定的分析框架,并以此开展具体的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及现实的情境,也即大学生运动员身兼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大学生运动员专业知识学习和体育训练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张力。在现实情境中其主要表征为运动员身份对学生身份的遮蔽,体育训练对专业知识学习时间的挤占,课程结构设置和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进而出现大学生运动员的专业知识素养较低,整体培养质量较差的情况。如何处理和应对这些问题,构建一套新型有效的大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构成了本研究的目标。

针对上述情形,本课题强调研究的问题意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具体的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分析,对大学生运动员培养中问题产生的机制进行呈现,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认知构建并完善大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其中角色张力机制、学训冲突机制、多头共管机制、供需矛盾机制构成大学生运动员培养问题产生的重要机制,而教育系统论视角下的培养模式探索、学习训练的合理规划、多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的强化、供需之间的动态匹配构成应对培养问题的一种体系构建,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机制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机制分析图示

(二)案例概况

本文以某省属地方高校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为例,探索大学生运动员有效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该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地方高校。该校每年都通过特招的方式录取一批大学生运动员进入G学院S专业学习。这些大学生运动员每年都要代表学校参加各种体育类赛事。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学校赢得荣誉成为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运动员主要从事的项目有田径、篮球、橄榄球。S专业每年都要为大学生运动员专门留一个体育生班,人数在10人左右。由于他们的身份特殊,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要留出大量的时间从事体育训练,教练员一般由该校的体育老师担任。由于体育生的身份特殊,需要专门探索并制定一个适合他们自身特质和现实的培养模式。如何更为有效地对这些大学生运动员进行培养,成为专业发展建设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且迫切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结合研究过程中的现实需要,为了更为有效地回答研究问题,在研究开展过程中主要使用了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两种方法。

1.深度访谈。由于深度访谈法能够深入研究对象的内心,了解其深层的理念认知,便于发掘深层的运作逻辑,所以,本研究采取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研究所需的分析资料。通过访谈大学生运动员,普通任课教师,系主任等培养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学院领导,教务处及体育部教师,获取翔实的调查资料。

2.参与观察。由于课题主持者和课题参与者大都既是研究者又作为大学生运动员的任课教师,同时,课题主持者作为大学生运动员的班主任,与他们有着较为深入的交流,通过日常的沟通交流,以及在授课过程中观察他们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以此获取大量的调查资料。

三、大学生运动员培养中问题的产生机制

(一)角色张力机制

角色张力机制是大学生运动员培养中问题产生的重要机制。大学生运动员具有一种复合角色,这种复合角色本身预示着大学生运动员有着较为特殊的身份,即大学生兼运动员,这种双重身份蕴藏着一种张力。作为大学生,他们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高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作为运动员,他们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参与体育训练,为可能参加的体育赛事做好准备。大学生运动员这种符合身份张力的显化,表现为专业知识学习和体育训练之间的矛盾,对这种特有身份特质的把握是构建新型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础。

而这种充满张力的身份角色的获得与我国发展体育竞技事业的相关制度安排是分不开的。体育特招生作为国家制度安排,构成一种高考通道,并且是高考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通过这一途径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运动员,就自然获得一种制度安排下的角色身份,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所引发的角色冲突构成大学生运动员培养问题出现的重要机制。

(二)学训冲突机制

学训冲突机制是大学生运动员培养中问题产生的另一机制。大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环节和影响因素,这会涉及主业课程结构设置、课程时间安排、教师教学方法、体育训练的时间安排、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等多方面因素。涉及到的培养环节及相关影响因素会引发大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呈现出相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进行清晰的呈现。

大学生运动员日常最为明显的冲突就是学习与训练的冲突,特别是在为了即将到来的重要体育赛事做准备的时候。为了备赛,体育部就会为他们集体请假,他们的专业课学习自然会受到影响,学习的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并且可能引发专业课老师对体育部的不满,一张假条就打乱掉了老师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节奏,这种学训冲突的矛盾是大学生运动员培养中问题产生的重要机制。

(三)多头共管机制

多头共管机制是大学生运动员培养中问题产生的重要机制。在大学生运动员专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主体,如大学生运动员、专业课教师、运动教练、大学生运动员所在院系、教务处、体育部门,这些相关主体构成影响大学生运动员培养质量的因素。他们对大学生运动员专业知识素养培育的具体影响机制需要进行把握和揭示,这是构建新型的大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对影响机制的有效把握可以阻断其对大学生运动员整体质量培养的负向影响。

