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梅 陈茂国 梅峰
摘 要:文章从大学生发展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现有资助体系的现状与不足,探究构建学生发展视域下“01”型学生资助体系,在决战脱贫攻坚推进精准资助、资助育人方面,为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学生发展;“01”型;资助体系;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2-0086-04
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战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指出:进入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将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着力解决好局部仍然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按照最新相关文件要求,应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管理制度,构建资助育人体系。本文构建的“01”型学生资助体系,从促进大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思考和探究切实可行的发展型资助体系。
一、大学生发展理论
大学生发展的概念比较宽泛,概括起来主要有认知能力的发展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两个层次。
(一)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发展的理论
哈维格斯特认为培养社会成员所必须的知识和态度、追求并完成富有社会性责任的行为是发展的任务之一。埃里克森认为在大学生发展中,良好人际关系的确立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亚瑟奇克林认为能力培养、情绪控制、培养相互信任的独立性、成熟的人际关系、建立自我同一性、发展个人目标、实现整合性是大学生发展任务的7个要素[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满足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个性和人的社会关系等才能实现全面发展[2]。孔子关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能够对当代教育产生启发,认为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3]。
(二)我国大学生发展的研究现状和特点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少。按照大学生发展的主题内部关系来看,现有研究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大学生发展心理、大学生发展评价以及大学生发展需要。而按照大学生发展主题外部关系来看,主要研究方向有大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学生发展与文化、大学生发展与教师以及大学生发展的实践等[1]。我国大学生发展研究追求实际的可操作性,这对我国大学生发展实践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相应地,该领域的研究理论性弱,没有形成系统性理论研究内容,研究质量不高,重复性研究较多。
结合大学生发展理论、研究现状及特点,构建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要以促进学生发展、健全人格为最终目标,分类别、分层次,不断满足学生发展与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我国大学生现有资助体系现状与不足
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为保障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一)我国大学生现有资助体系现状
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主要形成以国家、学校、社会互补的资助格局,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了一些发展型资助体系。具体情况如下。
1.国家层面资助概况。第一,为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设立的各类奖学金,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防奖学金。第二,用于资助在校贫困学生的助学金,资助范围相对较宽泛,在实际操作中允许向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烈士、特困职工等家庭学生适当倾斜。根据最新文件精神,目前资助分为困难、比较困难、一般困难三个等级,资助标准分别调整为每年4 300元、3 300元、2 300元。第三,目前资助力度和规模最大的国家助学贷款。第四,学费、贷款代偿和部分师范生免费等[4]。
2.学校层面资助概况。高校涉及的资助项目有:各类高校奖、助学金;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对仍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烈士子女、孤儿、残疾等特殊学生实行学费减免;为学有余力贫困学生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对学生或其家庭突遭变故的临时困难救助等。
3.社会层面资助概况。社会资助丰富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形式,在助力贫困学生完善学业、提升自我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5]。社会助学很好地体现了我国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升综合素质。
4.目前研究出现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新的发展阶段,高校资助工作者也在对发展型资助逐步探究。发展型资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学生眼前物质层面的经济困难,而是在此基础上以更长远的眼光力求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前研究的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个性化资助管理服务体系、多元化资助体系等均是由物质帮扶向资助育人转变所提出的一些尝试与构思。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体系运行融合了国家资助、学校帮扶、社会关注三个维度[6]。以经济资助为主的体系基本保障了贫困学生的正常生活需求,新出现的关于发展型的资助体系的研究将会推动资助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文提出的“01型”学生资助体系也是在保障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对发展型资助进行的探讨与研究。
(二)我国大学生现有资助体系存在的不足
现有高校资助模式虽然大大地纾解了学生面临的经济压力,但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高校资助工作往往通过二级学院辅导员完成,并非真正从事资助管理的专职工作人员,在学生资助认定、真实需求、政策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后续的跟踪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造成育人效果不佳的结果。
