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及启示

2022-03-19 07:08孙志远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设置德国

孙志远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自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要求“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1]。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这既是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经济科技转型需要技术型人才的积极回应。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在德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扮演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70年代德国建立应用科学大学以来,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习模式等方面累计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梳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将为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提供借鉴作用。

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

(一)“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种新类型大学的诞生,往往肩负着新的使命,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公理。在中世纪老牌大学垄断的下,为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要,英国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新大学运动,伦敦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就成了新大学的代表。当“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科学创新的诉求时,洪堡创立的以“科学研究”为重要使命的柏林大学便应运而生。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诞生同样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需要,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加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原来由人类劳动主导的分工体系越来越多地被程式化的机器取代,这就需要大学为社会输送更多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高素质工程师,以适应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需求[2]。

应用科学大学自诞生以来,就把“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作为培养目标。1968年10月德国部长会议对应用科学大学的培养目标达成以下共识,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培养是实践和工作导向的,实施与实践相关联的教学,更短的学习时间,用更为俭省的方式满足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需求。应用科学大学应用导向的教学也满足了西德地区对工程师教育的需求[3]。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应用科学大学已经在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在数量上远超普通大学,而且其扩张势头依然不减。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境内共有高等学府426座,其中应用大学有216座,普通大学106座[4]。应用科学大学在数量上的扩张也间接地反映了其培养的学生受到市场的认可,这是大学和市场双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需求“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应用科学大学提供了扩张的原动力,也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注解。

(二)“本地化”的专业设置

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是“校地”合作的典型。在德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比达到99.7%,这些中小企业通过不会建立自己的研发部门,但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急需能直接应用于生产中且以实践导向的科研成果。因此本地的中小企业往往与本地的应用科学大学在研究成果、人才输送等方面开展合作。正是由于中小企业和应用科学大学的这种“本地化”联系,使得应用科学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规格、专业设置方面体现出“本土化”的特色。

以汉堡应用科学大学和希尔德斯海姆-霍尔茨明登-哥廷根应用科学大学分别开设的重点学科专业的异同,可以清楚地看到应用科学大学在专业设置方面的“本土化”特色。汉堡应用科学大学位于人口数量大、物流密集的大都市,所以开设的重点专业有出行与运输、信息、通信与媒体、能源与可持续性、健康与营养等与大城市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5];希尔德斯海姆-霍尔茨明登-哥廷根应用科学大学位于人口稀少、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中小城市,所以开设的重点为可持续生产和生物资源利用城市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社会、空间和经济发展进程、激光与等离子技术等自然资源和环保密切相关的专业[6]。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与本地中小企业“共荣共生”,使得该类型大学在专业设置方面体现出“本地化”特色。

(三)“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坚持的是“技能导向”,而非传统课程设计理念的“学科导向”。不同的课程模块对应不同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根据“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把课程体系划分为5大类模块,分别为数学自然科学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深化模块、跨专业模块和一般科学的补充模块,每个大类模块下面由若干子模块组成见表1。

表1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中数学自然科学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深化模块呈现出层层递进的逻辑特点,保障了专业学习逐步深化和有序推进。跨专业模块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技术型人才自身跨专业的学习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学习导致的职业技能适用口径狭窄和单一的问题,提高人才规格与就业市场的适应性。一般科学的补充模块可以被视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当中的通识课模块,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安排通识教育课程对职业教育学生尤为重要,以人的完整性、整合思维、非实用导向为特点的一般科学补充模块能够最大程度地弥补因职业教育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实用技能而导致的人的思维偏狭、知识割裂和发展的不全面。

(四)“双元制”的学习模式

自从双元制学习模式从中等职业教育被引入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之后,进入新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都有设置采用双元制的学习模式,以应对企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根据数据统计显示,仅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大学在校生就超过3万人次[7]。注重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是双元学习的基本特征,培养主体是大学和企业双主体模式,学生通过在大学和企业的交替学习和实践,实现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全过程培养的完美融合。

