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视阈下的中国形象
——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来华旅行者为中心的考察

2022-03-21 14:13王素君
关键词:旅行者档案馆江苏省

王素君

[江苏理工学院,常州 213001]

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于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以及成果所给予的评价和认定”,(1)管文虎:《国家形象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2)K.E.Boulding.National lmages and lnlernational Systems.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ion,1959,3(2).国家形象不仅包括本国民众对该国的评价或认定,还包括其他国家政府和人民对该国的评价、态度或印象。其中后者更为重要。正如汉斯·摩根索指出的:“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同我们的实际情形一样重要。正是我们在他人‘心境’中的形象,而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决定了我们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3)Hans J.Morgenthan.Political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The McGraw-Hill Book companies.Inc.,1985.p.86.良好、积极的国家形象对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顺利实施政治功能、外交功能和商业功能、文化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国家形象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的一大热点。已有成果多是从小说、旅行札记、影视纪录片等方面对中国形象加以研究,而从西方来华旅行者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形象的成果暂付阙如。本文拟根据江苏省档案馆所藏档案及相关史料来探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来华旅行者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并揭示组织外国人来华旅行作为外交工作的一部分和对外宣传的窗口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中所起的作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中国国家形象是复杂而多元的,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在西方的国家形象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乌托邦化的国家形象时期(1750 年前),中国在西方的总体形象是正面的。在这个时期,西方人从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不断美化中国,比如《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对中国的描述是华丽的建筑、先进的交通设施、繁华的城市、充满魅力的文化等,给欧洲人呈现了一个繁荣与文明的中国形象,中国成了西方社会所向往的“富裕、智慧的异域乌托邦”;第二个时期是意识形态化的国家形象时期(1750年—19世纪末),中国形象以负面为主。这一时期大多数西方人,“从英国、法国、德国到俄罗斯、美国,从传教士、哲学家到一般商人、水手、士兵”对中国的印象都是负面的,西方世界的中国形象一落千丈。(4)周宁:《跨文化形象学的观念与方法——以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为例》,《东南学术》2011 年第5 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在西方的形象是“腐败、贫穷、落后、专制、独裁、愚昧、奴性……”;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上半期,这一时期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又重归正面。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多灾多难、饱受欺凌的中国。然而这一时期中国在西方的形象总体趋于正面,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对华的政治策略而并非中国的现实。(5)[澳]马克林:《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张勇先、吴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7页。

1949年后,美国塑造的中国形象在西方国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6)哈罗德·伊萨克斯在他的《心影录:美国的中国与印度形象》中指出,美国的中国形象分为六个阶段:崇敬时期(18世纪)、蔑视时期(1840—1905年)、仁慈时期(1905—1937年)、钦佩时期(1937—1944年)、幻灭时期(1944—1949年)、敌视时期(1949— )。见姜智芹:《美国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2页。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持敌视和遏制的态度,采取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和经济上封锁的手段,试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出于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的考虑,新中国不得不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中美两国从此决裂。

为阻止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自由亚洲电台、《时代》周刊等西方媒体持续对国内外民众进行反华宣传。美国新闻杂志《时代》周刊在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上是通过讽刺漫画、负面新闻来报道共产党执政下的新中国的。(7)姜智芹:《美国的中国形象》,第76-77页。“美国之音”更是一天24小时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在美国媒体的宣传中,新中国是一个好战、危险、独裁、贫穷、暴力、专制、神秘和可怕的国家,中国的国家形象被完全扭曲和丑化。史景迁用一句话概括了当时西方中国形象研究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他说:“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是不受中国的历史现实左右的。”(8)[美]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廖世奇、彭小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45页。由于长期受反华宣传的影响,西方社会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存在不少怀疑和误解。就连一向对中国怀有好感的赛珍珠,也由于受西方主流媒体恶意宣传的影响而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持疑惧和排斥的态度。(9)姜智芹:《美国的中国形象》,第78-79页。

西方塑造的扭曲邪恶的中国形象给中国的外交事业带来了很大阻碍,很多国家对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有所顾虑。到1954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仅有19个,主要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如何争取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接受和认同,重塑新中国的国家形象,打开外交局面,同国际社会进行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向国际社会宣传新中国,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除了正式外交活动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民间外交工作。如建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全国青联、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中国国际旅行社等一系列组织和机构来开展民间外交。

