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拓展的企业动态能力提升和应用研究

2022-03-19 22:37张铭洋李璐璐
中国商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动态能力政府补助社会资本

张铭洋 李璐璐

摘 要:拓展的资源基础观强调了外部联盟伙伴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2014—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企业由外部获取的知识资源和物质资源两个角度研究其对企业内部动态能力的影响,并剖析组织资源冗余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机理。实证结果发现:校友联结有利于实现关联高校的知识资源溢出效应,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企业所获得的政府补助有利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组织资源冗余正向调节了校友联结与企业动态能力的正相关关系,负向调节了政府补助与企业动态能力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校友联结有利于企业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但与企业适应能力存在倒U型的影响关系。本文研究对拓展的资源基础观在分析企业动态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拓展了产学研研究视角,丰富了校友联结这一独特社会资本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校企合作;政府补助;动态能力;组织冗余;社会资本

本文索引:张铭洋,李璐璐.<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05):-126.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3(a)--07

1 引言

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技术更迭逐渐提速。然而,经济放缓并未缓解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伤痛。伴随着新冠疫情的肆虐蔓延,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生存的重大挑战。由于市场竞争环境的动荡变化,企业亟须提高适应匹配市场环境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而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为应对环境的变化,保持核心竞争力的行为导向,目的性修改和扩展现有的资源基础、创新流程和产品,不断获取、整合或构建企业内外部条件的能力,是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动态能力强调的是组织通过循环往复的资源协调,形成一种难以模仿的新资源组合,从而形成对环境快速变化的应变能力,显然资源禀赋结构在企业提升动态能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资源基础观提出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掌握有价值的资源越多,越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有利优势,但该理论的缺陷在于过分强调企业控制所拥有的资源,由此产生的企业战略将无法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发展,逐渐衍生出“拓展的资源基础观”,该理论强调了外部联盟伙伴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外部资源的牵引,可以帮助企业突破“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将外部资源内化成组织的竞争力,以此增强竞争优势。而所谓企业的外部资源,无非是对于像资金这种物质资源和像知识这种非物质资源的获取。

从知识资源的获取层面来看,根据社会网络理论,企业若想弥补内部资源的不足,可以通过与外界建立和维持紧密联系从而获取隐形知识。在众多合作方式中,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融合无疑是企业寻求知识资源的重要方式,虽然高校等科研院所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和人才,但由于企业与高校等机构处于割裂的状态,两者间缺少了必要的联结机制,从而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进程。企业中高管校友的这层特殊身份,可以发挥校友联结的资源效应,帮助企业建立起与高校的联系,构建产学研联盟。现实生活中通过校友关系形成企业与高校的联结也有很多案例,如周大生珠宝董事长周宗文在地大搭建了周大生产学研基地,并与母校合资创建了“中欧珠宝创业学院”。东旭蓝天新能源公司副总裁孙大鹏给武汉母校引进了近80亿的新能源项目,并将华中总部落户武汉,计划未来企业在新能源方向的发展等。由此可见,高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高管通过校友关系可以直接对接知识供需双方,有效解决产学研合作割裂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校企双方资源的整合,帮助企业获取更多有价值的资源和信息,特别是珍贵的知识资源。那么,高管能否通过校友身份发挥关联高校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而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呢?以往研究尚未展开深入讨论,因此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挖掘。

从物质资源的获取层面来看,由于企业的动态能力是一种隐性能力,这使得投资者很难判断其潜在价值,同时作为企业的一种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很多时候不方便向外界透露详细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获得融资的动态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政府通常控制着大多数的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的配置,因而政府也成为企业的重要联盟伙伴。已有学者探究了政治关系、税收优惠或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关系。但政府补助作为政府对企业十分重要的激励政策,能够直接对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鲜有学者直接针对政府补助探讨其与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因此,本文将立足该视角,深入探究政府补助这一物质资源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关系。

