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合花》为例谈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品鉴

2022-03-21 16:26苏婷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品鉴百合花通讯员

《五柳先生传》有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介绍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三国志·诸葛亮传》有言:“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说的是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朱子读书法》有言:“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而”,说明朱熹喜欢“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这三人都是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学问大家,在读书方法上却各有偏好。我们也可以对不同的读书方法有所偏好,但不能因为这偏好而对其它读书方法产生偏见,而要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选择合适的读书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学习的对象是语文教材中精挑细选的典范作品,在品鉴这些经典时,就算咬文嚼字地精读也不为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受现代流行的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满足于浮光掠影的读书方法,并不愿埋首书本细细品味经典,实为憾事!鉴于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细节品鉴教学,促使学生在细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消化文本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审美水平。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细节教学现状

(一)教师对细节教学重视不够

在当前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更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通常会带领学生着眼全局,梳理文章意脉,感悟作者情感。一般确认学生能够基本领会作者的写作主旨后,对课文的教学就告一段落了,只有少数教师会再次带领学生,回头一一品鉴课文中的细节,品鉴细节对于人物刻画、情节推动和主题表达的微妙作用。

学生对文本细节缺乏精准体悟这一问题在高考答题上也有所体现,比如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均为3题9分的客观题形式,不仅注重考查学生对文本整体的把握,还会融合对细节的考查。这种考查方法给学生带来了极大困扰:考生在做这类题型时时间投入较多,得分却不怎么理想[1]。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细节的分析和领悟不够。

(二)细节教学游离教学整体外

说高中语文课堂上没有细节品鉴教学,很多教师可能会不服气,认为我们在课堂上已经有足够的细节分析与教学。不可否认,很多有远见的教师在教学中确实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细节教学。但是,我们也要承认,这种细节教学在大多数时候都是零散的,并没有纳入教学规划整体中,而是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养,穿插安排在课堂教学中。

以《百合花》为例,教学目标之一为: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求学生找到文中关于通讯员衣服上破洞的4处描写,并讨论这四次细节描写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百合花》作为一篇短篇小说,虽然涉及人物较少,但在温柔细腻的女性视角下,其中的细节多不胜数,远不止这4处,作用也不局限于展开故事情节和表现人物性格。因此,细节品鉴虽在教学目标之中,却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教学实践。

(三)细节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

细节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应当属于精读范畴,而精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和思维能力。在人类读书学习的千百年历史中,证实了精读是增长知识、提升素质的不二法门,正因为此,在学校的正规教育中,精读一直占据着语文课堂的大半江山。在对精读的重视下,是对细节的忽视和有名无实,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缺乏明确的细节教学目标。

比如,高中语文经典美文《荷塘月色》的常用教学目标里,只有欣赏清秀隽永的语言勉强与细节教学挂钩,但欣赏语言从来不是细节教学的真正目标。也就是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有时虽然在进行细节品鉴,但因为教学目标的缺失,让教学迷失在局部中。从这个意义上看,《百合花》的教学中对细节品鉴已经算比较重视的了,虽然仍远远不够。

二、课堂教学细节品鉴的有效策略

(一)以细节鲜明人物形象

美术上要画出一幅上好的肖像画,需要着重刻划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文学上要刻画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除了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外,还需要大量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有机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骨肉丰满的人的形象。通常,这种细节对人物形象的补充刻画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简单细节描写中逐步加深同一性格特征,最后让这一性格特征深入读者的心。另一方面,同样的性格特征因为细节的不同,也会产生些微差别。比如孙悟空、武松、李逵都曾打虎,大的性格特征都是勇敢、武力值高,但是因为打虎的细节不同,又让读者可以将三人的勇敢很好地区分开来:孙悟空的勇敢是无所畏惧的,武松的勇敢是谨小慎微的,李逵的勇敢是莽撞无忌的。

《百合花》这篇课文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通讯员和新媳妇。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课文中对他们有许许多多的细节描写,虽然看起来是作者不经意的一笔一画,但却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勾勒得那么清晰,那么美丽[2]。比如,去包扎所的路上,通訊员随着“我”的行走速度时快时慢,但又一直跟“我”保持丈把远的距离。其中有一句细节描写:“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是什么原因让通讯员对自己的护送对象一路上看都不看一眼呢?正常来说,在前面走的通讯员需要回头看看后面的“我”,才跟一路保持距离,而通讯员不回头看却能保持距离,显然是他的刻意为之。后来,两人终于坐下休息了一会儿,再次动身前,通讯员的表现是这样的:“两人闷坐了一会,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注意那个“扫”字,字典上对这里“扫”的解释是“很快地橫掠过去”,为什么要很快?因为通讯员本来不愿看“我”一眼,现在不得不看时,只得采用这种目光接触最少的扫视,既与前文的细节一脉相承,也进一步刻画出通讯员的害羞。后文中,“我”请通讯员帮我借被子时,“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踌躇继续稳住了害羞人设,最后一起去,是为革命事业压下害羞。这种细节极为传神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心变化,让人物形象纤毫毕现。

(二)以细节贯通前后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第一要素,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3]。情节是什么?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互动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根据事件的大小,可以分为大情节、小情节,以及情节之间的连接。其中的连接通常是情节发展的低谷,多由小事件组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细节。细节虽小,却承担着贯通前后情节的重要作用,对于保证故事走向的顺滑有着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大情节如何发展有助于迅速把握文本结构和框架,也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进行的;研究细节连贯处,却可以在贯通前后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人物命运的必然性,这正是现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缺乏的。阅读中不注重细节的体悟,容易导致写作时忽视细节的描写,导致作文情节的不畅通,大大影响阅读体验和写作得分。因而,从读写一体的角度看,我们更需要注重细节品鉴。