国际旅行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也是民间外交的一部分。1954年4月15日,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成立,并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南宁、武汉、沈阳、哈尔滨、安东、满洲里、大连等12个城市设立了分社。至1966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各地共创办了46个分、支社。(10)王素君:《1956—1966年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接待研究》,《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中国国际旅行社不仅承担着外宾和外国自费旅行者的吃、住、行、游等事务性的工作,还承担着向外宾和外国旅行者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真实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任务。1956年在匈牙利召开的社会主义各国旅行社代表会议的公报曾经指出:“旅行事业是扩大文化交流,密切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确立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巩固友谊的重要工具。”(11)《关于中国国际旅行社工作的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1-0006。国际旅行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新中国打开了窗口。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旅行者来华旅行的概况

1954年4月,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次年,中国又参加了万隆会议。两次会议后,中国的国际声誉逐渐扩大,许多外国人希望通过来华旅行了解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了改善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中国政府邀请或批准了一些外国人来华旅行。1955年之前来华旅行的各国参观访问团成员基本上属于政府邀请性质的外宾。1957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开始同西方国家建立业务联系,尽管当时中国政府在原则上采取“同西方不积极主动发展业务往来的方针”,但事实上1957年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同西方旅行业务关系建立最广泛的一年。据统计,1957年中国国际旅行社与23个资本主义国家共计114个旅行社建立了业务联系。(12)《关于中国国际旅行社工作的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1-0006;《总社同资本主义国家业务往来关系概况》,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3-0015。1958年和1959年又陆续和很多西方国际旅行社建立了业务联系。

1957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开始接待西方国家自费旅行者。1957年至1959年三年共接待了12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自费旅行者294人(不通过外国旅行社来华的旅行者除外),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1957—1959年接待资本主义国家自费旅行者统计表

由上表可见,1957—1959三年间来华的资本主义国家旅行者以法国旅行者居多,占旅行者总人数的60%;其他西方国家旅行者占35%;民族主义国家旅行者只有14人,仅占总人数的5%。(13)《总社同资本主义国家业务往来关系概况》,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3-0015。而同期接待的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旅行者则占到总接待人数的95%以上。

从总体来看,1960年以前中国国际旅行社严格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待的旅行者主要来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最主要的旅行者来源国。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华自费旅行者较少。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以及中国发生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中国政府有意识地减少来华旅行者人数,来华的外国旅行者数量大幅减少。1961年至1963年,每年接待的自费旅行者人数均在千人左右。(14)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编:《辉煌50年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简史》,第40页。如1963年中国国际旅行社接待了各国自费旅行者共82批1136人。(15)其中来自苏联、民主德国、罗马尼亚、蒙古的34批664人(苏联11批236人,民主德国17批323人,波兰4批76人,蒙古1批17人,罗马尼亚1批12人),来自朝鲜的1批20人,资本主义国家47批452人(法国7批65人,意大利1批4人,英国5批29人,瑞典3批39人,瑞士3批32人,比利时2批9人,新西兰3批5人,加拿大4批5人,奥地利1人,澳大利亚7批33人,巴基斯坦1批1人,日本4批207人,阿根廷2批3人,巴西1批4人,墨西哥3批16人)。见《一九六三年接待外国自费旅行者工作中进行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宣传的经验总结》,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42。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来华的自费旅行者数量明显减少,资本主义国家的旅行者数量在悄然上升。特别是1963年,西方国家的旅行者数量增加明显。这一变化从中国国际旅行社南京分社接待的外国旅行者情况可见一斑(见表2)。

表2 1961—1963年国旅南京分社接待外国旅行者统计表

由上表可知,196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华自费旅行者数量所占比重明显增加。1956年至1962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自费旅行者人数一般仅占接待总人数的5%左右,最高年份也仅占8.8%,而1963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旅行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迅速上升到39.8%。(16)这里的统计数字仅是与总社达成协议、采取综合服务的自费旅行者,大量零星旅行者并未计入。见《袁超俊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翻译导游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记录稿)》,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53。

