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学雄, 宾 娜
(广西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成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全球第一老年人口大国。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目前的养老模式和养老机构并不能很好地围绕老年群体的现实需求、认知结构、情感动机、知识背景等运行和进行服务,使得老年人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享、老有所为等方面遭遇窘境。而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已成为我国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后有效应对“银发浪潮”的新举措。
国外学者关于智慧养老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早,研究主要聚焦在健康养老服务、医疗保健、老年教育与娱乐以及养老技术产品研发等领域,认为智能家居以及可穿戴智能设备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以家庭为基础的系统研发将成为未来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Jalal[1]、Rongbo Hu[2])。并且开发基于 WSN 的老年人教育与娱乐智能系统、智能医疗监测系统与智能机器人和可穿戴技术能够很好地将互联网与医养结合模式融合,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医疗康复方面的多元需求(Mohammed[3]、Atashzar[4])。在未来的智慧养老发展中,要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设备等智能技术,围绕老年人的家庭生活状况、疾病阶段、身体状态和智力状态,促进医养结合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为独居老年人设计出高可靠性的智慧养老平台(Majumder[5]、Cui Yan[6])。
国内学者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探究我国开展智慧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路径、老年群体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智慧养老的适用性与创新性研究等。智慧养老是适应现代信息科技和老年人需求产生的新理念新课题,“互联网+养老”模式有效融合了智能设备、线上平台及软件和线下服务圈三大板块,促进了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匹配,并且“互联网+”和医养结合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于潇[7]、张雪莹[8])。然而现实中,“互联网+养老”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养老服务机制不健全、智慧养老企业发展不成熟、人才资源匮乏、产品与服务的供需偏差、社会参与不足等(张丽[9]、樊红敏[10]、吴雪[11])。基于个体差异理论分析发现老年人对“互联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受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和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智慧养老则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有效措施(温海红[12]、魏强[13])。因此,要深化智慧养老发展,整合社会多方养老主体力量,集合社会各项养老资源;提高综合信息平台的级次,实现信息互通,简化操作界面;加快开发智能养老设备以及信息化的健康管理与诊疗技术,促进“互联网+医养结合”长足健康发展,加强老年保障基础建设,积极发展老龄产业(何文炯[14]、郑功成[15]、何佳琳[16]、冯运红[17])。
当前广西老龄化程度也在加速,60岁及以上人口为8 363 779人,占16.69%,相比2010年的“六人普”,比重上升3.58个百分点[18]。广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由于就业问题造成人口流动性强,并且“少子化”家庭趋势显著,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质量的服务需求。在国家养老服务战略、政策与规划的推动下,广西在养老服务智慧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大力开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为创新养老服务发展方向,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提出要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及利用新型养老医疗技术设备和工具,推进养老服务创新。广西严格贯彻落实有关中央文件精神,基于本区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本地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规划、政策与措施(详情见表1)。
表1 涉及智慧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文件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尤其是全国上下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 智慧养老凸显出了重要优势。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发展,持续推进养老民服务的民生福祉工作,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截至2020年,广西各类社区服务设施2357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26个、社区服务站2131个[19]。广西支持各地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行智慧养老服务,搭建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详情见表2),老年人通过网站、手机 APP、各类传感器、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进行服务项目选择,供给方则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的分析需求信息,实现养老需求方与养老供给方之间的隔空实时对话,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还设有12349公益热线,为老年人提供信息咨询、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10大类百余项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获取服务的途径与方式。
表2 广西部分城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情况
在智慧养老模式下,线上依靠大数据平台挖掘老年人的需求,再由线下服务网根据线上平台的分配,有针对性地向老年群体输出精准服务。此外,广西逐渐加强健康养老产业人才培养和开发,致力于提高线下服务网的整体素质。部分院校在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教育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尝试。目前,已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有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及下属职校、广西卫生职业学院等。部分养老机构与行业组织,如南宁重阳老年公寓与广西老龄产业协会,也开设了专门的职业培训学校,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广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实力比较薄弱且支持方式单一,社会融资明显不足,即使近年来养老服务的资金供给稳步增加,但是供给不充足、不均衡等问题导致资金投入效能欠佳,制约着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业是新兴行业,属于投资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盈利能力不太强、回报率不确定的行业,并且社会认知度较低,使得许多社会资本仍处于观望状态,不愿意涉足该领域。目前,广西已建立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投资项目库,总投资额近800亿元[20]。2020年广西GDP为22 156.69亿元,与其他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相比排名相对靠后,而且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20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7.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50.6%[21]。2021年2月广西民政事业费支出累计25.3亿元,部分城市民政事业费累计支出情况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广西在民政事业支出上存在地域间的不平衡。
