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以《英语语言学》课程为例

2022-03-21 07:52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育人思政

鞠 晶

(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首次以政策制度的形式为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做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两个文件的出台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提供了具体的政策支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的主要特色之一,也是“双一流”建设和新文科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围绕教育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课程思政就是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充分发挥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育如何落实课程思政,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聚力研究。外语教育要落实课程思政,必须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外语知识传授和外语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语课堂教学是推进外语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内容融入教学中,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从以能力为导向到以价值观为导向”是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新动向,其实质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国家和世界。(1)参见文旭、文卫平、胡强等:《外语教育的新理念与新路径》,《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期,第18页。课程思政要求人才培养要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转向更高的目标即“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品格塑造(价值引领) ”,以品格塑造统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四者有机结合,扎实树立“三全育人”(全人教育) 目标。(2)参见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外国语》2020年第9期,第22页。

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协同育人、同向同行。课程结构应该将知识、价值和能力多元统一。通过多方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知识、技能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思政 =“思”+“政”,其中“思”为思辨能力,“政”为政治素养。外语思政的核心是育人,通过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培养出具有中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

二、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以《英语语言学》课程为例

作为介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学科,语言学的跨学科性使得《英语语言学》课程思政的开展更具优势:其人文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性格,其社会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以及职业素养,其自然科学属性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同时,英语语言的特殊性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

(一)总体实施思路

根据2020年发布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简称《指南》)精神,《英语语言学》课程思政的总体实施思路为: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将课程思政融入每一次授课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具体而言即宏观层定目标、中观层定内容、微观层定细节。

宏观层定目标:根据课程性质、大纲、学情及现实需求,在课程宏观层面,梳理整门课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观目标。具体如下:

1.知识要求:《英语语言学》课程旨在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培养学生对人类语言主要特性和基本元素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能进行英汉对比,了解语言的历史演变及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突出英语文化知识和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并重,揭示语言的共同规律。这些知识包含诸多课程思政元素。2.能力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对语言现象进行观察、思考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思辨能力、批判性阅读和娴熟运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3.素质要求:要求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宽厚包容的人生态度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合作精神、人文与科学素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信息化素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4.在价值观层面,实践课程思政隐性育人模式,实现三大育人目标,即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和国际意识,培养出具有中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观层定内容:关于课程思政的内容,教育部《纲要》明确了一个主线、五个重点和一系列核心内容。这些核心内容划分为五大板块,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制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李国娟认为,教师应每日“三省吾课”:知识传授明晰否,能力提升落实否,育德功能实现否。(3)参见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Z3期,第 28页。教师应在每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融入重点思政元素,每一章要有一个明确的思政主题统领,一册书要有一条思政主线贯穿。整本教材、每一章、每一节的思政内容之间要有层次性又彼此贯通。同时,思政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中观层的要旨所在是在课程的宏观目标指导下,设计好每章的思政主题和与之对应的各次课的思政关键点。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解决以下问题:各章的思政主题、各次课的思政关键点、各次课思政关键点之间的有机关联、各章之间思政内容的呼应共振等。

语言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形塑、引领、增益和积累人类以往经验,形成今日生活。《英语语言学》课程暗含的思政主线是“人生是一趟穿越语言这面透镜的迷人之旅”,从咿呀学语到步入社会生活,人类通过考察所使用的语言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进而学会处理自己与世界、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塑造三观。人类学习和习得语言的过程也是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挖掘课程思政点时,可将人的成长历程和语言的各个层次相结合。

微观层定细节:在实施思政教学时要思考和解决以下问题:在每一次授课中,如何在知识点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如何升华思政点?如何启发学生运用思政点反观现实生活?《英语语言学》课程思政实施细节见表1:

表1 《英语语言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二)主要举措

1.定目标:审慎选择课程思政的“四个切入点”

结合地方高校“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三个办学特色,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如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类重大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时代内涵之一,具有价值引领功能。

(2)中国优秀文化

刘正光等认为,就外语课程思政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先秦思想与哲学家们“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生理想;管仲的“树人”教育思想;老子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德”思想等。(4)参见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外国语》2020年第9期,第22页。课程思政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5)参见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第1版。利用课程教学这一“文化土壤”,将中国文化元素之“盐”融入英语教学之“汤”,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深刻认识中国优秀文化,增强其文化自信。