1.资助认定机制不完善。高校资助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贫困认定工作,学生享有的一系列资助都要建立在通过贫困认定的基础上。当前贫困认定程序多是学生本人申请,同时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相应证明,经班级、专业(年级)民主评议公示,报学院资助工作小组。在实际认定操作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手段,主要存在三個问题,一是对于贫困证明学校无法实地核实。二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别,导致认定标准不一[7]。三是认定工作所强调的公开透明与保护学生隐私相矛盾,存在部分贫困学生因此不愿意参与认定,导致认定覆盖面不全。
2.资助工作队伍不专业。大部分高校的资助工作主要依托二级学院辅导员来展开,甚至整个学院的资助工作仅由负责资助模块的专职或兼职辅导员负责。首先,资助工作只依靠辅导员,结构单一很难进行深入研究。其次,辅导员接受的资助培训主要针对基本流程和材料规范,缺少专业化、系统化的资助培训。最后,同一学校不同辅导员在实施认定事宜时,由于个体差异,导致标准不一。
3.后续跟踪反馈不及时。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很大程度被认为是事务性工作,多是材料收集等机械性重复操作,目的是保证最后资金准确发放,一旦受助名单和分配金额确定预示着资助工作告一段落。对受助学生后续的资金使用、发展需求、育人实效等缺乏教育引导的动态管理及跟踪反馈机制。
4.学生发展需求不满足。现有资助体系侧重于经济层面的帮扶,缺乏对学生内在需求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心理关怀,缺少情感关注。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或多或少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压力,导致学生焦虑、压抑、自卑等问题的出现,而高校对这部分学生的特殊心理欠缺关怀与关注。二是社交能力欠缺,就业或创业竞争力弱。
三、学生发展视域下“01”型资助体系构建
笔者所在的学院学生工作倡导以“阳光学工”为引领,以思想建设为先导,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日常管理为重点,以学生成长为目标,创新“01”工作模式,体现“走进‘计算机’,实现‘0和1’。师生‘0’距离,朋友‘1’辈子。”的工作理念。力求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探索构建学生资助工作的“0”和“1”模式。学生资助工作强调立德与树人相结合、管理与关爱相结合、质量与特色相结合,推进“阳光学工”品牌建设,实施“关爱传导工程”,健全资助体系,完善资助制度,规范工作程序,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成效。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建立学院扶困助学“1”盘棋,切实落实立德树人,实现精准资助“0”误差。资助工作模式创新,正能量传递关爱“0”等待,热心资助覆盖“0”盲区;完善资助育人体系,让学生受益“1”辈子;提升服务意识,助力资助工作“1”条龙服务。由此,形成了理念新、模式顺、管理严的“01”型学生资助体系,以下作简要阐述。
(一)做好认定,精准资助“0”误差
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进与生源地高中、扶贫办、民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采用大数据、家访、谈心谈话等方式,在线建立贫困生保密档案,实施动态监测与调整,做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
1.采用大数据分析,一个不少“0”遗漏。资助认定工作依托全国扶贫开发系统以及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的共享和比对为建立泰州学院贫困生动态管理数据库提供了便捷可靠的资源,确保特定贫困生通过认定。应用数据库信息平台对学生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其中定期重点对学生在餐饮、购物等方面的消费信息进行采集,以便更好地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精准识别,并通过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对学生的困难程度进行更精准认定和覆盖[8]。
2.制定量化测评表,科学可行“0”投诉。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制定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量化测评表,从学生生源地(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学生家庭主要成员状况(父母年龄、父母健康状况、多子女情况、赡养老人情况),学生家庭收入情况(家庭收入、是否扶贫家庭)以及附加项(家庭遭遇突发变故)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权重,由学生如实填写并计算出分值,根据分值范围确定贫困学生的困难程度和等级,并根据实际环境变化和个人家庭情况变化保持动态更新。
(二)强化资助队伍,扶困助学“1”条心
健全高校資助队伍,按要求配齐人员,对资助工作人员开展定期培训,以此提升资助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全院上下党政、干群、师生共同参与。优化队伍结构,调动学校内部有效资源,重点关注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育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鼓励其积极投身于资助育人实践工作中。合力发挥高校思政功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确保资助育人机制的实效性。
(三)及时跟踪反馈,资助覆盖“0”盲区
系统化管理受资助学生,建立“管理—跟踪—反
馈—调整”机制,实现动态化管理模式。管理模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义务工作服务群、设置匿名问卷调查,鼓励公益服务部、班主任、资助辅导员召开资助育人座谈会,利用寒暑假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多举措多途径了解受助学生家庭情况、思想动态 、发展需求,及时反馈资助工作进展,提高育人实效。根据受助学生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策略,培养出达成学校、社会、企业期望的多元人才。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资助体系,确保资助工作“0”盲区,促进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
(四)创新资助育人,学生受益“1”辈子
资助育人是资助工作的新使命。当前,贫困学生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心理困惑、学业压力、就业挑战、能力提升欠缺等问题。泰州学院资助工作创新资助模式,力求从学生发展视角构建资助育人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受益“1”辈子,积极投身到强国伟业中去。