与此同时,财务冗余是企业内部的一项重要资源,是财务灵活性的表现。组织资源的冗余程度影响着管理者决策的自由度,寻求外部合作的本质也是企业的一项战略决策,企业内部组织资源冗余程度很可能是影响企业获取外部资源进程的一个重要调节变量,因此本文将组织资源冗余同时纳入模型,研究企业内部资源对外部资源影响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

综上,本文基于拓展的资源基础观,从知识资源和物质资源两个层面研究其对企业内部动态能力的影响关系,考虑到除了校友联结是否存在本身,社会资本的价值会随着高校的质量而有所不同,并以中国6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统计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标准,由于高校成果信息披露在时间上的滞后性,最终本文选取2014—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高校校友联结与政府补助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关系,以及组织资源冗余在上述影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动态能力

长期以来,关于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现有对动态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态能力的不同维度以及动态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在细分维度上,有学者将动态能力細分为机会感知和塑造能力,机会把握能力和组织资源重新配置能力;或将其分为内外部配置与整合能力、资源获取能力、网络能力与战略性路径结盟能力等,其中受到普遍认可的是将动态能力细分为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吸收能力是企业基于既定知识基础,对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进行识别、吸收并应用于企业实践的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企业通过辨别和把握外界机会对内部资源重新配置的能力,表现为企业决策的预见性、连续性和获取配置资源的快速有效性;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关注现有资源与市场的关系,配合创新所需的各生产要素,开发新产品或开辟新市场的能力。

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中,有学者发现企业动态能力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或企业动态能力中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会促进战略突变的发生等。通过检索文献结果看,现有学者对企业动态能力形成机制的研究较少,而动态能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如何提升企业动态能力是学者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2.2 校友联结与动态能力

校友联结是指高管利用校友身份作为一种情感纽带,形成企业与高校交流的桥梁。这种联结很大程度上建立了信息流动渠道,缩短了产学研的对接距离,从而降低了企业从高校获取知识的成本,减少两大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王雯岚(2020)研究发现,高管通过校友联结,可以有效对接知识供需双方,通过这种联系,高校可以快速地了解企业诉求,企业也可以及时掌握高校知识的实用价值,更好地发挥高校知识溢出的积极效应,促进高校的科研成果向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化,同时对企业的创新质量和数量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高管来说,校友身份会滋生母校情结;而对于高校来说,企业高管是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双方间建立的信任关系会促进产学研的合作深度,从而保证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对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产生积极影响。高正(2019)研究发现,组织间的信任程度与企业对机会的识别效率存在促进作用,可以加快技术知识付诸实践的进程,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即动态能力中的感知、创新和重构能力。曾萍(2013)研究发现,企业通过增进与高校的交流,可以更容易了解行业内技术发展的趋势,并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珍贵的知识与资源增强企业的动态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高管校友联结能够实现关联高校的知识资源溢出效应,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

2.3 政府补助与企业动态能力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件政策的出台往往代表了政府对某行业的支持,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获得政府的补助支持。侧面来讲,企业获得了政府补助体现了企业与政府建立的良好关系。因此,企业在获取政府补助这一过程中,有利于解读相关支持政策,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识别市场变化等有价值的信息。企业善于把握机会并应用于实践,可以提高动态信息利用的能力,即动态能力中的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强调了组织内部对资源的配置能力,自然受到资源基础的重要影响。政府补助可以为企业带来物质资源优势,有利于企业提高资源获取的效率,强化适应能力的资源基础。

此外,由于中国目前关于产权保护的机制还不够完善,这导致企业在开展创新活动时动力不足,当出现创新市场失灵的问题时,政府通常会通过出台补贴政策对其加以缓解,即通过发放政府补助的形式,弥补创新外部性损失的收益,对创新投资波动起到缓冲作用。同时政府补助可以作为一种信号效应,向外界表明企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向外界传递企业内部财务的积极信号,赢得投资者的信赖,缓解融资约束问题,使企业在创新活动上拥有更多可配置的资源,保持创新持续性,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综上,政府补助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利用的能力和资源获取的效率,强化资源重组,提升企业整体的动态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政府补助有利于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

