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思考

2022-03-19 23:48汪洋
中国市场 2022年1期
关键词:乡村经济体制机制三农

摘 要:“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针对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实现“村庄美”“生活美”和“乡风美”等方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健全完善“三农”体制机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三农”;乡村振兴;体制机制;乡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1-0025-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1.02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要举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1 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1.1 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动乡村振兴,就是要通过工业化来提升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夯实农业基础;就是要通过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重点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在加快城镇化中加强农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要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农民最迫切、最需要改善的地方,应该最先考虑,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助推美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逐步推开,较快改善农村面貌,更好地调动农民积极性,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理念、思路和措施。推动乡村振兴,就是要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真正做到顺应民心,符合民意。

1.2 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推进乡村振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带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同时,也将对传统农村社会结构造成巨大冲击,导致农村边缘化,进一步拉大城乡发展差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开展乡村振兴,可以扩大有效投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拉动即期经济增长,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1.3 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说,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只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1.4 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使然

2018年1月2日下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中表现最为突出。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實施,美好乡村的建设,成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诉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 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存在的问题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当前,在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有机结合度不够。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造福千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同时也是一项内容众多、点多面广的浩大工程,内容多、任务重、困难大、涉及面广,政府主导乡村建设是不二选择,但是首先要始终清楚为谁而建、依靠谁来建的问题,农民是乡村的主人,理所当然是乡村建设的主人。而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好的现象:群众参与度低、思想认识不到位,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存在“干部干,民众看”的现象,有些群众甚至认为这又是搞形象工程,认为推进乡村振兴是政府行为,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严重影响了乡村建设的进程和未来发展。

(2)规划编制与实际建设存在矛盾。就推进乡村振兴来说,科学规划是首要条件。规划只有因地制宜,体现较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才能确保能一张蓝图绘到底、能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能圆满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但现实中存在一些规划不清晰、随意性强的现象,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没有邀请专业的设计部门进行提前论证,使规划设计存在很多漏洞,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美丽乡村的规划一味要求高标准、高档次,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跟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进行调整,造成制定的规划假大空,缺乏可操作性。还有人认为规划就是“纸上画画”,没有意识到规划对村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有些村庄甚至边建设边规划,边规划边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效率低下,甚至是浪费资源,破坏乡村。

(3)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无法形成工作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有效完成的,需要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工作开展。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楚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甚至拖延工作的进度。有一些部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存在严重的部门主义,没有从全局和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存在很强的懈怠思想和消极思想,对工作执行不积极,更不愿意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使得乡村振兴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

(4)资金整合不到位、缺少支柱产业,后劲不足。乡村能不能振兴,资金问题是最大的瓶颈和障碍。从目前美好乡村建设的情况看,一些地方在筹措资金上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自主建设能力不强,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水平不高。有的还是习惯和依赖政府的投资和专项资金,忽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获得资金支持,这就造成乡村建设缺乏资金保证。同时,因农村缺乏支柱产业,缺少发展的原动力,集体经济薄弱,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也制约了美好乡村的建设。

(5)宗族、村霸等势力的消极阻碍。乡村振兴举措的稳步落实、扎实推进,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宗族等势力的存在,有时成为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最大障碍。一些地方的宗族势力和村霸采用威逼、蛮横、利诱等手段,阻碍规划、干扰选举、歪曲民意,拉拢胁迫村领导,采用种种手段参与社会利益的再分配,从事非法经营,甚至对上级的政策阳奉阴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2.2 产生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有:一是思想认识有所松懈。部分乡村干部思想认识滞后,工作推进中存在消极畏难情绪,在乡村振兴的谋划实施上用心用力不足。二是乡村特色彰显不够。部分村庄建设亮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未能充分挖掘乡土元素和彰显乡土风格,不能凸显村庄的景观、文化特色。三是产业发展支撑不够。部分中心村产业发展基础较弱,主导产业不明显或特色产业规模不大,产业化程度较低。四是长效管护亟待加强。县区层面虽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但乡镇、村层面因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村民不良生活习惯仍不同程度存在,乱扔垃圾、乱倒脏水等不文明行为还比较多,导致建设成效难以巩固。五是仍有部分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淡薄,甚至无视法律规制,加之打击不力,致使村霸等黑恶势力横行乡里。此外,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三农”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3 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思考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为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实现“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新要求,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3.1 围绕“生活美”,壮大乡村经济

