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竞一
(重庆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216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创业就被公认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一项项科技成果在人们的创新创业活动中诞生,一批批杰出的公司和新兴的行业在人们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崛起。而随着创新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的日渐繁荣,学者们对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创新创业活动对个人、社会、国家等的重要价值,也感受到创新创业活动给社会创新、生产率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等带来的巨大贡献。创业学在理论界最初仅仅是战略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在1987年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脱离于战略管理学,独立的标志是创业学分会从美国管理学会的企业战略分会中独立出来,之后,随着1987年《管理科学》创业研究专题的正式开辟及1999年全球创业观察项目的正式启动,创业开始成为一个受全球范围内理论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研究内容,自此,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学科背景和理论角度探讨创业现象,并将各自领域的模型和概念运用到创业问题的研究中,使其在争议和质疑中从作为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的附属品逐渐演化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其研究主题的发展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对创业者特质的关注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创业现象本身,即对创业者行为和创业过程的关注,再到21世纪开始的对创业机会这类微观层次问题的关注这样一个过程。因创新创业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值,引起了很多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与理论研究的重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教育的一部分,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也成为各个领域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
创新创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属于教育体系的一部分,都具有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都具有专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等,但是,和侧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普通教育不同,创新创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
迄今为止,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及研究视角对创新创业教育给出了不同的阐述。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为主要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创业意愿,让学生渴望创业、敢于创业,将学生塑造成为具有开拓精神和进取精神的青年群体,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这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1];另一类观点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主要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实践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准确的识别到创业机会、更好的进行创业融资等,最终将受教育的学生成功的转化为创业者、企业家,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在具有较高技术要求行业的机会型创业者[2]。这些不同的概念界定可以概括为两派,一派学者侧重于从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来定义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派学者侧重从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教育内容上来定义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这两派学者的不同观点,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定义为既能够提升受教育者创新创业能力、又能够增强其创新创业意愿的全方位教育,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事业力和开拓精神[3]。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获取的知识技能能够帮助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进而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和创业能力均具有积极的影响[4],而机会识别是创业的研究起点[5],任何创业活动都始于对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创业机会的识别[6]。目前,创业机会问题的研究已被列入创业领域研究的四大主题之一,创业可以认为是一个识别、评价与开发创业机会从而实现在经济社会层面的价值创造过程[7],而创业机会识别又是一个个体获取、处理并解读创业机会的过程[8],是创业的一个关键阶段[9][10],是创业研究的中心[11],但是,如何能够识别到创业机会,Ardichvili & Cardozo在机会识别过程模型中指出教育的重要作用[12],Gimeno,Folta & Cooper等也指出,从教育中得到的通用的先验知识能够促进新知识的结合和积累,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大的机会平台[13],多年的教育会对一个人识别新的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14]。因此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受教育者的机会识别能力,通过研究找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核心要素,在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大对该要素能力的培养,必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和创业能力,进而提升创业者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
1989年11月,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专家Colin·Ball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未来的人应掌握三本教育护照:学术性教育护照、职业性教育护照和创业教育护照,自此,“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正式出现,创新创业教育也开始受到社会各部门的普遍关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一思想。2002年初,我国教育部高教司选择了几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2016年,国家要求所有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走进了我国的大学课堂,各个高校还根据自身特点对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讲授方式等进行了不同的设计,虽然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采取很多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讲,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属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都在摸索中前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对我国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的研究,提炼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及目前创新创业大环境的建设提出有益的建议。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得到普遍认可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三种,分别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侧重点”的教育模式;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为代表的“注重商业化运作,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教育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的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除此之外,很多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创新创业知识,如复旦大学的以“育人为中心,在校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培育-毕业生创业指导-创业团队创业过程扶植”的模式[15]。
在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上,我国各个高校都有其具体的做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在我国创新创业活跃程度不同地区选取几所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为成功的高校,对这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系统梳理,找出这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并对这些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这些不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具体分析归纳如表1所示:
表1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析
通过对我国创新创业活跃程度不同地区几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的分析,这些高校,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大学,还是高职院校,其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方面均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学校自身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加强,如高级创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引进、“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等;二是创业资源分配与支持,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资金支持、深化创新创业体制改革、提供给创业实践实训场所等;三是创业知识的传授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如对大学生创业热情的激发,创新精神的培育、创业意识的提升等。在这三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举措中,第一点是针对教师队伍的,第二点是针对创新创业制度的,只有第三点是大学生的,而从对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培育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取得了各个高校的共识,因此可以认为,培育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
通过对地处我国创新创业活跃程度不同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发现,除培养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外,各个高校更加注重企业家精神这类大学生创业软实力的培养,未来的研究可以对企业家精神的具体内容及其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作用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以进一步完善创业相关的理论成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同时,给出更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