2.4 組织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

组织冗余资源被视为超出组织实际需求而保存下来的可支配的超额资源。Gruber (2010)研究发现,企业内部的资源冗余度越高,越能支持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搜寻,使管理者在如何使用资源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对于管理者在利用其校友身份与高校建立联系的过程中,组织的冗余资源会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大的决策自由度,为校企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增进校企交流进程,更好发挥高校知识溢出的积极效应,促进高校的隐性知识向企业流动,且冗余资源意味着企业的研发资本更雄厚,在外部融资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后备资源,为企业在资源的重新配置上与创新活动中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使企业将获取到的高校隐形知识更好地组织运用于动态能力的提升上。但对于企业在获取政府补助这一外部资源的过程中,组织资源冗余本身即代表了企业内部物质资源的充足,这可能会延缓企业寻求获取外部物质资源的进程,从而对政府补助促进企业提升动态能力起到抑制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组织冗余资源正向调节校友联结与动态能力的正相关关系.

H4:组织冗余资源负向调节政府补助与动态能力的正相关关系.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3 实验设计

3.1 样本选取与变量定义

CEO作为高管团队的核心,是企业重要的领导者。因此本文从CEO校友联结所产生的资源效应展开讨论。本文以2014—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其中剔除金融类企业、ST企业和数据缺失企业,最终得到852个样本数据。考虑到校友关系这种特殊的社会资本价值会随着高校的质量而有所不同,因此以中国6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为标准,对企业CEO有过上述高校教育经历的样本进行筛选。其中企业高管相关教育背景信息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关联高校科研成果数据取自2014—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企业专利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手工整理,其余财务数据取自WIND数据库。

3.2 变量定义

(1)因变量:企业动态能力(DY)。参考赵凤,王铁男(2016)的做法,对吸收能力(R&D)采用研发强度表示;对适应能力(Acv)采用研发强度、销售强度和资本强度三者的变异系数表示,该值越高代表资源配置的多样化程度越低,为保持该系数同适应能力方向一致,本研究对该变异系数采用负值处理;为更全面地反映企业创新能力,本文采用技术人员占比、研发强度以及专利总数三个指标进行评价,将三者标准化后加总以衡量创新能力(Inno),该指标越大,创新能力越强。最后将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值加权平均后加总代表企业的整体动态能力。

(2)自变量:校友联结(Resource)。本文主要研究针对CEO校友联结情况,以中国直属教育部65所高校为标准,寻找企业CEO拥有此类高校教育经历的样本企业,并用其曾在高校的专利产出衡量企业通过校友联结可能获得的资源。专利是高校的重要知识成果,能够突破区域限制,对远距离的企业产生溢出效应,因此本文使用高校三类专利申请数代表校友联结的资源效应,在数据处理上采用数值加1后取对数处理。政府补助(Sub):政府补助是指公司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不含政府作为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本文中政府补助数据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年度报告附注中政府补助明细一栏,统一采用政府补助总额来衡量当前年度政府对企业的直接资助程度。

(3)调节变量:组织资源冗余(Or)。参考连燕玲(2019)的方法,采用现金比率作为组织冗余资源的替代变量。现金比率代表企业的变现能力,是相对当前负债流动性最好的指标,该指标越大,代表组织资源冗余程度越高。

(4)控制变量:考虑到其他变量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本文加入了资本结构(Lev)、企业规模(Size)、流动比率(Cr)、企业成长性(Growth)、上一年的资产收益率(ROAt-1)作为控制变量进行研究。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通过描述性分析结果发现,动态能力DY均值为1.247,代表企业平均动态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吸收能力R&D的均值在0.059,表示企业的研发强度为5.9%,研发强度普遍偏低。适应能力平均值为-2.176,代表企业平均适应能力呈低水平,企业配置资源差异性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相关数较低,通过方差膨胀因子检验,VIF最大值为5.75,远小于10,因此样本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变量间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值如表2所示。

