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洪茵,宋晶晶
(沈阳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辽宁 沈阳 110115)
我国乒乓球队从1952年成立以来,在党和人民的支持下奋力拼搏勇攀高峰,从一穷二白成长为世界之巅。我国乒乓球队的成功不是偶然现象,是运动员与教练员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结果。其发展历程与成就可以作为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总结其长盛经验可为其他项目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以新中国乒乓球国家队成立以来的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知网、万方等),百度与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进行相关文献的查阅,阅读大量论文资料与各时期比赛录像等收集关于新中国乒乓球发展与经验的相关资料,通过梳理与补充获得文献与相关资料为本文研究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对了解乒乓球发展与成功经验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我国乒乓球发展经历与经验成就,访谈结束进行资料整理,为研究提供依据。
2.1.1 1953—1965年历经努力勇夺冠军
1953年我国乒乓球队第一次站在世界级赛场上,经过多番努力中国男队被评为第一级第十名,女队被评为第二级第三名。从成绩来看,我国乒乓球起点较低,我国传统的直板快攻打法被很多外国选手看不起,认为直板没有横板优秀,但我国选手只是由于缺乏国际比赛经验与应对削球经验不足导致成绩较差,直板与横板之间各具特色,从此我国引入国外横板技术,提升打法多样性[1]。
1957年第24届世乒赛上,我国男女队表现优异,最终取得男子第一级第四名,女子第一级第三名的好成绩,我国选手通过与外国选手的较量,充分发挥了我国传统直板快攻的直板两面攻与左推右攻打法的实力。对比之前比赛成绩,发现我国乒乓球虽然起点低,但是进步巨大,并在赛场上打出了我国特色。
1959年荣国团为我国赢得25届世乒赛冠军,成为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实现了他三年内夺取世界冠军的豪言壮语[2]。在此届世乒赛上我国男女队做到成绩全面开花,在男子单打前八名中,我国独占4席;女队夺得单双打第三名,同时混双与男女子团体均夺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1960年面对日本新弧圈球技术,我国派遣老运动员前往香港进行观摩学习,学习应对弧圈球的技战术[3]。
1963年第27届世乒赛,中国共3项冠军、21项亚军与7项季军,同时我国张燮林在本次比赛中运用了直板削球打法,在比赛中同样具有较强优势。女队因为男队两次夺得斯韦思林杯感触较大,女队端正态度,在28届世乒赛上打了一个翻身仗,同时也首次夺得考比伦杯。
这个阶段是我国乒乓球发展的全盛时期,也是各种打法的全盛时期,产生了较好成绩,各种打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1.2 1971—1989年复兴阶段
由于“十年动乱”期间,我国失去了乒乓球特殊贡献的“三英”,即荣国团、傅其芳和姜永宁,三位乒乓球精英的过世使我国乒乓球队造成巨大打击,技术停止不前,但在同时期,国外技术在飞快发展,欧洲选手更是将我国快攻打法与日本弧圈技术进行结合,创造了全新的横板弧圈球结合快攻类打法[4]。
1971年我国乒乓球队经过系统地恢复训练,在第31届世乒赛上夺得了4个冠军。同时“乒乓外交”宣布中美两国关系破冰,并在原“快、准、狠、变”技术指导思想下,经过思考讨论与创新增加“转”字来帮助运动员掌握弧圈球技术,同时丰富我国传统快攻打法,教练员进行大胆创新,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勇敢使用直板反胶快攻打法的计划,并取得优秀成绩。
1973年第32届世乒赛到1979年的第35届世乒赛,我国乒乓球队表现落寞,尤其是男队的全面失利导致国内外乒乓球界为之震惊[5]。因此,我国男队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意志与打法技术上的创新,提出“三大训练任务”,即意志、技术、身体。使我国在1981年第36届世乒赛上的乒乓球成绩又攀上一个新的巅峰。教练员大胆起用新人,培养运动员的技术创新能力,让运动员根据自己的打法特点形成独特的、类型鲜明的打法风格。