(3)社会责任感

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需求的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因此,在专业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更要倡导地方情怀、家国情怀,弘扬地方精神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铁人精神的特质是“老实做人、勤奋做事、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其丰富的内涵充分阐释了做人的态度、做事的品格、为人的素养和人生的境界,是鲜活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思政素材。社会责任感这一切入点的选择体现了学校发展的“地方性”特色。

(4)师德师能

根据人才培养“师范性”和“应用型”的特点,师德师能培养是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思政课程。因此,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学生的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教育学生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职业,坚持实践导向,着力强化“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素质养成和基础教育教学能力的积累。

2.抓实施: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五大步骤”

在《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查、讲、论、研、评”五大步骤,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第一步是“查”,即课前查资料。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材的相关内容,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内容所蕴含的思政要点。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为讨论环节做准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查找和收集形式多样的素材并进行整理和归类,以备课堂使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步是“讲”,即课堂讲授。“讲”涉及“谁来讲”和“讲什么”两个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讲授的主体,学生往往被动吸收。现代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教师讲,学生也要讲,分享自己收集的素材,讲身边事、身边人、身边的案例,讲自己、讲人生、讲社会、讲世界,发表并分享个人的观点。授课内容不仅限于专业知识,还要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育人又育才。

第三步是“论”,即课堂讨论。教师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后,结合课前所收集的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参与讨论。采用圆桌教学法,鼓励每一位学生提出疑问,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分享观点。通过这种双向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还能在课堂讨论中和同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进步。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拓展和升华,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境界。

第四步是“研”,即专题研讨。专题研讨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自愿组合成若干小组,团队合作选题,围绕选题进行探讨,并在课堂上运用PPT进行展示。选题的范围可以是和语言或语言学相关的任一话题,选题必须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展示结束后,教师对演示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引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训练其辩证思维。通过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小组评价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师生共同剖析总结话题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同时,这一步骤能极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培养其合作精神。

第五步是“评”,即教学评价。利用评价环节渗透思政教育。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课堂表现、学习表现、案例分析等不失时机地给予评价,视具体情况给予肯定、纠正、强化等反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激发其向上的斗志和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3. 思方法:积极倡导“五度教育”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课程。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倡导“五个融入”,做好“五度教育”。(6)参见韩晓娟:《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一三四五五”机制研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12期,第18页。

(1)将社会热点融入课程,彰显教育的高度

思政教育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不断为课程思政引入源头活水。教师应追踪热点问题、国内外形势、社会现实问题并加以整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和分享身边的时事新闻,引发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例如,可以以“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为例,结合孟晚舟平安回国事件讲解词的内涵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事件的意义: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每位中国公民的坚强后盾。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具有坚定的意志、强大的能力,坚决维护中国公民、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这样鲜活的素材于无声处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油然而生。

(2)将学生需求融入课程,体现教育的温度

课程思政的改革和探索应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趣味性和实效性。在一日千里、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大学生的思想极易受到冲击。针对当今社会存在的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现象,教师可结合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刘进教授将自己科研所得的1亿元人民币捐献给华西医院,设立规范化培训发展专项基金。他认为,将科研成果转化获得的奖励资金捐赠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事业,更具社会意义,更能体现人生价值。通过这样杰出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深刻反思。

(3)将地方精神融入课程,展示教育的厚度

一种价值观必须融入社会,让人们在实践中领悟和感知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不同的地域打造了不同的地方精神,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课程思政水到渠成。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时代精神,激励人们不断奋进。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是大庆精神的内涵,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宝贵财富。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一种形式,还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和多种实践活动,与专业课程教学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如可以利用地域优势,带领学生参观铁人纪念馆,走近铁人、了解铁人,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铁人精神的洗礼,获得灵魂的净化。通过这种方式,将优秀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赋予铁人精神以现实意义。

(4)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加强教育的效度

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了课程思政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开拓了第三空间(第三课堂)。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感染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将课程思政延伸到课下,拓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课程思政生活化。互联网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主要场域之一,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虚拟空间,构建“互联网+大思政”课程思政模式,将网络平台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形成线上线下教育合力。聚焦社会热点、关注网络舆情,在虚拟空间中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氛围。建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关注并引导学生的网络生活,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5)将专业精神融入课程,挖掘教育的深度

