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
高一語文必修节选有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地坛在史铁生心中拥有神圣的地位。地坛可说是史铁生的精神母亲,而母亲成为他心中永远的地坛。课后阅读《我与地坛》全文,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800字;尽量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不要人云亦云。
现在提倡整本书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全文共13000多字,内容丰富,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主题,譬如“生命的感悟”“母爱”“生与死”“宿命”“反抗”“坚忍、顽强的意志”“向死而生”等,读后感关键是要读出自我的独特感受,写出别样的发现,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我们最好能够由《我与地坛》的某一个内容为由头,联系现实,借题发挥,表达富有个性的观点,而不能就事论事。
读后感,是中学的常见文体。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甚至一句名言、一段歌词,都可以把自己的具体感受、获得的启示写成文章,这就是读后感。读后感通常有三种:缩写内容提纲,写读书的体会感想,摘录佳句好段。我们所说的读后感,通常指阅读后的体会感想。
阅读完一本书,感受多多,如果读后感写得面面俱到,常会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理解不透彻,文章必然平淡无奇。因此,写读后感必须先认真思考,分析提炼,深入挖掘,不人云亦云,写出自我最深刻的感受。要能联系实际,阐明“读后”感悟。可以联系个人、联系社会,也可以联系历史教训、当前形势,最好有较强时代感,突出时代精神。
读后感,既要写“读”,适当引用原文事例,又不能太多,以概括叙述为主;更要写“感”。可以夹叙夹议,引用要简洁,说理重分析;最好叙述、说理、抒情相结合。叙述是基础,议论是叙述的深化。
读后感不必面面俱到,要重点突出,用三四句话加以概括,以百字内为宜;也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以写“体会”为主,重在“感”。联系生活实际后,结尾最好再回到作品。最好摘取一点向深处挖掘,写出有新意的感受。
轮椅、地坛与他
□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高一 王诗语
【标题需要修改,主题不明确,有种叙事的味道。文题最好是文章中心论点,或富有哲理。】
2010年的最后一天,凌晨3点46分,我泪眼婆娑地送走了我多年的好友,史铁生。
我是一辆轮椅,由于年纪已大,车轮及金属支撑架早被磨得失去了光泽,我的朋友史铁生,在我的身上度过了一生,也许我们心意相通,又也许我们早该融为一体。
在医院这个神圣而悲伤的地方,我孤零零地立在铁生原本所睡的床边,一阵风吹来,将护士未来得及收起的书翻了几页,《我与地坛》,这是铁生遗留的巨作。那一个个熟悉的字迹,带着一丝丝回忆的风扑面而来,看着看着,泪水又不由自主地落下,仿佛回到了从前,我,地坛与他的日子。
数年前,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被安置在我的座椅上,压抑的沉痛气息笼罩着我,“我不想活着,活着还有什么劲呢?”我听见这声音在他脑海中叫嚣,随后它就变成了言语从他口中吐出,那声音是悲愤的,凄凉的,也是不甘的。
死折磨着老朋友,直到那个阳光正好的上午,我们遇见了地坛。
铁生的文字,描绘出了他眼中的地坛,地坛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却并不残破。好比他自己,虽残疾无力,却也不颓废,在这里他遇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打过或没有打过招呼的,半熟或陌生的人。
【文章前6段采用记叙文的写法,叙事过多,占了近一半篇幅。通常情况下,读后感前后叙述的文字,尽量不要超过文章的三分之一。一篇读后感,前半部分叙述,后半部分议论,过于机械,不好。】
不知过了多久,铁生终于不再思考要不要去死这个悲凉的问题,而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玛佐夫兄弟》里说过的“人没有信念不能存活,因为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仅仅单纯地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他开始探索和探寻人为什么活着。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对地坛说,果不其然,铁生真的成为著名的作家。
地坛和我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铁生活得太苦了,”地坛说,“也许出生对他来说确实是一场折磨,是上天的惩戒。”
我思索了一会儿,轻轻叹了口气说:“我并不否认你的话。”我略加思索道:“但是,就是因为铁生残废了双腿,他才会走向写作,才会以文学的方式去探求健全生命的意义。”
【上面两段是以对话体形式出现的,议论文或读后感中,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或俗语,但口语、对话式的段落尽量少用。】
是的,他在残缺的生命里,每天与病魔战斗的闲暇时刻,拖着残缺的身体,写下《我与地坛》。在这里,他与地坛同病相怜,地坛是他的精神家园,也是他永远的母亲。
我是一辆轮椅,由于年纪大,已记不清那位默默付出的伟大母亲的模样,只记得我留下的车辙上覆的一层焦急迫切的脚印,它来自铁生的母亲。
漫长的岁月已过,那个坐在轮椅上过了一辈子的史铁生,终于用灵魂站起了身。