一般而言,本科层次的双元制学习具有三个特征。第一,企业始终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在招生阶段,学生除了要满足应用科学大学的招生条件,还需向企业递交双元学习申请,由企业最后决定是否录取。企业根据每年的人力资源规划,提前发布双元制学习课程席位供申请者选择。在培养和就业阶段,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场地、报酬和就业岗位。据统计,约85%的学生在毕业前会和所属企业签订工作合同,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第二,根据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合理规划双元学习的比例。由大学、企业和商会三方共同制定双元学习的标准。针对入学前未接受过任何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学会提高双元学习中企业实践的比例,使学生在“做”中学;针对入学前已经具有相应职业教育背景的学生,大学会提高双元学习中理论学习的比例,使学生在“学”中做。第三,双元学习课程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密切相关。学校和企业双教学主体是双元学习的特色,在企业中开展的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其设计的基础与企业自身的产业挂钩。在学期间,学生不仅需要完成6-7个学期的理论学习,还会获得超过一年半的真实在岗的职业经验。在真实的、颇具挑战性的工作事务中,学生习得的是最前沿的、最贴近企业实际的职业技能。

二、德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的启示

到2021年,全国各省市得到教育部批复建设的职业技术大学仅有20余所,数量和规模还处在刚起步阶段,我国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的道路依然艰巨。总体而言,我国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总结和梳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可以为我国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提供借鉴。

(一)人才培养规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不断扩大开放的领域和规模,抓住了全球产业发展的机遇,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完善和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链,造就了第一制造业打过的地位。然而,我国的制造业始终处在中低端水平,在高附加值领域中的竞争力不足,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端制造业人才,因此,我国急需培养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以满足产业机构调整的需求。《方案》要求“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8],高层次是相对中等和专科职业教育而言,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是应用型,以区别于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创新型。这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定位相似。

(二)专业设置

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专业设置中坚持“服务本地中小企业的需求”宗旨类似,2021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在专业设置要求中明确提出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产业诉求”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重要考量因素。“专业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应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实际,打造应用型核心专业”[9]。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领域设置专业建设规划,同时要回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诉求,基于相关专业办学优势来进行分析论证、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

(三)课程设置

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是德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特色,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相当成熟,说明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设置模块化课程的举措具有合理性。“职业院校培养围绕工作岗位的需求建设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特点”[10]。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要按照职业和岗位的要求设置,理清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可以采用课程“体系+板块”的方式设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课程。在“知识”与“技能”的融通方面,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设立两大体系,即以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和以“技能”为主的“技能体系”。如图1所示:“知识体系”涵盖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通识教育课三大板块;“技能体系”涵盖核心技术和相关技术两大板块。

图1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结构

信息化社会是一个知识和信息急速更新和变革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以应对信息化社会对职业能力的更新需求。职业教育弊病之一是职业课程过早地限定了学生的知识方向和思维模式,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缺乏应对知识变革的能力。由此,国家教育部门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的普通化,在职业教育中开设普通教育类课程,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实行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普通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开设通识课,可以扩展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和视野,积累文化常识、养成职业素养;兼顾文理的通识课程模块,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

(四)学习模式

职业教育具有知识和实践的双重导向,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二元学习模式是值得借鉴。目前国内学者提出的“六合一”模式[11]和“二元学徒制”模式[12]在理念上与德国本科职业教育的二元制学习模式相通,可以看作是结合中国实际的二元制学习模式。国内二元制学习模式的核心理念包括: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校与企业二元管理、学校与企业二元评价、学生与学徒二元身份、教师与师傅二元教学、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二元学制。其中毕业生和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是我国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

三、结语

按照《方案》的要求,到2022年我国要实现“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的目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体系建设、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制度标准、企业参与、配套政策等方面亟待完善。德国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方面累计了不少经验,可以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习模式等方面为我国的本科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办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将助力我国的经济体系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应用型设置德国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在德国喝啤酒
“梦梦”“娇庆”德国行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