表3 2021年2月广西部分城市民政事业费累计支出情况表
资料来源:根据柳州市、桂林市、北海市民政局网站公布数据整理而来。
智慧社区养老模式通过智能设备、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网的闭环运作来实现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结合,促进养老服务的供需衔接(详情见图1)。
资料来源:根据文本内容自绘而来。图1 智慧社区养老模式运作模型
但是从广西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智能设备的普及率不高。“银色数字鸿沟”是智能设备在老年群体中使用率不高的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智能设备适老化程度和精确度。当前的智能设备普遍存在功能复杂、设计不够简易等问题,并且收集到的健康信息与医院设备测量上的数据存在偏差。其次,线上服务平台缺乏完善的信息监管体系。线上服务平台收录着老年群体较为隐私和详细的个人信息,如果缺乏有效的隐私控制,可能会导致信息泄露、电信诈骗等问题。并且由于缺乏规范化要求与服务监管办法,影响平台对加盟商的有效监管。最后,线下服务网供给能力不足。据了解,南宁市安康通养老服务中心主要为老人提供打扫卫生、做饭、洗澡、聊天等日常生活服务,但是南宁市66.7%老年人渴望得到体检、康复、老年护理服务,60.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健康咨询、保健指导[22]。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社会化养老需求迅速增长,且向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转变。但是由于专业型服务人才缺乏、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刚性需求等原因,广西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在精神慰藉、医疗护理保健以及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专项护理方面的供给还存在局限,还是不能很好地迎接“银发浪潮”的冲击。
在智慧养老服务领域中,其智能性质要求服务人员要具备较好的科技素养以及专业性。目前广西智慧社区养老的大部分服务人员都是缺乏老年护理、康复、管理、家政等方面专业服务知识和技能的下岗职工或外来务工人员,无法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需求。据2020年广西统计局数据显示,广西2019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合计4 041 163人,其中从事卫生和社会工作的人员为353 294人。截至2019年底,全区持证社会工作者共计5400人,其中社会工作师1169人,助理社会工作师4231人,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卫生类277个,社会服务类523个,全区实名注册志愿者622万人[23]。现有的人力资源相对于庞大的老年群体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由于广西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多层次人才衔接配合培养框架体系,致使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良莠不齐,并且人员数量尚存不足。尽管有些院校开设了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拥有着较为丰富的医护类教育资源,但也同样面临着教育资源投入不高、师资力量不足、实训设施与实践条件缺乏等问题。再加上护理工作任务繁重且枯燥乏味、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等原因,也使得相关专业学生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智慧社区难以吸引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人才。
在信息化、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向高龄人群渗透的进程却相对较慢。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46.0%,较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出27.9个百分点[24]。 由于受年龄因素、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等方面的影响,以及长期固有的思想认知和消费习惯,老年人容易对新生事物产生不信任与排斥心理,致使他们对智能设备的使用率与接受率不高,存在“不会用、不想用、没人教、学不会、怕上当、不安全”等思想观念,从而导致智能终端设备在老年群体中的普及率较低。“银色数字鸿沟”难以跨越,阻碍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供需信息的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1.1 强化政府统筹效能
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政府的有效运作表现在是否能够对公共政策进行有效激活,是否能够给予公共政策实施以良好环境和社会性支持。因此,广西涉老部门应立足于本地区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在遵循全国性指导政策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制定和细化资源配置、财政扶持、税收减免、配套设施、监督与评估等政策体系,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规范、绩效评估、质量监控与评估、定价机制等体系标准。一方面,广西区政府应积极落实优惠政策扶持,不断放宽社会资本的准入条件,以政府赋权的方式吸引、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智慧社区养老服务领域。如在产品研发、认证以及销售上给予适当的政策便利,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给予智慧产品和服务合理的价格指导与扶持标准,以保持智慧养老产业市场平衡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职能,细化监督管理准则,加大对资金筹集与使用、市场准入机制、产品质量以及加盟商和线下服务网的监管力度,为智慧社区养老服务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4.1.2 增强资金供给能力
单一的财政拨款资金模式会制约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发挥好资金与政策的引领作用,拓宽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投资渠道,增强资金持续供给能力。一方面,广西区政府要切实履行智慧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投入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将相关支出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中,给予一定的资金倾斜,设置“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形成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经费自然增长机制。同时,要注意平衡各市经费投入力度,给予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是迫切需要提升或开展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城市一定的经费倾斜。另一方面,要以财政支持、税收减免、建设与运营补贴等适当的激励政策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或联营等形式参与到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中来,助力智慧养老产品的高质量高品质研发。最后,大力弘扬我国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美德,联合各涉老部门、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经常性的社会捐助活动,倡导社会各界人士对智慧养老进行捐助,建立智慧社区养老专项慈善资金。