我好像看见了他的背影,坚韧的、坚定的、顽强的,向属于他的天堂走去。
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了信念。
【以上五段,叙事、议论混杂,逻辑不清晰。】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像史铁生一样,不畏风雨,不畏生死,坚定地怀揣着自己的信念,走出生命的道路,不会太璀璨,但一定很耀眼。
虽然你不能行走,常年被固定在轮椅上,但你拥有立直的灵魂。虽然不想道别,但时间已到,我们该分别了。铁生,愿你的灵魂长久地奔跑,愿我、地坛与你再次相遇。
【“固定”一词,不准确,可改为“禁锢”。“立直”,也不好,改为“直立”。文章结尾抒情意味很浓,意味深长。】
文章前6段采用記叙文的写法,叙事过多;后半部分采用议论文的写法,对考场作文而言,不太和谐。然而,这种形式的作文在考场中常常出现。在考场作文中,这种“一半记叙,一半议论”形式的作文,常常被老师戏称为“四不像”作文,一般都在及格分以下。读后感,最好采用议论的笔法,叙事尽量少一些。文章前半部分可以删去不相干的内容,概括压缩内容。读后感一般不出现对话的形式,更多的是以引用名人名言的形式出现。
其实,这篇文章的写法不同于一般的读后感。作者通过精读课文,重新组织文章内容,加以想象,想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思路不清晰,运用不恰当,导致作文不成熟。如果以记叙的方法写作,倒不如转换视角,以“轮椅”的视角,看史铁生一生对命运的反抗,最好全文都采用记叙形式呈现。下面是按照读后感写法升格原文的示例。
轮椅上那颗直立的灵魂——读《我与地坛》有感
□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高一 王诗语
又一次阅读《我与地坛》,看着史铁生那一行行熟悉的文段,我依然感动不已,心里五味杂陈,为他的遭遇,为他不屈的精神。
40多年前,这个年轻的小伙不幸双腿瘫痪,一生只能与轮椅为伴。“我不想活了,活着还有什么劲呢?”他心有不甘,声嘶力竭地对着母亲叫嚣,随后是一阵悲愤、凄凉的哭诉:到底该何去何从?从此,生与死的问题一再纠缠着他,也不时折磨着他。直到一个阳光正好的上午,他遇见了地坛。
【将原先的前6段压缩在百字以内,强化概括,删去不相关的内容。叙述、议论相结合。】
那时的地坛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冥冥中与地坛宿命般的相遇,可谓同病相怜。他在荒芜的地坛里苦苦沉思了15年,地坛的每一棵树下他都走过,地坛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着他的车辙。最终,在并不衰败的地坛里,他获得了某种启示:人可以被命运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人虽然残疾,但不能颓废。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有曰:“人没有信念不能存活,因为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仅仅单纯地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他开始探索命运,寻找生命的意义。对他来说,不屈地活着确实是一场惨烈的折磨,也是上天对他的考验。因为他的信念,因为母亲的鼓励,他走向了写作,他以文学的方式探求思想的健全,他要用纸与笔去撞开一条生路,用文字打败命运。
而他默默无言无私付出的伟大母亲,也给予他无尽的前行动力。他在地坛留下的每一道车辙上,也留下了母亲一个个迫切的脚印,沾满了一位焦急的母亲不竭的关爱。
他每天与病魔斗争,拖着残缺的身体,终于写下煌煌之作《我与地坛》。地坛最终成为他的精神家园,也成为他精神上的母亲。自此,他一发不可收,一篇篇佳作喷薄而出。
【借题发挥,前后形成文脉,过渡自然。】
“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他后来常常自嘲道。但他不幸的命运,更让我对他心生敬意。每当看着他坐在轮椅上阳光般微笑的照片,我都仿佛看见他高大的背影,以及坚韧、坚定、顽强的精神。
诚如他所说:“在神的字典里,行与路共用一个解释。”终其一生,他不畏挫折,怀揣坚定的信念,踩出一条新生之路,虽不璀璨,却也耀眼。在中国所有的作家里,我最钦佩他的坚强。也许,这就是他给我的启示。【文章引用精练,尽量富有哲理。】
常年被禁锢在轮椅上的你,最终打败了很多常人。但愿我们在你的地坛再次相遇,我想一定会的。因为你的那颗直立的灵魂,让你的精神永驻人间!【结尾升华主旨。】
文章压缩大量叙述性文字,简要叙写史铁生的生平事迹,写出史铁生“怨愤—平静—反抗—解脱”的心路历程,点出轮椅上一颗直立的灵魂。升格文章更多是借题发挥,让人耳目一新。
读后感常见形式:首先,简述相关内容。如文章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文章内容概要,简要交代感想从何而来,为后文议论作铺垫。此处要突显“简”,不能大段叙述作品具体内容,而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联的部分,省略无关的内容。
其次,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简洁的句子表述,称为“观点句”,即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位置灵活,初学者最好开门见山,写在篇首。
再次,证明观点。这部分要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不能空洞,要有具体事例。
最后,联系实际。“实际”可以是个人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注意围绕中心观点,而不能前后脱节。
301350190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