4.2 实证分析

在各回归分析中,本文对各模型进行了Hausman检验,结果均在5%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1)结果显示,Resourse对DY会产生正向影响(β=0.0311,p<5%)说明校友联结能够促进高校知识资源的溢出,增强企业的整体动态能力。假设H1得到验证。模型(2)结果显示Sub对DY会产生正向影响(β=0.0027,p<10%),说明政府补助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动态能力,假设H2得到验证。模型(3)结果显示Resourse×Or对DY会产生正向影响(β=0.0258,p<5%),说明组织冗余资源正向调节校友联结与动态能力的正相关关系,假设H3得到验证。模型(4)结果显示Sub×Or对DY会产生负向影响(β=-0.0046,p<5%),说明组织冗余资源负向调节校友联结与动态能力的正相关关系,假设H4得到验证。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4.3 分析与讨论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知识是一种极具价值的资源,但知识通常很抽象化,并非像政府补助这类资源可以被直接利用。因此,本文期望从原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高管校友联结所产生的知识资源效应分别对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

鉴于在企业创新能力的测量中加入了专利指标,因此考虑到专利产出的滞后性,在研究校友联结对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中,将Resourse进行了t-1处理。结果显示Resourse与R&D和Inno分别在5%、1%水平下正向显著,说明校友联结产生的知识资源效应能够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原因在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通常以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两种方式存在,而行业中的突破性发现以及在组织核心能力的塑造上,隐形知识才是关键。但隐形知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高校是知识的聚集地,企业通过高管校友身份与高校建立联系,能够有效实现隐形知识的交互和转移,从而为企业注入前沿信息和技术趋势,提高企业对机会的识别效率,即动态能力中的吸收能力。另外,通过校企合作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从高校获得的前沿知识,有利于企业将分散的创新资源要素重新整合,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但结果显示Resourse对Acv是不显著的,因此本文进一步加入了Resourse 的平方项展开分析,结果显示Resource2与Acv在1%水平下负向显著,说明校友联结產生的知识资源效应与企业适应能力呈倒U型关系。本文推测原因在于适应能力强调的是通过识别外部机会而对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代表着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在知识从高校向企业转移的过程中,有利于企业更新现有的知识储备,在资源配置上改善思维固化,减少原有的内部路径依赖,一定程度上会增强企业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但随着异质性信息和知识的不断渗入,知识差异问题也会逐渐凸显,这也增加了企业配置资源的难度,外部信息和企业内部资源很难完成持续有效地整合,因此企业的适应能力会达到一个最高点后逐渐下降,即高管校友联结的资源效应与企业的适应能力呈倒U型关系,进一步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4.4 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数据的稳健性,本文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的衡量方式对数据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上文中对创新能力的衡量采用了技术人员占比、研发强度以及专利总数三者标准化后之和,考虑到发明专利更能代表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在稳健性检验中对创新能力采用技术人员占比、研发强度以及发明专利总数三者标准化后之和,并对动态能力重新计算进行验证。回归结果显示,结论与前文保持一致,稳健性结果如表5所示。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拓展的资源基础观,同时考虑企业从外部获取的知识资源和物质资源对企业内部动态能力的影响,并剖析组织资源冗余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机理。实验结果发现:校友联结有利于实现关联高校的知识资源溢出效应,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企业所获得的政府补助有利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组织资源冗余正向调节了校友联结与企业动态能力的正相关关系,负向调节了政府补助与企业动态能力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校友联结有利于企业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但与企业适应能力存在倒U型的影响关系。

5.2 研究启示

本文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1)充分利用高管的校友身份促进校企合作进程。基于高管校友联结关系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积极影响,建议企业充分利用好高管校友关系这一独特的社会资本,与关联高校建立良好关系,增进企业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交流的机会,不仅可以促进高校隐形知识向企业的流动,而且可以帮助高校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使科研工作与现实相结合,从而促进其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

(2)有针对性地吸收外部知识资源。基于高管校友联结对企业适应能力的倒U型关系,建议企业在吸收外部异质性知识资源时要有选择性,虽然新知识的获取可以为资源的配置提供新思路,但随着知识和信息的大量渗透,知识差异问题会逐渐突出,企业资源配置难度随之增加,这将不利于企业适应能力的提升。因此,企业面对新知识时要有选择地吸收利用,从而达到知识资源提升企业配置资源能力的最佳状态。