1963年12月13日至1964年3月1日,周总理成功访问了亚、非、欧14国,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的外交关系。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标志着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有了重大突破。1964年4月,中国与巴基斯坦通航,中巴通航架起了中国同西方往来的桥梁,便利了西方国家旅行者来华旅行。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964年7月22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负责全国旅游业的管理工作,旅游业开始步入正轨。正当中国准备大量接待西方国家旅行者时,日本政府宣布放开对国民出国旅游的限制。(17)《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旅游业》,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210-211页。自1964年起,“国旅总社与上百家外国(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旅行社建立了代理关系或业务关系,接待总人数显著增加”。据统计,1965年,外国来华自费旅行者比1964年翻了近两番,达到12877人,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接待外国自费旅行者的最高纪录。全国共接待38个国家的综合服务自费旅行者531批4519人,其中资本主义国家旅行者498批3915人,比1964年增加361.6%,比1957年至1964年8年接待的资本主义国家旅行者人数的总和还多一倍,占当年综合服务自费旅行者总数的86.6%,资本主义国家自费旅行者人数已远远超过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自费旅行者所占比例已微乎其微。至此,中国国际旅行社的接待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接待社会主义国家自费旅行者为主转为以接待资本主义国家自费旅行者为主。(18)《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旅游业》,第211-212页。《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突出政治,促进思想革命化——张雨同志在第五次全国翻译导游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69。

从总体来看,西方来华旅行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同西方国家国际旅行社签订的协议组织来华的旅行团(成批)。这类旅行者占多数,其成分十分广泛,包括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种身份的人;另一类是个人通过外交手续申请而来的零星自费旅行者,这类人占少数,主要是西方国家使领馆人员、记者、留学生以及商人等。这些自费旅行者不同于邀请的外宾,由于是自费来中国旅行,故对游览参观和生活方面的要求较高。他们在交往礼节和生活上比较随意,认为花了钱,就应该“如他们的意”,对经济费用较计较。(19)《1957年工作总结》,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1-0003。以1964年法国达罗旅行社组织的旅行团为例(见表3):

表3 法国达罗旅行社旅行者名单(1964年)

续 表

由上表可见,这批旅行者中有法国著名的银行家、大磨坊总经理等资产阶级上层人士数人,也有医生、工程师、内务部工作人员等,其中22号卡慕利夫人曾多次担任领队来过中国。旅行者中资产阶级中上层人物居多,对生活要求较高。

大多数西方旅行者对中国怀有友好的感情,但由于他们对中国缺乏了解,再加上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各种反华宣传,很多旅行者对新中国抱有各种误解和疑虑。比如怀疑中国无自由,人民公社“拆散了家庭”“强迫劳动”“人民生活很苦”“中国经济螺旋式的下降”等。从旅游目的来看,这些旅行者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来旅游度假的,对风景名胜很感兴趣,对参观工农业项目兴趣不大,回避谈政治问题,但在参观活动中很注意人民生活精神面貌,对人民公社感兴趣,此类人占多数;第二类是一些思想较开明的高级知识分子或社会地位不高的教师、职员等,对中国虽然有怀疑,但是愿意通过旅行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第三类是少数左派人士。他们不相信西方对中国的造谣污蔑,希望了解中国真实情况后回去驳斥西方对中国的歪曲宣传。这些人愿意游览,并主动要求参观新项目,了解人民生活实际情况,发表观感,谈政治,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反美情绪;第四类是以旅行者身份搜集中国情报的,此类旅行者以使领馆人员、记者等为最多。(20)《南京分社工作初步总结(草稿)》,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1-0013。