4.1.3 建立健全智慧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为解决智慧养老产品、服务和老年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广西区政府应不断推进现代信息化网络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产品赋能养老服务,构建和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衔入现有的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打造一个涵盖各类养老机构、企业以及覆盖市、县、镇(乡)、村的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和服务需求信息的数据库,建立老年群体健康数据管理和智能分析系统,积极推动社区、智慧养老机构、医院、产品服务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整合供需双方资源信息,实现智慧养老企业、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社区和家庭的高效对接,从而提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医养结合资源供给效能,构筑健康医养、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的一体化智慧社区养老服务。
4.2.1 强化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人才保障
老年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决定了养老服务队伍结构的多样化,构建医学、信息技术、护理、膳食、心理、社工等多领域、多方面的专业人才结构,因此要结合广西的教育与医疗资源,加快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步伐,培养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康复医学以及医学信息等方面的复合型养老人才。首先,政府要加大资金与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并形成规范的院校培养机制,增设专门培养智慧养老人才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或是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高校、职校和机构在原有的专业结构中融入智慧养老服务方向,开设老年护理、老年产品设计、老年产品营销等专业。其次,加大对智慧养老服务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增强其理论知识素养、专业技能水平。如依托医学高等院校、医疗机构资源,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开展基础护理类、家政服务类、精神慰藉类、紧急救助类等方面的专项培训,以此达到强化理论知识与提升专业技能的效果。最后,为解决广西养老服务人员短缺以及职业歧视等问题,要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对于养老服务人员的福利待遇与保障;加强职业价值宣传,增强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4.2.2 促进养老服务参与的多元联动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需要汇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服务主体的力量,建立多元服务供给保障壁垒。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的非政治性、福利性以及灵活性使其在养老服务领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的不足,提高服务效率。因此,广西区政府可以加大对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的资金、政策支持,在保证其经营管理自主性的同时强化对该类社会组织行为的监管,确保其规范运行;注重发挥社工和志愿者力量,通过对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时间银行等养老新理念的大力宣传,吸纳人员壮大服务队伍。此外,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加强与医学类院校和专业养老机构的合作,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素质与能力水平。另一方面,积极落实优惠、激励政策,通过税费减免、产业扶持、场地提供、建设与运营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与市场活力,积极推动和探索多形式的“互联网+养老+行业”模式,促进医疗、康复、保健、家政、餐饮、旅游等各行业与智慧养老服务的有效融合发展,实现供需双方的共赢。
4.3.1 增强养老服务理念宣传力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号召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理念。因此,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更加要注重宣传老龄工作,引导社会树立积极养老观,营造积极养老社会氛围。一方面,借助社区宣传栏、宣传册、社区广播、电子显示屏、上门探访、微博、抖音、微信群、公众号、自媒体、网站和电视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老年群体开展养老政策普及、“互联网+”理念以及各类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的宣传。另一方面,宣传动员老龄群体树立“老有所为”的积极社会参与理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环境卫生、矛盾调解与治安维持以及扶老助残志愿活动等,促使老年群体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
4.3.2 维护和激励家庭养老功能长效发挥
家庭养老作为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养老服务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子女对智慧养老服务的态度、认知以及支持力度会直接影响老年人参与智慧养老的程度。因此,广西区政府要健全子女养老尽孝责任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如向赡养老人的子女以现金或超市购物消费卡、兑换券等形式支付护理费或补贴,以及落实赡养老人的工作人员的带薪休假等。这种政策会增加财政成本,但能对社会形成良好的引导,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25]。此外,年轻一代要注重对老年人进行“数字反哺”,耐心细致地教授老年人如何使用电子产品和养老智能设备,以此提高老年人日常生活对智慧养老产品的使用率与接受率。
“互联网+养老”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的新途径。将积极福利理论融入广西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研究,能够为广西在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实现老年人从“有保障”迈向“更幸福”目标等方面提供新的优化思路。基于积极福利角度认为,广西推动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良性长足发展,需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有效运用互联网平台与技术,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社区以及家庭和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合力优势,明确各方参与主体的权责,协调分工,创建积极与多元的智慧养老服务格局。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