《百合花》中的主要情节是一路护送、借被子、通讯员牺牲,在这三个主要情节内外有着各个细节,将故事一路引向最后的高潮和结局,不管回头看多少遍,只觉一切仿佛都是必然的。比如,通讯员借被子失败后,“我”叫他一起再去借一次,“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但是被群众影响的话一劝,“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一劝就走,说明通讯员始终把群众摆在心中首位;“果然”則说明“我”已然看透了通讯员的本心,对他的行为早有预料。借到被子时,通讯员孩子气的不肯接被子,不得已接了被子还故意“绷了脸,垂着眼皮”,却被“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和“衣服挂住了门钩”两个细节暴露了真实内心。离开时,还特地给“我”留下馒头加餐。无论面对在他眼里“死封建”的百姓,还是面对羞于对视的战友“我”,小战士虽有点害羞,但一直把他人放在自己的前面。这样的他,面对人缝里冒着烟乱转的手榴弹,自己冲上去保护战友的选择也就变得情理之中了,他就是这样一个贴心为人、从不顾惜自己的小战士。揣摩出这些细节背后的含义,就将借被子和救人牺牲的情节贯通起来,也就理解了小战士的死亡是必然命运——在战场上随时都可能面临危险,一个人总是愿意为别人牺牲自己的人,也就随时会为了救人而受伤牺牲。

(三)以细节深化主题思想

语文教学中关于主题思想部分其实有迹可循,一般都是弘扬正能量,尤其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文本,英雄都是光芒万丈,伟大正直的形象毋庸置疑,以高中生的阅历,可以轻而易举地说出各种各样的夸耀之辞。如果仅仅判断答案对错的话,高中生对主题思想的回答通常是正确的,只是他们是否可以心悦诚服地理解并认可这些思想就有待商榷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就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本中的正面思想,从细节着手便是一个突破口。

《百合花》通过对小战士平凡而崇高品行的赞扬,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是难以理解战争年代的个人情感的,无论是通讯员的品行还是作者的呼唤,学生在理解这些时终究缺少了一些感同身受的代入感,从而影响了对主题思想的感悟。从细节引导学生产生代入感,不失为消除这种理解隔膜的好办法。比如,通讯员面对异性的羞涩举动,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对此也深有体会;通讯员枪筒里插了几根树枝,就跟踏青郊游时,如果允许的话,学生喜欢摘点树枝花朵一样;通讯员紧张接被子的场景,也与学生故作镇定面对班主任谈话有些许相似……如此,从细节让学生产生代入感后,他们便会认同通讯员的选择,从第一个小选择,到第二个小选择,最终理解通讯员的人生抉择,进而从内心深入理解和认可《百合花》的主题思想。

(四)以细节提升审美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语文教育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同时,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其实也是审美境界[5]。美的感觉是共通的,但是审美是需要细节的引导,因此,在细节教学中可以融入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百合花》以“百合花”为题,百合花还出现在新媳妇的被子上,最后更是随着小战士放进棺材里,使得白色百合花铺满在小战士身上。百合花外表高雅纯洁,有“云裳仙子”之称,想象一下百合花有关的几个画面,本身就是美丽的。百合花还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我国民间常取其“百年好合”“百事合意”之意。而在课文里,百合花隐喻着什么?这才是关乎审美的关键问题。在那个战争年代,一条百合花新棉被显然是极为贵重的,何况这还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但是,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被子借出去了,这被子便融入了群众对军队的支持之情。曾经,通讯员抱着被子下定决心“用了给她好好洗洗”,洗的也不是被子,而是军人对群众的一片感激之意。在总攻发起前的准备工作中,新媳妇将自己的百合花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同时“天边涌起一轮满月”,忽略紧张的战争氛围,这画面简直充满着诗情画意。作者在大战即将开启的瞬间,还能用心描写出这样的美景,显然并非无聊之语。宁静月光下,仿佛盛开着的白百合花,这正是所有人的共同期待,也是作者的写作主旨。从这些白百合花的细节描写中,我们既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画面美,细品之下更能发现随着白百合花位置变化而加深的军民情谊,最后更是上升到人们共同愿望的高度。

茅盾先生称赞《百合花》“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通过对文中细节的品鉴,我们发现这个评价可谓切中肯綮。在《百合花》中,细节鲜明了人物形象,贯通了前后情节,深化了主题思想,还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展现了细节品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和比较优势。在其它课堂教学中,在课外文本阅读中,我们同样可以运用不同的细节品鉴策略,让阅读教学走进深耕细作的时代,抵制网络化的碎片阅读、快餐式阅读的负面影响,让阅读在精读与略读均衡发展,从而让阅读教学结出更加美满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林生禄.整体求把握,细节寻突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策略[J].课外语文,2021(04):57-58.

[2]陈祥军.于无声处见温情——以人教版《百合花》文本解析为例[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1(Z2):64-65.

[3]王玉华.在整体、细节、勾连中生成理解——例谈《水浒传》人物阅读策略[J].中学语文,2021(04):24-26.

[4]于晓泉.人性意蕴和政治性主题的巧妙结合──《百合花》主题新探[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83-85.

[5]尚延联,李震.课堂教学细节审美策略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34):33-35.

苏婷,陕西省神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师。

3513500589242

猜你喜欢
品鉴百合花通讯员
红领巾小记者 “幸福”通讯员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通讯员专栏
百合花
品鉴臻物
品鉴臻物
品鉴看展
品鉴臻物
一朵百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