三、西方旅行者眼中的新中国

中国国际旅行社本着“热情友好,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的方针接待西方旅行者,行程安排以游览名胜古迹为主,并结合他们的兴趣与特点,适当安排一些新的项目,如参观工厂、人民公社、学校、医院、研究所等,适时地向他们宣传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西方旅行者参观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广州、武汉、沈阳(含鞍山、抚顺)、哈尔滨、大连、昆明等十余个。旅行路线大致有十几条,全程天数一般在10~30天。活动项目涉及参观名胜古迹、工业、农业、学校、特种工艺公司、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了解社会文教、社会福利、宗教情况等。除白天游览参观外,旅行社还组织旅行者在晚上观看反映中国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电影、戏剧,以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在实际参观游览中,西方旅行者喜欢多看多问,所提的问题较多,范围也较广泛,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关于台湾、西藏和香港的问题:对蒋介石的评价,香港归属,西藏过去和现在的情况等 ;2.关于人民公社问题:公社的性质,入社情况,管理制度,分配原则,生活福利和教育等;3.关于民主党派问题: 党派及其工作;4.关于军事方面的问题:军队数量,有无火箭,何时能制造人造卫星等;5.关于宗教问题:宗教信仰是否自由,信徒数量,中国宗教归属、前途等;6.关于教育问题:教育制度,文盲情况,业余活动等;7.关于公私合营问题:公司合营的性质,对资本家的改造,有无外商企业,外商企业的所有制等;8.关于工人工资、休假、奖惩制度的问题:工资待遇,休假制度,奖惩制度等;9.关于人民生活方面的问题:物质供应,新旧中国农民生活变化,按劳分配,休假制度,就业、失业等;10.关于民主与自由方面:言论自由,个性的自由,双百方针等;11.关于人口的问题:节育、人口增长,失业、生活水平是否降低等;12.关于妇女问题:妇女地位,离婚现象等。(21)《各国旅行者所提问题汇编》,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24。西方旅行者对宗教、民主与自由问题尤为关注。

西方旅行者大多是第一次来中国,他们深入中国腹地,行走于上海、武汉、西安、昆明等各大城市,并同各种各样的人交谈,用一种陌生的“他者”视角记录和感受最真实的中国。通过多方观察和体验,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西方旅行者在旅行参观后所感知的中国形象与来华前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形成了巨大反差,给他们以极大的视觉冲击。这些人到达中国之后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不可思议”“令人难以置信”。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中国风景的优美、中国国际旅行社接待的细致周密等均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这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行者因兴趣、目的不同,观察中国的角度不同,因此在华感受不同,但在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却高度一致。

(一)中国发展速度快,建设成就大

新中国发生的惊人变化颠覆了很多西方旅行者对中国的印象,他们看到:中国工农业和文教事业发展很快,城乡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市场货源充足,商品价格便宜,人人丰衣足食,个个容光焕发。中国的发展速度令西方旅行者震惊,在工业建设、文教卫生、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实现了飞速发展。

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发展速度给西方旅行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英国诗剧女作家勃莱尔离华后向记者畅谈访华观感,她说:“这次到东方来是为了看看印度和中国几年来的转变,听说世界有七大奇迹,但是我却看到了第八奇迹,那便是中国的转变。”(22)《关于中国国际旅行社工作的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1-0006。英国厚瑟夫人说:“我看到了中国国歌中所说的用血肉所铸成的新的长城”,认为中国的建设是各方面齐进的,中国不仅在长江大桥和十三陵水库的建设上显示了他的了不起,就连中国的芭蕾舞也是了不起的。她看到武汉的整个建设景象后非常受感动,以前认为不可相信的事现在都可相信了,中国人没有办不到的事。她批评一些过去来过中国的英国人回国后所做的报告未能真实地反映中国,有些是别有用心的歪曲,有些则由于观察片面,只看到中国的落后方面,她表示回国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公正的报道者。(23)《接待英国厚瑟夫人总结》,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11。葡萄牙设计师霍塞讲述了他对中国的观感:“我在国外听到对中国不少坏话,这次亲自来中国看后有以下感想:首先,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从无到有,15年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是一奇迹。其次,中国清洁卫生工作做得很好,到处都很干净。再次,中国小孩都是白白胖胖,成年人也很愉悦,精神面貌显然与往不同。”(24)《葡萄牙旅行者在宁活动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44。

