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无法抹去的印迹

2022-03-21 23:48陈欣琳
关键词:回城印迹冰雕

陈欣琳

有些事,虽然会被纷繁的生活琐事淹没于记忆深处,但它带来的温馨感却依旧萦绕在心头,成为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迹。(开篇点题,“温馨”一词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我喜欢乡村。虽然家里人一直说“城里好啊,大城市的生活有品位,学习条件也好……”然而我却不认同,我是极不愿回城里的。每次从乡村回到城里,我总有些不自在,觉得城里似乎缺少点什么,具体缺少什么又说不清、道不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我是极不愿回城”的内心感受,语言真挚率性。)

甭说别的,单单清晨的氛围就大不相同。乡下的清晨,天还是灰蒙蒙的,那些鸡就在木板钉成的窝里“喔喔喔”唱歌了。它们的叫声此起彼伏,在村落间互相应和着,由低沉到高亢再到喑哑,跟屋后的群山一般起伏绵延,比城里那单调的闹铃声要有感情得多。(细腻描写“鸡鸣”,以动衬静,更显乡下的宁静恬淡,时时变化的鸡鸣和起伏绵延的群山,也让传统村落充满生机。)但我每次都不想早起,索性把被子一蒙,呼呼大睡,享受着乡间的静谧。

我的家乡在大山深处,山高水长,冬天最冷的时候小溪会结上厚厚的冰。孩子们从家里拿来一个洁白的瓷碗,盛上一小碗清澈的山泉水,再扯一根毛线浸入水中,将碗置于门前低矮的断墙上,待第二天结了冰,便将“冰雕”从碗中拎起来与别人的比较,像成功的艺术家般炫耀着自己那别致的“工艺品”,甚至还会咬上一口,“咔嚓”一声,品尝冬天的味道。(连用“盛、扯、浸、拎、咬”等一系列动词,完整生动地写出制作、炫耀、品尝“工艺品”的全过程。“咔嚓”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冬天的味道”蕴含着孩子们寒冬里的乐趣。)

寒假作业自然被丢到一边,先去玩个痛快。可以去林子里寻野果;拿了地瓜去田野里烤着吃;用树枝戳开覆盖在河面的那层冰,然后用树枝去搅动河水,看是否还有泥鳅之类的活物;手脚麻利地爬到树上去看有没有鸟儿的窝;胆儿大的会去看树洞下有没有冬眠的蛇……好玩是好玩,不过得小心点儿,不要让父母看到,不然等着我们的一定是父母的“亲切”问候:“书背了吗?作业写了吗?老师的话忘记了吗?”更悲惨的还有父母“私自”布置的成倍的作业。(玩与作业,痛快与悲惨,两相对应,耐人寻味,呈现出“我”对乡村印迹的理解。)

冬天衣服厚实不好洗,婶婶、大娘们都围在还未结冰的小溪边洗衣,衣服在清水里甩過,惊得小鱼儿“俶尔远逝”。大家说说笑笑,一会儿聊聊这家,一会儿聊聊那家,寒风遮不住她们幸福的笑容,完全不似城里人那焦虑的脸孔。冬天里,老人家有的是时间,晾衣也是有一套的——赶太阳。他们把衣服带到阳光下晒,然后蹲坐在台阶上,暖烘烘地晒着太阳,闲聊着。不一会儿,阳光跑了,他们便带着衣服跟到有阳光的地方晒。就这样,大家相互闲谈说笑,也不觉麻烦。我喜欢这种慢生活,那么安宁平和,那么闲适惬意,连阳光里都有泥土和野花的芬芳。(镜头巧妙切换,从孩童世界转向成人世界,妇女洗衣说笑,老人赶太阳晒衣服,让乡村的印迹变得丰富立体。城乡快慢生活的对比,更进一步揭示“我”对乡村印迹的体会。)

寒假即将结束,我又得告别乡下回城了,伙伴们羡慕地拉着我的手说:“下次回来别忘了和我们说说城里有哪些好玩的、好吃的。”他们哪里知道,其实我不想走,但父母把家安在了城里,我又不得不走。此起彼伏的鸡鸣,晶莹剔透的“冰雕”,将被城市繁华的霓虹替代;林子里、田野里的种种珍奇异宝也将被紧张的学习生活替代。但这些印迹留在了我心里,永远无法抹去……(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反复强调“我”不想回城的内心感受,点明文章主题。)

总评 “童心者,心之初也”。本文以儿童的视角捕捉乡村的印迹,选取鸡鸣、尝“冰雕”、寻野果、烤地瓜、抓泥鳅、找鸟窝、溪边洗衣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内容,展示了一幅质朴、有趣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我”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作者写了自己在农村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不管是回到家乡的欢喜还是离开家乡时的不舍,都在文字中渗透了感情。留不住的时光、抹不去的印迹和回不去的家乡,化为作者心中浓浓的乡愁。这些印迹让如今身处繁华喧嚣城市中的人们不禁心生向往。

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注重细节描写,玩“冰雕”、赶太阳等场景,写得逼真细腻,率性真诚的语言颇有感染力,把读者带入乡村恬淡质朴的生活中。

(讲评教师    苏明时)

2393501186363

猜你喜欢
回城印迹冰雕
吴志讧
国服的梅花印迹
自然冰雕
晨早
去除旧春联印迹的小妙招
呼,吸
冰的礼物(环球360°)
美人鱼
工业“回城”,释放什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