具体而言,大学生运动员虽然被分配到G学院S系,在S系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他们同时又受到体育部老师的管束,因为平时他们参加的训练都是体育部的老师进行指导。专业课教师主要是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主要对应特招生的大学生身份,而体育部的教师主要对应特招生的运动员身份,这两个部门之间就可能因为学习和比赛时间的分配上产生一些矛盾,同时,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调整还要涉及到教务处,这种多头管理的现状构成影响大学生运动员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

(四)供需矛盾机制

供需矛盾机制是大学生运动员培养中问题产生的重要机制。这里的供主要是指学校所提供的培养方式,而需主要是指大学生运动员在就业中的现实需要。大学生运动员有着自身特质,由此,面临着就业方面相对特殊的现实需求,然而,大学生运动员的现实需求与学校提供的培养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矛盾,进而出现供需失衡的情况。这种大学生运动员所面临的就业方面的现实需要构成塑造培养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供需矛盾机制的把握有助于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

具体来看,笔者对S大学近5年大学生运动员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从中可以清晰看出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从表1可以看出,相对于创业、升学、考编制、应征入伍而言,大学生运动员进入企业工作是最主要的就业方向,而这些吸纳大学生运动员毕业生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体育培训机构,他们中大部分人从事教练员的工作。由于大学生运动员所创立的企业也都是体育培训机构,考研的同学几乎考的都是体育专业,加上这部分人,从事体育行业的人就更庞大。换言之,大学生运动员所从事的工作大都与所学的文化课没有太多的关系,虽然说大学生运动员所学的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一定要完全吻合,但绝大多数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知识关系不紧密,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有的学生培养体系与他们现实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张力。可见,这种供需矛盾机制构成大学生运动员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表1 S大学近5年体育生就业情况

四、大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优化的体系构建

(一)教育系统论视角下的培养模式探索

按照教育系统论的观点,教育本身是一个大的体系,涉及到众多的主体,在教育系统论视角下,必须对各系统的构成部分各自的特质及其内在的关联机制进行准确的把握。在对大学生运动员自身特质的有效认知,对培养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整体把握,及对培养环节中涉及到的各影响因素具体运作逻辑进行检视的基础上,构建立体多维的大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对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进行涵括,并对这一培养模式运行的结构制度条件及其适用边界进行揭示。在此基础上构建切实有效的培养模式。

(二)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和训练计划

通过制定合理的课程和训练计划化解学习和训练的冲突。在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大学生运动员的特殊性,并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合宜的课程计划和培养方案。大学生运动员每年需要参与固定的赛事,并且为了这些赛事需要开展相应的集训,为此,可能需要挤占大量的专业课的时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制定培养方案或者课程计划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种情况,在其他合适的时间将课程补足。这种关照可能会带来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负担,如需要单独考量大学生运动员的课程设置、排课等方面的工作等,并且这种安排可能打乱专业课教师正常的教学节奏,但这些都是在管理上可以克服的困难。

(三)强化多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机制

通过多部门的协同治理,强化多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例如,大学生运动员所在学院、体育部、教务处等部门,这些部门之间是一种平级关系,在涉及到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模式时可能会面临协调的问题,为此,需要在这三个部门之上设置一种上位的机构负责协调工作,这种机构或者组织的负责人可以请校级的副职领导担任,并且建立相应的工作例会制度,特别是大学生运动员相关问题的处理机制。一旦关于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出现多部门协调不畅的问题,就需要启动多部门的联动机制,由上位机构负责协调工作,这样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部门联动的问题,并使得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更为高效的运转。

(四)加强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匹配

通过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匹配机制, 构建高效的大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在构建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体系时,需结合这一对象的特质,以及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例如,大学生运动员毕业后主要从事体育培训行业的工作,在课程设置时可以考虑增设诸如体育教育学、体育训练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从而使得大学生运动员在学校就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训练和积累。这一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和培养体系设置,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运动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建立根基,进而提升大学生运动员的总体培养质量。

五、结语

既有涉及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研究虽然对培养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大都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样态,系统性的分析仍有待推进。本研究力图从教育系统论的视角切入,对影响大学生运动员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整体性的考量。研究发现,角色张力机制、学训冲突机制、多头共管机制、供需矛盾机制构成大学生运动员培养问题产生的重要机制,而教育系统论视角下的培养模式探索、学习训练的合理规划、多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的强化、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匹配构成应对大学生运动员培养问题的有效的体系构建。

猜你喜欢
体教运动员机制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运动员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