西方旅行者盛赞中国的教育卫生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他们看到中国政府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学习、劳动、课间休息、活动状况来看他们是愉快的,而不是被强迫的,有力地破除了他们原来认为“学生是强迫劳动”的看法。1964年,澳大利亚旅行者亚历山大夫妇参观南京大学时,看到学校发展飞快,设备齐全、新颖。让他们特别吃惊的是几乎所有学生都住校,这些学生不仅不收学费、水电费、住宿费,而且其中的3/4还享受助学金。亚历山大夫妇感叹地说,新中国教育事业14年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是不可思议的。(25)《澳大利亚旅行者亚历山大夫妇在宁活动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48。瑞士记者美迪斯在1959年参观南京工人医院后说:“听了你们的介绍和参观以后,使我亲眼看到了中国在医学上的进步。你们实行的公费医疗很好,这样使每个人生病后都有医疗的机会,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26)《西德弗罗利赫旅行社组织的瑞士旅行者美迪斯在南京活动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 003-0013。法国摩尼旅行社第4批领队杜克罗表示:“来华前,听说到中国后有病会给你送医院诊治。你们为巴科尼尔先生(旅行团成员)及时有效地治疗了脚扭筋,证实了这种传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令人信服。”(27)《法国摩尼旅行社第四批旅行者在南京活动情况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45 。

即使像奥地利旅行者克里斯特·韦尔层巴赫(28)奥地利旅行者克里斯特·韦尔层巴赫,女,时任教师兼记者。1958年1月与其同学洪美尔博士(女)及另一瑞士同学开始周游世界,曾到过意大利、锡兰、印度、尼泊尔、马来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印尼、日本等地;曾受到尼赫鲁、苏加诺、泰国皇后、吴庭艳、日本皇太子等上层统治人物的接见。见《关于奥地利自费旅行者克里斯特·韦尔层巴赫的接待工作总结》,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 003-0013。这样对中国印象不佳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各方面都很不平凡,非常有组织,有秩序,这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又认为北京国棉二厂工人生活福利设施很好,像这样的福利设施在奥地利只能为高级人物享受。(29)《关于奥地利自费旅行者克里斯特·韦尔层巴赫的接待工作总结》,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 003-0013。

(二)对中国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表示赞同

通过一系列参观后,西方旅行者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中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上到下是团结一致的,无论工人或是农民,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共同理想而奋斗,人人流露出幸福和愉快的表情。中国发生的这些巨大变化使西方旅行者感到非常惊讶。一位法国旅行者这样说,革命胜利不稀奇,难的是革命后的建设,革命胜利后的十多年获得这样伟大的成就,特别是把拥有7亿人口大国的组织工作搞得这么好是不容易的。他认为中国建设速度所以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好。(30)《接待法国达罗旅行社旅行者简报(一)》,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45。苏多霍尔谈到1965年来华时的感受时讲:中国政府非常注意自己国家的建设,关心改善人民的生活。中国十五六年来的成就,其他国家要花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取得。“这说明你们的政府是有能力的,我回去后一定讲讲我在中国看到的一切。”(31)《澳大利亚旅行者苏多霍尔·柯贝夫人在宁情况》,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58。

他们不仅赞美中国政府和领导人,还仰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多数人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认为中国发展快是由于社会制度好。西德旅行者雷普凯维茨激动地说:“中国社会制度优越,走的道路正确,所以发展快。不要举别的例子,就以房门开着不关不要紧,就足以说明。”(32)《西德阿达克旅行社第二、三批旅行者在南京活动情况》,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65。西德商人毕阿尔柯夫斯基表示:“我们来后看到了两点:一是你们的人民非常友好,在马路上很多不认识的人都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二是你们的人民都有了工作,而且每个人都能勤勤恳恳地工作,每个人都非常愉快,这证明你们的社会制度是好的,是合乎人民的愿望的。”(33)《西德阿达克社第六批旅行者在宁活动情况》,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65。荷兰旅行者布鲁恩到南京后一再表示中国社会秩序好。她说:“我本人不是政治家,更不是社会主义者或共产主义者,这次来中国城市街上没有看到一个乞丐,从这点就足够说明中国的制度是优越的”,就这一点能使她成为一个拥护共产主义者。(34)《荷兰旅行者布鲁恩在宁情况》,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64。厚瑟夫人在一系列的参观访问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像中国共产党政府这样将国家治理的那么成功,中国政府是代表人民利益的,认为“中国社会秩序安定,人民情绪饱满,热情地劳动着”。(35)《接待英国厚瑟夫人总结》,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11。