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因此,既要加强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又要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据此,英语专业教师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强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二是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素养;三是提高中国文化素养,增强中外语言文化对比能力;四是紧跟时代主题,加强课程思政材料的编选。(7)参见肖开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探索》,文旭、徐天虹编:《外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探索》,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第156—157页。同时,由于地方高校师范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优秀教师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4. 重评价:不断完善课程评价的“三个维度”

课程思政评价是课程思政实施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应努力构建具有多重评价目标、多维评价内容、多样评价方法的发展性课程思政闭环评价体系,即以目标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评价、以过程为中心的课程实施评价和以结果为中心的课程效果评价,以保证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评价目标应适当降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比例,增加思政考核要素。除检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应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 “德”“能”“勤”“绩”等表现进行多方考量。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评价内容除了课程教学内容外,相关思政内容也应纳入其中。评价内容应涵盖相关教材内容、相关文化知识、基础能力、政治思想素养等模块,既要注重对相关教学知识的考核,也要注重思政素养的养成。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评价不应仅注重结果同时也应关注过程,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三、关于英语课程思政的思考

(一)生活教育——思政教育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做学教合一。

“生活即教育”的命题涵义如下:从生活的角度说,“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8)参见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教师读本),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年,第202页。从教育的角度说,“教育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进行,以求得生活的向前向上与提高。(9)参见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第203页。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两者相互推促,共同前进。(10)参见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第204页。陶行知先生将“整个生活的教育”归结为“全面教育”,即“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健康、科学、劳动、艺术及民主将构成和谐的生活。(11)参见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第205页。“社会即学校”的涵义大抵有三:首先,从社会的角度说,“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12)参见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第222页。其次,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即学校要了解社会的需求,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改造和发展服务。(13)参见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第224页最后,从社会与学校的关系说,“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两者相互影响,共同进步。(14)参见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教师读本),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年,第225—226页。“做学教合一”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的涵义,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15)参见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第234页。

《英语语言学》的思政教学于无声处践行了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和“全面教育”的思想。该课程思政教学材料的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并非板起面孔形而上,而是娓娓道来接地气。思政教学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堂和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将社会热点问题、时事要闻等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与时俱进,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思政教学以三个课堂为载体,课堂教育、实践教育、网络教育三者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做学教合一”,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获得终身成长的能力,使其“在云端里爱诗,在云泥里生活”。

教育源自生活,最终也应回归生活。课程思政生活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活化教学贯穿于思政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堂讲授、课外实践、网络拓展等;二是参照生活实际,将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使学生对思政内容有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全面提高其综合素养。(16)参见梁燕辉:《生活化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发挥》,《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第 25页。生活化教育将教育过程与日常生活有机融合,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强调“课堂小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使教育过程更具实践基础。

(二)专业成长的三重境界——“守”“破”“离”

“守”“破”“离”源自日本剑道学习方法,后延伸到其他武术与行业。跟着老师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突破原有规范谓之“破”,开创自己的新境界谓之“离”。“守”“破”“离”代表着专业技能发展的三个境界,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有异曲同工之妙。知识传授为“守”(尊其师信其道)、能力培养为“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价值塑造为“离”(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三者融为一体,协调统一,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英语语言学》课程的教学采用动态课堂的形式,充分体现第一课堂的主渠道角色,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作用,拓展第三课堂的网络育人功能,寓思政教育于多样化的课程教学中。第一课堂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守)为主要目的,通过第二课堂的实习、见习、职业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破),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实现云端育人。三个课堂协同互动,学生耳濡目染加上亲身实践,不断反思顿悟,逐步突破自我,到达新境界,实现终身成长(离)。以理想为基(守),以思考为底(破),以创新为核(离),久久为功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此乃匠心之道,专业成长之道,全人发展之道。

结 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审慎选择课程思政的“四个切入点”,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五大步骤”,积极倡导“五度教育”,不断完善课程评价的“三个维度”,定目标、抓实施、思方法、重评价,目标、实施、方法(手段)、评价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循环往复,构成闭环系统,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外语教育课程思政是一个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外语学人携手共进、共同努力。唯有如此,外语教育才能真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培养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这是新时代赋予每一个外语学人的全新使命。

猜你喜欢
英语语言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析项目学习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