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64排螺旋CT与1.5T MRI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2-03-19 02:41武雅楠申昌沅朱晓云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特异性敏感性原发性

武雅楠 申昌沅 朱晓云

江西省大余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341500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而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具有发病率高、恶化程度高、预后结局差的特点,是威胁我国公民生命健康安全的主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1]。原发性肝癌患者一般早期无典型或特异性体征与表现,就诊时多已进展为中晚期,导致治疗难度大、预后结局差、死亡率高,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是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结局、延长有效生存期的重要方法,影像学检查是早期筛查肝脏肿瘤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其中以CT、MRI、超声等技术应用最为广泛,而CT、MRI具备的多参数与功能成像技术可用于肝脏肿瘤的早期定性、定量诊断[2-3]。本文旨在对比64排螺旋CT与1.5T MRI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7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1例,女27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8.3±12.0)岁,病程时间1~6个月,平均病程时间(3.0±1.1)个月,甲胎蛋白(AFP)阳性59例,其中AFP水平超过400ng/L者40例,明确肝硬化病史52例,HBV携带者61例。纳入标准: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高度疑似原发性肝癌;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病理类型,原发性肝癌满足《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肝转移瘤;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检查或不能配合呼吸等;造影剂过敏者。

1.2 方法

1.2.1 64排螺旋CT检查:采用我院东软NeuViz Prime 64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要求所有患者检查前6h禁食,患者取仰卧位,首先进行上腹部常规CT平扫,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20mAs,扫描层厚为5mm,扫描范围为膈上3cm至肾脏下缘,增强扫描经患者外周静脉团注70ml碘佛醇(江苏盛迪医药公司,国药准字H20041796),注射速率为4ml/s,30ml 0.9%氯化钠溶液冲管,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20~25s,门脉期65~70s,延迟期120~180s,扫描范围由膈顶至髂前上棘。扫描完成后将原始数据上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层厚为0.625mm,层间隔0.625mm,主要观察病灶具体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数量及周围累及情况。

1.2.2 1.5T MRI检查:采用我院GE Signa Creator 1.5T MRI机进行检查。要求所有患者检查前6h禁食,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采用多通道表面波相控线圈作为发射线圈,定位于剑突下,扫描范围由膈顶至髂前上棘。增强扫描经外周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造影剂0.1ml/kg(上海旭东海普药液,国药准字H19991368),注射速度为2.5ml/s,注射后25s、60s、90s、3.5min屏气下行抑脂2D Flash扫描,矩阵为212×256,TE为2.45ms,TR为255ms。获取原始影像资料上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主要观察病灶具体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数量及周围累及情况。

1.3 观察指标 以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根据CT、MRI最终检查结果计算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并对比两种检查技术对不同病灶直径的检出情况。

2 结果

2.1 CT、MRI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比较 78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原发性肝癌65例,肝脏良性肿瘤13例。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检出敏感性为96.92%,特异性为76.92%,准确性为93.59%,MRI对原发性肝癌检出敏感性为96.92%,特异性为84.62%,准确性为94.87%,螺旋CT与MRI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Kappa一致性分析显示数值分别为0.74与0.76,表明两种检查技术结果与病理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见表1~2。

表1 78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CT诊断结果(n)

表2 78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MRI诊断结果(n)

2.2 CT与MRI对不同直径病灶的检出情况 78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明确诊断原发性肝癌65例,共检出肝癌病灶86处,直径0.55~11.35cm,平均直径(4.58±1.27)cm,明确病灶直径<1cm 18处,1~3cm 38处,>3cm 30处。MRI对直径<1cm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见表3。

表3 CT与MRI对不同直径病灶的检出结果[n(%)]

3 讨论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明确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金标准,但其可重复性较差,不能用于早期原发性肝癌的筛查以及治疗后的病情评估、预后评价等,肿瘤标记物如AFP等虽对肝癌具有较高的风险提示作用,但其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准确性相对较差,假阳性率极高。影像学检查是临床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以及治疗、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并且随着CT、MRI设备与技术的不断完善,通过CT、MRI检查可实现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发现与初步病理判断,诊断正确率以及病理分期判断正确率极高,漏诊、误诊率相对较低,是目前临床应用原发性肝癌诊断与治疗预后评估的主要手段[5]。

本文结果显示,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检出敏感性为96.92%,特异性为76.92%,准确性为93.59%,MRI对原发性肝癌检出敏感性为96.92%,特异性为84.62%,准确性为94.87%,螺旋CT与MRI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比较无明显差异,并且两种检查技术结果与病理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但MRI对直径<1cm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结果表明CT、MRI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理想,灵敏度与特异度、准确性均较高,但MRI对直径较小病灶较CT更为敏感[6]。而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64排螺旋CT与1.5T MRI设备在我国各级医院普及率较高,在筛查诊断原发性肝癌方面可行性极高,而结合影像学表现分析认为MRI是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获取电磁信号,通过重组处理以图像的形式输出,而CT为基于X线数字化断层影像技术成像,MRI对小病灶敏感性更高可能与MRI成像原理与原子核自旋作用有关,通过造影剂显示效果更为理想[7],并且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能够更为精细的区分肌肉、脂肪、黏膜不同组织结构,并可通过对病灶内部信号差异的分析实现初步定性诊断,而CT主要通过增强扫描观察造影剂滞留表现特征进行诊断,二者对原发性肝癌均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同时也可通过影像学特征准确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疾病[8]。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与1.5T MRI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但MRI对直径较小的肿瘤病灶检出率更高,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特异性敏感性原发性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计及需求敏感性的电动私家车充电站规划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老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新媒体时代培养记者新闻敏感性的策略
何为盐敏感性高血压
婴幼儿湿疹800例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