(三)中国人民生活幸福

西方旅行者对中国形象的了解仅仅限于西方媒体,从未到过中国的他们在心中建构了一个“邪恶中国”形象。来到中国后,西方旅行者通过自己的多方观察和体验,对中国的认识逐步转变,消除了怀疑和误解。西方旅行者普遍认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真实。他们看到“中国人民个个面带笑容,脸色较好”,“比原来想象的要好得多”,因此他们“在国内看到别人所写的那些都是不正确的”,“在中国旅行不能有成见,因为到中国后一切并没有所想象的那么坏,某些东西比想象的要好得多”。(36)《法国运输旅行社第二批旅行者在宁活动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40。

澳大利亚旅行者亚历山大来华后谈到,“澳大利亚人除了知道中国有长城和陶瓷外,只知道报纸上宣传的一切,即中国是一个很坏的国家,饥饿的国家,贫穷不堪,人们在寒风中冻得发抖的国家。”来华前,朋友劝他不要来,到了红色中国就回不去了,有些人竟劝他们写下遗嘱再去中国,但是据他的观察,“中国是个美丽的国家,蓬勃发展的国家,人民有衣穿有饭吃,充满着生机和幸福”。“中国人民是勤劳的、艺术的、最懂得幽默的人民”,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并表示明年还要再来华旅行。(37)《澳大利亚旅行者亚历山大夫妇在宁活动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48。1965年,瑞典旅行者魏纳反映他来中国之前西方报纸宣传来中国要挨饿、受威胁,但是通过在中国十多天的参观,他的直观感受是中国人民是友好热情的。他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到中国不论服务员、工人、农民对他都很友好,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许多工人与他一样,不怎么富裕,但他们都不收小费。(38)《瑞中协会旅行团来宁情况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60。甚至对中国怀疑较多的瑞典康斯勒夫人来中国旅行后也说:“我在中国好像在自己家一样,外国对中国的宣传不符合事实”。 瑞士记者美迪斯比较关心中国的信教自由问题,在莫愁湖基督教堂参观后,她说:“我从未想到南京还会有教堂,并且有许多教徒——这都证明西方登载的都是谎言。”(39)《西德弗罗利赫旅行社组织的瑞士旅行者美迪斯在南京活动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3- 0013。

西方旅行者在国外听到或看到很多关于人民公社的负面报道。西方当时流行着中国公社没有家庭、男女混居、集体吃大锅饭等等谣言。西方旅行者在人民公社参观了中小学、农具厂、玻璃厂、医院、排灌站、生产队和农民的家庭后,扭转了看法。西德旅行者拜克和魏伯参观人民公社后,说:“公社这个组织很好,生产是集体的而生活却是每家每户,又很自由,是鼓舞人的”,“外国许多人对公社的报道是完全错误的”,“很多人只知道公社化后旧的房子全部拆掉,造了新的木栅,把男男女女都分开关在一起,看了以后感到与原来听说的完全两样”。(40)《西德旅行者魏伯和拜克夫人在华情况》,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3-0035。医生魏德说:“参观公社对我印象很深,以前我听到,你们把小孩拖走,男女混在一起住,这真是胡扯。”“你们这儿有幼儿园、托儿所,使母亲放心工作,中国男女都有机会工作,比我们那里优越得多。”“公社依靠自己的力量,不要国家操心,办得这样全面、这样好,使我感到惊奇。”(41)《西德阿达克旅行社第5批旅行团在宁活动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65。

(四)中国人民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给予他们深刻的印象

西方旅行者对中国人民的道德和精神面貌印象深刻,十分赞赏。在他们眼中中国人民是热情、友好、欢乐、勤劳、谦虚、诚实的。1964年,澳大利亚旅行者亚历山大夫妇说,他们在来中国前曾去过印尼、泰国、柬埔寨和日本,但是他们感到中国人民包括幼儿园的孩子在内都非常热情、友好、好客、有礼貌。(42)《澳大利亚旅行者亚历山大夫妇在宁活动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48。

法国运输旅行社教师旅行团参观南京工人新村时,旅行者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很多人表示终生难忘。有的人认为这里居住条件很好,像个小城市;还有人参观工人住宅后说工人的生活很幸福,小孩的脸都是胖胖的。也有旅行者说:“我以前的印象中,东方国家的人比较懒,但现在看到中国人民是勤劳的,这是已解放的缘故。”(43)《法国运输旅行社教师旅行团在南京活动情况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63。加拿大旅行者斯考特回忆在旧中国看到的许多悲惨情况,在新中国都有了变化。首先人变了,即使拖板车的人他们也吃得饱,职业有保障,劳动时间也不像以前那样长,而且身体都很结实。(44)《加拿大旅行者斯考特在南京活动情况》,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58。