在20世纪80年代的5届世乒赛上,我国独占金牌的80%,如此优异的成绩,使其他国家开始对我国技战术进行相关研究分析,希望找出我国技战术破绽,将中国乒乓球拉下神坛。
2.1.3 1990—1999年重夺冠军
世界乒联从1991年开始面临大范围规则修改,以此制约我国乒乓球优势,使那个时代的世界乒坛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他国家因为规则的修改也有了向我国挑战的机会,对我国世界乒坛地位产生威胁。
世乒联对乒乓球比赛规则陆续进行了四个方面的修订。(1)1991年起实行使用桔红色塑胶面,斯韦思林杯赛制改为五场三胜。(2)1993-1995年对“拦击”“阻挡”进行修改,2005年对“阻挡”定义更加精准。(3)1993年禁用快干胶水,并对海绵与胶皮做出要求;1993-1995年球拍必须一面鲜红一面黑色。(4)1998年出台第一张球拍覆盖物批准表[6]。
在1991年第41届世乒赛开始我国比赛成绩出现明显下降,男队比赛陷于困境,女队同样遇到挫折。在这届比赛中发现我国球队出现的问题,即对主将依赖严重,意识不到个人的重要性,导致了当主将失利会造成全体队员竞争意识混乱。吸取本次教训,对队员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了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要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与战术,调整正确的战略部署,增强运动员拼搏精神。
在1995年第43届世乒赛上,我国囊括了7项冠军,为我国乒乓球历史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6年的努力终于夺回斯韦斯林杯,标志着男队已经突破困境,走上新的高峰。在1997年第44届世乒赛上,我国不光取得优秀比赛成绩,还成功完成了新老队员交替。在1999年第45届世乒赛上,刘国梁获得单打冠军,成为我国第一个男子“大满贯”得主,也为我国乒乓球在“小球时代”画上圆满句号。
2.1.4 2000年之后霸占乒坛
由于我国乒乓球一直处于霸主地位,国际乒联为增强比赛观赏性,缩短比赛时间,利于乒乓球推广,又进行了规则的修改。(1)2000-2002年对长胶做出限制。(2)2000年将球的直径改为40mm。(3)2001年将7局4胜改为5局3胜,将21分制改为11 分制。(4)2002 年无遮挡发球实施。(5)编排方面的修改。(6)2007年禁用有机胶水,采用无机胶水。(7)2008年奥运会赛制的修改。
国外一致认为我国比赛优势段为发球抢攻阶段,规则的修改可以限制我国优势的发挥,但是马琳在21届世界杯上成功夺得第一个“大球时代”的世界冠军,成功打破世界对我国技术的误解。
在2002年,中国乒乓球队在亚运会历史上留下历史最差成绩,只获得1枚男团金牌。李富荣对国乒败绩进行总结,缺点是轻敌、保守、精神面貌不佳的“三不足”。同时,也由于以往成绩好让运动员出现“养尊处优”的状态,在赛场上缺少了拼搏精神。此次比赛为我国乒乓球队敲响警钟。在此之后,我国乒乓球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重新出发。从第二年开始,我国经过激烈的对局重回世界之巅至今。随着我国的强大,持续包揽各大比赛的金牌榜,国际乒联也为此修改规则,为防止3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的局面,再次修改比赛规则,如今乒坛形成“中国打世界、世界打中国”的局面。
2.2.1 世界了解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处于百废待兴,内忧外患的局面。世界各国还对我国处于“东亚病夫”的印象中,此时急需体育方面的成功证明自己,体育场上的成功就成为证明自身的有效途径。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温饱都成问题,选择哪种运动成为难题,这时乒乓球这项当时在欧亚发达国家流行的运动,以其设施简单、体力消耗较小、方便学习等优势满足了新中国的运动项目要求。
