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璇,李嘉程,江春霞,向海燕
(西安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我国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突飞猛进,在会计学领域也有明显体现。现阶段我国各类院校建立会计学专业的各层次学科体系,会计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也不断受到理工类院校的重视。目前,包含理工类院校在内的会计学科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
然而,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诸多问题在理工类院校的财会教学过程中出现[2]。理工类院校如何充分展现自身特色及优势,并进行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已是理工类院校迫切需要重视与应对的重大课题。本文对理工类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汇总,分析理工类院校在会计学专业学科建设过程与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理工类院校各专业教学存在同质化的现象,导致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界定与未来职业导向不清晰、特色不鲜明。制定符合理工类院校特色和行业需求的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进一步为会计学专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满足市场与日俱增的多维度需求。
现阶段,我国理工类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在层次的完整性、结构的科学性上存在不足。除系统性地讲授专业必修课程,数据管理、工程建设、风投风控、互联网应用、智能化等领域知识体系的建设也尤为关键。然而,大多数理工类院校仅将教学重点放在核心课程之上,缺少特色化的系统培养规划[3],缺少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课程,因此,理工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不理想。
一些理工类院校在实际教学环节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元素的融入,导致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课堂环境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交流互动少[4]。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法主动投入会计学专业学习中,让整个学科设置的积极效果难以充分体现,最终影响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
目前,国内部分理工类院校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始终不足;众多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不足,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部分院校对会计学科建设与革新重视不足,未能综合而全面地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不清晰、不完善的培养目标会使学生的发展失衡并对个人的规划不够清晰[5]。而且由于缺乏实践历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差,在就业时缺少竞争力。
部分理工类院校人力、物力、财力各类资源有限,在会计学专业与其他理工类专业之间难以均衡配置[4],阻碍了会计学专业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的教师团队在科研任务压力大、考评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难以产生探究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性,教师教学思路难以拓展,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同质化明显。理工类院校的会计学专业教育模式陈旧,教师团队缺乏灵活思维、创造力。
由于我国当前实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与教师激励考核机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不均衡趋势,以及存在绩效考评制度“平均化、一刀切”等现象[5],一些理工类院校的会计学科建设缺乏对教师团队的规划。在现有的人才引进标准中过于强调被引进者的学历、成果、学术背景,却未重视被引进者的工作经验丰富与否、实操水准是否达标,未能充分重视现有会计学专业教师队伍职业经验的培养及其后续教育,致使部分教师缺乏实务经验。
部分理工类院校教学建设规划受限于理工科专业背景,会产生轻视会计学及其关联学科的思维惯性,院校在传统的优势学科上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未给予会计学专业教学团队足够的重视,造成会计学科处于弱势地位[4],最终影响理工类院校会计学科的发展。
部分理工类院校常将关注点放在理工类学科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的优化与革新上,对于理工类学科的过度重视会导致会计学科建设的资源不足[2],会计学专业教学体系难以完整建设。理工类院校将“发展会计学科”设置为学科建设目标之一,理应平衡已有的教学规划,在维系院校特色化发展的同时,顾及会计学专业学科建设。
各类高等院校本专科会计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扎实的整体素质与职业素质、富有开拓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并掌握专业技能、面向社会各类行业、能紧随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会计行业人才[5]。理工类院校不仅应贯彻落实这一培养目标,还须将所在行业院校的特色与自身特点紧密结合,构建多元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2.1 设置比例合适的选修课程内容
各理工类院校应当以专业实际需求与教学团队特色为依据,适度提高选修课程的占比,同时应优化必修课程的教学时长与教学内容。院校可设置模块式课程体系,以确保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架构,既可确保学生形成相对较为系统与完整的知识结构,也能贴合学生个性发展。
3.2.2 设置企业管理内容的综合型课程
院校设立综合型课程内容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与综合化方向推进的必然条件。院校可进一步按照会计学专业的特点与特色,发散性地开设例如“云会计教学”“比较管理会计”等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3.2.3 提升符合理工技术单位应用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力度
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理应涉及两部分内容:课内实验环节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都需要设立课内实验[4]。院校应当以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作为学科发展建设依据,构建公共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骨干专业课实验和专业选修课实验四大实验模块,形成基本专业能力训练、核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6],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工类院校需要最大限度地改善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缺乏组织性、纪律性、缺少清晰规划等状况,增大资金的投入、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注重教师团队培训、定期更换会计实践应用软件;夯实关于学生会计日常学习及毕业实习方面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建设校外辅导教师队伍、全程监管学生的实习情况、提高实习效率与实习质量[6]。
理工类院校应当坚持对会计教学团队定期培养并适时引进优质师资,以此优化课程教学团队、强化师资力量。院校需鼓励教师队伍参与国内外高级别、高规格学术会议,以便教师团队掌握专业教育新风向与动态[4]。与此同时,坚持以科研巩固教学活动,推动师资多元发展,进一步提升会计学专业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由于会计学专业与国际紧密接轨的特性,理工类院校可重点设立ACCA 定向班、CMA 培训班,最大限度促进中英双语课程的探索与迈进,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和学生会计学专业英语的使用技能,给予教师团队更多出国进行院校间学术探讨交流、与外籍学者专家会谈并分享经验的机会,提升教师队伍对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理解力、娴熟度,进而开阔教学视野、与国际化会计教学及培养前沿接轨,进一步促进会计学科建设。
理工类院校首先可设立刚性听课制度;其次,对教学检查制度予以规范化、标准化,结合学校整体检查环节和学院层面自查环节,进行常规检查与随机抽查;再次,建立教学督导制度,由校级与院级两级督导配合联动,目标在于全程、全面地指导、监督、检查以及评估教学水平与质量[5];此外,设立学生信息员制度,按专业信息与年级类别选聘学生信息员;最后,优化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构建完整评价体系。
第一步,将会计学科培养方案的制定与院校工科特色相结合。理工类院校会计学专业无须设立多种不同培养方向,以免造成过度细分,院校在培养目标制定上需明确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如何满足区域发展需求[2]。结合理工类院校强势专业与品牌专业特色,结合院校所处地域环境,同时综合考虑社会及行业所需,加强理工类特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设计,增加充分体现院校特色与优势的选修课程,并安排体现行业产品技术特征、业务经营管理、商务运作等方面的课程[3]。第二步,将理工类院校特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理工科专业普遍重视实践活动环节,加强实训质量,提升师资配置,校内外结合。理工类院校会计学专业目标旨在锻炼实践技能,因而需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建设,严格把控实践环节教学质量,建立并优化线下校外实训基地及线上模拟实训平台,全面综合提高学生职业胜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