(3)基于政府补助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积极作用,建议企业注重建立与政府间的良好关系,及时了解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争取获得政府补助的支持。此外,建议政府继续推动对企业的补助支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积极影响,帮助企业缓解融资约束等问题,从而促进企业内部动态能力的提升。

(4)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基于组织资源冗余的调节作用,建议企业在日常的经营发展中对内部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在保证正常经营发展的基础上留有一定的冗余资源,不仅可以应对突发事件,使企业根据形势变化对管理制度适时调整,而且可以作为后备资金,增加管理者决策的自由度,为企业的资源配置、创新管理等活动提供支持。

5.3 学术贡献

(1)本文通过甄别动态能力的不同类型,更为细致地研究了外部资源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从知识资源和物质资源两个方面为企业动态能力提升提供新的解释,丰富了基于拓展的资源基础观在研究企业动态能力方面的应用价值。(2)丰富了高管的高校校友关系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本文研究发现高管可通过校友关系发挥关联高校知识溢出效应,提升企业动态能力。然而,现有关于校友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与投资者之间,鲜有学者将企业高管所在高校的知识资源溢出效应作为考察对象,且关于高校知识溢出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高校的知识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鲜有学者从企业的动态能力视角开展研究。所以本文基于该研究缺口,探究了高校校友联结的知识资源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关系,丰富了高管校友关系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Wang C L,Ahmed P K.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

Helfat C E. Know-How and Asset Complementarity and Dynamic Capability Accumulation: The Case of R&D[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5):339-360.

Teece D J,Shuen P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 18(7):509-533.

楊林,和欣,顾红芳.高管团队经验、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突变:管理自主权的调节效应[J].管理世界.2020,36(6):168-188.

朱斌,李路路.政府补助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J].社会,2014,34(4): 165-186.

Lavie, J. M. Academic Discourses on School-Based Teacher Collaboration: Revisiting the Arguments[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006,42(5):773-805.

张文红,赵亚普,陈爱玲.外部研发机构联系能否提升企业创新:跨界搜索的中介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4,32(2):289-296.

Winter S G.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p991-995)[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24(10):991-995.

曾萍,宋铁波.政治关系真的抑制了企业创新吗:基于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1,29(8):1231-1239.

曾萍,李明璇,刘洋.政府支持、企业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传导机制与情境调节[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28(4):31-38.

Borch O J, Madsen E L. Dynamic capabilities facilitating innovative strategies in SM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entrepreneurship, 2007,1(1):109.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28(13):1319-1350.

曾萍,邓腾智,宋铁波.社会资本、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4):50-59.

杨林,和欣,顾红芳.高管团队经验、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突变:管理自主权的调节效应[J].管理世界,2020,36(6):168-188.

王雯岚,许荣.高校校友联结促进公司创新的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0(8):156-174.

高正,陈志军.产学研合作与动态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战略变革前瞻性和学习承诺的调节作用[J].东岳论丛,2019,40(3): 82-94.

吴剑峰,杨震宁.政府补贴、两权分离与企业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2014,35(12):54-61.

李健,杨蓓蓓,潘镇.政府补助、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创新可持续性[J].中国软科学,2016(6):180-192.

Gruber, M. Exploring the Origins of Organizational Path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Newly Founded Firm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0,36(5):1143-1167.

赵凤,王铁男,王宇.开放式创新中的外部技术获取与产品多元化: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J].管理评论,2016,28(6):76-85.

连燕玲,叶文平,刘依琳.行业竞争期望与组织战略背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19,35(8):155-172.

梁俊伟,黄德成.高校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1):82-96.

郭泉恩,孙斌栋.高校知识溢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区域的空间计量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7,26 (4):82-92.

2755500520201

猜你喜欢
动态能力政府补助社会资本
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的定位研究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政府补助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新常态下的动态能力战略理论的价值和企业实践研究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
基于战略视角的小米科技动态能力分析
企业动态能力对其绩效影响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