庄家富老先生说过,曾经的国际比赛是根据历代比赛成绩分配住宿的,即成绩好住宿条件就好,成绩不好就要遭人白眼,比赛时还要搭乘几个小时的车到比赛场地。老一辈就是在这种不公平的情况下刻苦训练,杀出一条属于我国自己的路,从而让世界认清中国。当我国第一名世界冠军荣国团站在冠军领奖台上,就标志着我国重新崛起的希望,充分展现出新中国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乒乓球的崛起让世界对我们另眼相看,在乒乓球历史上留下一抹中国红。由于中国乒乓球的强大,导致不少外国选手来我国学习,我国组织教练团出国去外国进行执教,乒乓球的强大让我国扬眉吐气,一些国家对我国的风采、民俗、民族风韵产生向往,增加了国家间的沟通机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2.2.2 小球转动大球
时代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变化使我国与美国之间处于相互试探,寻找契机进行交流的时代。这时美国选手科恩坐上我国运动员接送车,我国世界冠军庄则栋送出的中国杭州织锦成为缓解两国关系的转折点,我国主动对美国乒乓球队提出邀请,以此将关闭了20多年来的友谊大门重新打开。
在1977年第34届世锦赛上,我国杨莹与邻邦朝鲜的朴英玉进行了合作,由于两人一左一右打法相似,且年纪相近,在赛场上互相鼓励,努力搏杀,最终突破层层难关取得那座代表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冠军奖杯。
二战以来,我国与日本交往极少。1961年第26届世锦赛在北京举行,由于当时没有建交,发生日本反华分子烧毁国旗的事件,日本以为我国不会允许日本运动员入境,但结果恰恰相反。在周恩来总理密切关注下,中日两国每年都举行乒乓球友好访问,周恩来总理曾说:“乒乓外交是整个外交攻势的一部分”。
小小银球的碰撞,震动着世界。乒乓球作为最早走向世界的体育项目,技术上的较量,智慧与勇气的碰撞,形成属于乒乓球外交的桥梁,联系着我国与各国之间的友谊。
2.2.3 凝聚全民精神、创造国魂动力
新中国综合国力较低,但是具有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历史,中华民族的崛起是必然的。中国乒乓球的成功就是将中国传统精神与智慧的继承与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儿女为早日摆脱贫困,为国争光,在这种全民参与的爱国主义情怀下,中国乒乓球队异军突起。建国初期,我国针对乒乓球运动后备人才问题,扩大乒乓球普及工作,使那个年代人人都能打上几板,起到了很好的项目推广作用,这种全民支持成为我国乒乓球队在赛场上战胜对手的重要支撑。
我国乒乓球队在全民族的支持下,树立起为国拼搏的使命感,“为国增光,此其时也”“你不要这一分,人民还要这一分”。迫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使命感,让我国乒乓球项目成为我国的“国球”,让全民族为乒乓球自豪。由于我国乒乓球成绩突出,外国开始向我国抛出“橄榄枝”,试图通过高薪聘请我国运动员去国外打球或执教,但我国大部分运动员与教练员不为所动,甘当主力队员的陪练工作,为国出力,提高了我国竞争优势。正是这种民族支持与奉献创造了国乒成功,国乒成功扬我国威,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2.3.1 后备人才培养
后备人才的发展影响一个国家竞技体育水平,我国乒乓球能够取得如今的运动成绩,与对后备人才的重视分不开[7]。后备人才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乒乓球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8]。
我国已形成中国特色的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竞技体育运行着“举国体制”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这种体制的好处是可以通过政府拨款和政策导向使后备人才可以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我国在社会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不仅仅运用传统的 “体校—专业队—国家队”三级人才培养梯队的方式,也形成了多层次、高效的竞技体系,通过层层比赛达到以赛促训,赛训结合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各级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均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练员,已成为各个梯队非常重要的培养后备人才磨刀石,优秀的教练员团队为我国乒乓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的打法,应贯彻百花齐放战略,做到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让少年儿童乒乓球比赛打法不单调。由于后备人才是将来竞技场上的主力军,技术片面容易造成运动员打法变得有本无木、无源之水,或将失去备战世界的机会。