瑞士旅行者阿尔诺尔·伊特在游览过程中说:“在中国短短的旅行中,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首先是人民非常忠厚,开着门出去都没有关系。其次是服务周到,不收小费,在其他国家来讲,这是件可怕的事情。另外是到处都非常整洁,连火车到大站时,都冲洗一次,车厢内更是扫个不停,这种现象在世界上还是罕见的。”(45)《瑞士旅行者阿尔诺尔·伊特宁活动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39。这个形象在其他旅行者口中也反复被描述,而且赞美之词也是相似的。荷兰旅行者布鲁恩认为在没有人监视的情况下,能做到不收小费实属不易。他还说中国不收小费,这一点是值得世界各国学习的,连三轮车工人也一样,不向人乱要钱,这是中国人民道德风尚高的表现。(46)《荷兰旅行者布鲁恩在宁情况》,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64。

(五)热情的接待,愉快的旅行

西方旅行者来华旅行,不论他们对中国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到中国后都同样受到了热情接待,他们对中国国际旅行社细致周密的接待工作表示赞扬, 普遍表示中国的招待非常好,他们虽系一般旅行者但实际上却受到了外宾的待遇。他们在中国旅行内容丰富,不仅游览了名胜古迹,还参观了工厂、农村、文教事业等。中国人民的友好态度以及有关单位和接待人员对其所做的周到安排和热情照料都给他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法国摩尼旅行社1957年组织来华的旅行者回国后在各方面宣传了新中国,并集体向中国国际旅行社赠送画册,每个旅行者都主动签字留念。摩尼旅行社经理格利马耳写道:“对一位过去从未到过中国的欧洲人来说,新中国本身就是辉煌夺目的宏伟成就,尽管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人民对新中国古老优美的文化,特别是新中国的革新和人民巨大的劳动热情,寄以赞赏和钦佩。我有强烈的愿望再做一次这样令人神往的旅行。”(47)《关于中国国际旅行社工作的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1-00006。

英国旅行者布拉格感谢中国国际旅行社的热情接待,他说:“我这样微小的人物,受到你们这样的重视,心里非常感激”,并表示回去后要继续为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而努力。(48)《英国人布拉格在南京活动情况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39。瑞士旅行者说:“我永远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友好的接待,累了给我们在这样好的地方休息,热了有毛巾擦,渴了有汽水喝,真是想得周到,太好了。”(49)《西德哈茨旅行社教师旅行团在宁活动情况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64 .西德哈茨旅行社教师旅行团的领队也说:“从任何角度来说,你们的接待工作都是令人满意的,给你们提意见,那才是千难万难的事。”(50)《西德哈茨旅行社教师旅行团在宁活动情况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64。1964年3月19日,瑞士前交通局长伊特在报纸上发表了中国旅行记,文章较客观地介绍了新中国。他写道:“根据我在蒙古的经验,我对中国的期望不是太大的,但在这古龙宝殿之国受到最好的招待。我所住过的中国饭店,给我的感觉就如同欧洲的一样舒服。服务的速度是快、热情而周到。客人能按自己的口味随意吃中菜或西菜。北京的新桥饭店就有中西餐厅。饮食的卫生检查,在中国是有着严格的手续的,这点,旅行者在那儿自己可以得出经验。人们在亚洲旅行时必须特别小心,因饮料常用不清洁的水制成,而在中国,人们可以毫无顾虑地痛饮。在饭店或旅馆里吃饭的话,不必担心生痢疾。中国的炊事员一般都是很清洁的。在饭店内设有邮电站,化妆用品小卖部和其他,这对爱惜时间的客人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在房间里已为客人准备好信纸和信封,每天服务员们为客人把皮鞋擦得干干净净,有些饭店里,如南京,只要客人一走进他的房间,就马上免费供应一杯新鲜热茶”。(51)《旅行者归国后反应》,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3-0035。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西方旅行者对中国的建设成就、人民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中国国际旅行社的接待工作都做出了积极、正面的评价。