1.心理疏导,情感关注“0”距离。贫困大学生往往也有着心理资助的需求,长期的心理压力与困惑让他们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畏手畏脚[9]。在实际资助时,要协调处理好公开透明与大学生个人隐私之间的矛盾,推动隐性资助,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助人先助心,在开展资助工作时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充分利用院心理工作站“阳光你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以及线上“我在,你说”心理援助网络平台,疏解学生困惑,关注学生情感,拉近学生距离,助其心理脱贫。
2.能力拓展,素质提升“0”等待。资助的目标是要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拥有追寻梦想的底气与信心,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储备力量[10]。构建“01”型资助体系,进一步落实“助学 筑梦 助人”的机制,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重点培育以下几点能力。
(1)学习提升能力。完成经济资助后,我们首先会在受助学生考试前单独进行思政教育增强学生学习意识。然后以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充分了解贫困生的各科及综合学习成绩情况。根据学业成绩进行隐形分层分类。第一,从每年的国奖、省三好、省优干、校十佳大学生获得者中选出表现优异的贫困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在学院官网学生风采栏目以及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媒体进行宣传,同时邀请他们走上朋辈教育平台博雅讲坛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提供建设性意见,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对于考试挂科、成绩倒数,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通过困难等贫困生,建立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学习委员联动学业预警机制,通过有效手段合力对其加强干预、教育和管理。第二,二级学院建立三位一体导师制之贫困生导师制,根据贫困生年级、专业、薄弱点的不同,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机制,因势利导提升贫困生思想、学业、专业等方面的水平。第三,在贫困生群体中建立朋辈教育校级平台诸如专业学习小组,与外语学院联合组办英语四六级打卡学习组、与数理学院共同推出高数提升组等,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贫困生收获人生成功与幸福的敲门砖。“01”型资助体系根据部分贫困生自身特点,积极采取帮扶措施,一方面以人际交往为主题开展互动班会、专家讲座、户外拓展、分级辩论赛等来增强贫困生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技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会、自管会、社团、协会等学生组织积极开展各类外联活动时发布义务工作岗,专门设立公益部对接,针对贫困生发布义务工作和志愿服务等,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让其亲历学校的活动,拓展其人际交往能力。
(3)提高就业能力。贫困生面临多重就业压力,追溯源头主要来自于就业意识或就业能力欠缺。我们组织贫困生参加省级核心就业能力培训,校内开展各专业基本功大赛不断内强素质。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上,鼓励和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职业规划大赛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免费提供入驻校园阳光创业园的机会,让其通过实践确立自己的目标,正视自己的能力。通过校外实习岗、校内勤工助学岗用人反馈和校内外公益活动总结提升学生沟通与实践能力。总之,利用多元化的平台和机会,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
3.思想引领,精神激励“1”面旗。高校资助工作想要真正实现由“资助”向“培育”转变,最重要的是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引领工作。从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人复兴的强国伟业中去。从思想层面上用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红色基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诚实守信等滋润学生心田,端正学生思想。实践中把勤工助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引导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继而激励其反哺社会,体现感恩与担当。
四、結语
学生发展视域下“01”型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现有资助体系的有力补充。该体系在精准认定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的基础上,更关注其内在发展需求,继续创新资助形式,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能力以及思想状况。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强化自身素质,实现学生资助的“0”和“1”。“01”型学生资助体系坚持资助育人导向,注重反馈机制,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切实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后盾,也为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敏.大学生发展研究综述[J].教书育人,2009(24).
[2]杜彬武.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教资料,2009(22).
[3]张少平.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J].山西档案,2019(3).
[4]马彦周.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5]许翠梅.我国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9).
[6]张瑶,曹建新,樊建,等.新时期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初探[J].改革与开发,2019(1).
[7]王岚.精准扶贫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7.
[8]林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智库时代,2019(3).
[9]洪锐锋.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的发展性资助研究[J].教育文化,2018(12).
[10]陈玲,储昭辉,苏小松.基于案例的扶志教育在贫困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3).
224250118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