日常训练时间长,导致后备人才文化课受到影响,学训矛盾一直存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训练与学习时间上的矛盾,训练方法不够科学、相关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竞技制度不健全以及对于运动成绩的盲目追求等。
2.3.2 “养狼计划”实施结果
中国乒乓球在世界独领风骚,使得乒乓球在世界的影响降低,中国提出“养狼计划”对世界的影响较大[9]。蔡振华为乒乓球未来发展的长久的计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帮助国外乒乓球队增加技术水平,缩小选手间的技战术差距,实现中国乒乓球与国外乒乓球的双向交流,增加世界乒乓球活力。缓解了我国俱乐部与职业联赛体制不健全导致的优秀运动员就业机会较少等问题。
由于现在中国乒乓球处于一枝独秀的状态,中国开始向国外输送优秀的运动员与教练员,形成“海外乒团”。“海外乒团”的形成给我国敲响了警钟,但是对于世界乒坛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2018年颁布全面禁止国外协会球员到中国参加各级联赛的新政策,此新政策的发布标志着“养狼计划”的终结。因此,使得我国运动员必须去国际赛场与外国选手竞技,如果关起家门与国外选手交手少,降低对国外选手的了解,会造成运动员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新政策对我国职业体育事业产生影响,也将引起国际乒联的巨大反应,使中国在世界乒乓球发展位置旁落,国内乒乓球队内的竞争会更加剧烈。
2.3.3 敢于拼搏、勇于创新
我国乒乓球运动成绩是靠自己努力拼搏、勤学苦练与不断创新换来的。曾几何时,我国选手站在世界赛场上不受重视,运动员通过一分一分咬下来的成绩,换来世界对我们的尊重。我国运动员总是不怕辛苦,坚持奋斗只为提高运动成绩。当年蔡振华腰伤手术还要在场地“卧床”坚持指导训练;马文革等陪练运动员不远万里回国就马不停蹄进行陪练工作……正是这种为国拼搏精神成为我国乒乓球胜利的法宝。
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技术的进步、规则的修改等,我国乒乓球队也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我国为适应国际各种打法,在我国培养并大力扶持各种打法,提出“百花齐放”,在我国乒坛形成了乒坛小世界,让选手可以在国内与各种类型打法选手进行交手,做到国外有的我们有,国外没有的我们也有,让选手在比赛与训练中适应与反适应。根据乒乓球发展规律,我国对技术进行着创新,比如在28届世锦赛前,将我国传统快打法的技术风格“快、准、狠、变”加上一个“转”字,在这种先进技术的指导下,我国运动员在当时大杀四方,从而形成属于我国自己的乒坛优势。
虽然我国乒乓球开展普及情况较好,但是乒乓球单纯依赖于国家的体育体制,现阶段乒乓球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愿意花钱看比赛的人较少,乒乓球对于青少年吸引力较低,影响到项目的发展进度。“海外乒团”的形成对我国选手造成困扰,因为去外国执教与打球的选手对我国训练体系与技术打法熟悉,造成水平差异减小。后备人才的“学训矛盾”问题成为后备人才发展重要问题,同时在极力发展特殊打法,但是效果甚微。
面对我国乒乓球这种局面,可采用打破当地体育局垄断式的人才培养输送方式,将联赛成绩纳入我国参加国际比赛的成绩,推动地方体育局与俱乐部之间的关系转化,坚持俱乐部改革,推动乒超联赛国际化脚步进程。我国面对“海外乒团”应增强自信心,加快职业化建设步法,增加我国在国际乒联的话语权,着力打造中国竞技天团。为解决“学训矛盾”,要平衡学习与训练相互统一,应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训练科学水平,加强相关政策有效实施,完善竞赛体制,树立正确的文化成绩与运动成绩的思想,制定合理的特殊打法鼓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