(1)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在新时代,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必须突出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要重视和运用农产品的诸如种子种苗标准、产品标准、环保标准、管理标准、安全标准等,提供更多的有保障的健康绿色农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引导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育主导产品,创建知名品牌。加大农业科技和设施装备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中心村土地(包括耕地、林地、水面)流转工作,变分散经营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清理登记村集体现有土地、厂房、校舍、水面等存量资产资源,并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进行盘活开发。探索以入股、租赁等形式发展符合农村实际的农业产业项目,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等多渠道解决乡村振兴资金投入问题。

(4)要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强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和连锁超市建设。发展农村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广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直采配送等农产品营销模式,鼓励农民通过合作社或公司化经营方式,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商贸等服务性行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乡村振兴,还需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3.2 围绕“村庄美”,优化乡村环境

(1)要修编完善乡村振兴规划。合理界定“十四五”时期的建设重点和建设时序,并为未来农村建设发展预留空间,实现近期任务和长远目标的有效衔接,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形成重点中心村、一般中心村和保留自然村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村庄体系。结合当地自然特点,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确保体现村庄原始风貌、彰显乡村特色、注重发掘历史文化内涵。

(2)要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整治后建设、先清拆后整治、先地下后地上的工作思路,优先开展“一改”“两聚”“三清”“四拆”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同时,同步实施以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公共设施配套化为内容的“五化”工程,加快实现“水清、岸绿、路畅、村洁、景美”的建设目标。

(3)要开展农村环境配套整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抓好县乡道路改造、村路提升延伸的同时,重点推进中心村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小流域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力度,推进田、水、路、渠综合配套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实施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精准使用、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水源、空气、土壤污染问题。全面提升农村生态涵养功能,逐步形成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乡村。

(4)要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从制度、人员、职责、经费等方面强化落实。探索建立“财政补助一部分、社会资助一部分、村集体和村民自筹一部分”的筹资机制,示范推广农村环境卫生市场化保洁运行机制,确保垃圾、污水等设施正常运行。

3.3 圍绕“乡风美”,浓郁乡村文明

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提升乡村精神文明水平,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村民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也是基层政府的基本职责。

(1)要创设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发展新环境。第一,在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谋划建设上,施行多规合一化。坚持全域发展、顶层设计,把乡村文化项目、旅游项目等统一规划,实现文化资源整合、建设资金整合和人才资源整合。如把文化场所与村民活动中心、村老人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等整合规划,统筹建设,实现一室多能,杜绝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第二,在文化基础设施项目谋划上,走向空间开放化。由“空间有限”到“空间无限”。要谋划如乡村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农家大院、农家乐大舞台、文化村落等区域较大的文化大空间建设。让处处有文化,处处有景;处处可体验、处处可欣赏。第三,在服务管理上,实施管理网络化。结合乡村网络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逐步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管理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共享面更广,影响力更大,既满足当地村民文化需求,也满足乡村外来游客休闲旅游需求。

(2)要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新产品。在新时代,村民对文化需求越来越丰富,从大众走向个性,从单一走向多样,为此,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让文化拳头产品成为乡村旅游精品。除了着力打造乡村节庆文化品牌、乡村民俗文化品牌和非遗文化品牌外,还要着力打造乡土文化品牌。乡土文化具有原生性、鲜活性,在文化村落中,形成各自特色,一定会为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休闲体验注入原动力、新活力。

(3)要创新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机制。公共文化服务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全域发展新机制。第一,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类相关政策,包括社会主体参与的配套政策、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政策等,营造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鼓励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多元、多层、多样供给,扶持公共文化活动活跃开展。第二,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强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确保设施建设资金、设施管养资金、场馆免费开放资金均能逐步得到公共财政保障,真正让村民受益;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企业公益资助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社会多方投入、合力共建的良好机制。第三,强化人才保障机制。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服务效能。要充实乡村文化管理人才,做到乡镇文化单位和文化活动场所有编有岗,岗上有人,管理到位。同时加大对管理人才的岗位培训,提高业务素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要保护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他们是乡土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的继承者,保护并发挥他们的作用,有利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第四,建立依法保障机制。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村民基本文化权益,各级政府要增强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变行政观念,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作为”,形成工作合力,谱写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篇章。

4 结语

总之,从决胜全面小康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注“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决策。实施乡村振兴,必须立足国情农情村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报,2020-12-30.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作者简介] 汪洋(1967—),男,汉族,研究生,中共铜陵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主任、党建教授、安徽省社科院副研究員,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403501186362

猜你喜欢
乡村经济体制机制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以全域旅游带动河北乡村经济思考
以全域旅游带动河北乡村经济思考
以全域旅游带动河北乡村经济思考
检察机关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