少数西方旅行者在参观游览后仍然对中国存在误解和片面认识。有的旅行者认为中国城市和农村相差大;有的认为到中国旅行只能看到安排好的东西,对行程安排表示不满,表示他们喜欢自由活动和游览,而不愿意参观工厂;有的旅行者对中国国际旅行社对中国成就的反复宣传表示反感。瑞士旅行者雷蒙德夫妇说,有些东西不讲我们自己也看得出来,如新造的房屋。另外,不要老是重复以前怎样,现在怎样。刚到中国听第一遍觉得对,但第二遍、第五、第六遍就觉得厌烦,不要听了。……作为旅行者不仅希望了解你们的现在,也要了解你们的过去。(52)《接待瑞士旅行者雷蒙德夫妇工作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16。法国旅行者科尔提埃认为导游解说只讲新的,不讲中国历史和文物,只讲好的方面,缺乏真实性。(53)《法国旅行者科尔提埃在宁活动情况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62。由于急于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就,接待人员在当时的宣传中确实存在一些过度宣传,脱离实际的现象。

有些旅行者受其本身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身份等的影响,往往采取俯视的视角审视中国,认为贫穷落后才应该是中国的本来面目。少数旅行者随意改变谈定的行程,不要翻译陪同,增加、删改行程内容,对中国国际旅行社接待人员处处怀疑,事事戒备。他们携带照相机和望远镜,通过搞突然袭击的方式闯进那些没有安排拍摄的地方去拍摄,找到他们心目中自以为的中国形象。英国旅行者埃利斯在南京夫子庙拍摄了地摊、测字摊的镜头,表现得非常高兴,她说“这是真正的中国”。(54)《英国旅行者埃利斯在宁活动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11。这样一种带有偏见的认知显然是有失公允的,会强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尽管他们也意识到了新中国各方面取得的伟大进步,但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因素却使他们不愿意给中国政府做出肯定评价。

结 语

在中国旅行观光期间,西方旅行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中国,亲眼目睹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留下了各种各样的观感和评论。随着观察的深入,他们对中国的认识逐渐发生转变,由入境前的“偏见”和“恐惧”到旅华后的“认同”和“钦佩”。有些旅行者有感于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回国后将中国的所见所闻或见诸当地报端,或当众做报告,或结集出版。有的旅行者利用在华拍摄的照片、电影等向本国民众宣传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的精神面貌。这些做法有益于纠正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政府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错误认知。

1966年之前,中国国际旅行社作为西方了解新中国情况的一个重要渠道和窗口,向西方旅行者展示了一个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新中国形象。绝大部分旅行者在离开中国后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抱有积极印象,对西方社会正确认识中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据当时在美华裔精英组成的“百人会”民意调查显示:“访问中国的学生、游客或其他人士在离开这个国家时所持有的态度比他们到达时更加正面。”(55)[澳]马克林:《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第188页。1965年,西德阿达克旅行社经理来华游览,并同中国国际旅行社洽谈旅行业务时讲:“我58年第1次来华是带有成见的,这次来华已经消除,我回去一定做正确的宣传解释工作。”(56)《西德阿达克旅行社经理夫妇在宁情况简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019-002-0064。

当然,西方旅行者眼中的中国形象并非全然一致,在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给新中国带来的许多变化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存在的某些不足。也有极少数西方旅行者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他们通过“选择性忽视”抹煞中国的进步。

西方旅行者用“他者”视角观察新中国,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也是我们反观自我形象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好地重新观察和审视自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几年时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我们也应该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关于西方旅行者对中国的负面评价,接待人员往往会扣上不友好的帽子。乐黛云教授指出:“从帝国主义欺压中走过来的中国人往往对外国人的赞扬不加分辨地喜形于色,而对于他们的反面言辞则一律报以横眉怒目。”(57)[美]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第1页。因此,为了更好地树立我国的国家形象,我们要区分建设性批评和破坏性批评。对某些合理的、建设性的意见要认真听取、接受并加以改正。

猜你喜欢
旅行者档案馆江苏省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太原市档案馆牵手百年胡氏荣茶共寻文化脉络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旅行者之歌
孤独的旅行者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when与while档案馆
时间的旅行者
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第七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