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制度优势隐性教育问题探析

2022-03-18 11:17:12方彦明方红飞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隐性优势特色

方彦明,方红飞

(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530006)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只有思想政治课堂这一主渠道,校园信息化、智能化设施的普及以及各种青年亚文化的流行都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合一提供了契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教育空间被扩大了。隐性教育是显性教育的有效补充,有利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教育的实效性。强化制度优势隐性教育研究,在实践中可能会直接促动“教·学·行”一体化培育模式的实现。

一、高校强化制度优势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隐性教育是个体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激励和示范,其教育效果是在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隐性教育基于这样的特点和发生机制,毫无疑问,它会改变个体在显性教育中所处的相对被动的地位,减少个体产生心理抗拒的可能性”[1]。在教育的两种基本呈现形式中,显性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传授知识,是看得见的知识性输出;而隐性教育泛指在不同环境下对受教育者个人品格和心智模式的影响。当前,大学思政课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外在反思的方式,满足于把一般原则或原理直接灌输给受教育者。这种教育方式在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很容易导致形式主义教学(就其无关实体性内容而言)。因此,高校有必要在制度优势教育过程中开展隐性教育。

(一)高校强化制度优势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强化制度优势隐性教育,是高校应对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可能是由欲望驱动的,也可能是由使命驱动的,而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是单纯依靠课堂学习就能做到的。这要求学生将自我驱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自我成长与国家制度发展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实践证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取得了一系列世所公认的伟大成就,展现出毋庸置疑的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三个层面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个显著优势,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优越性。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的应对效果使制度优势得到明显体现。因此,高等教育应“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要积极创新话语体系、提升传播能力”[3]。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探索开展隐性教育的多种方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文化自信的感召力更易形成。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教育,需要调整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显性教育方式注重知识灌输,容易囿于抽象的普遍性(知性范畴、知性规律等),导致形式主义学习。但大学生对制度优势的认知不能停留于表面和应试,而要入心、入脑、融入人生。要达到“春风化雨”“饮流怀源”的效果,就要使制度优势教育成为有味、有趣、有魂的教育,促使学生将生活、学习与成长合一,将自我发展与国家未来相统一,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高校强化制度优势隐性教育的可行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具体的生命体验才能扎实落地,从而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隐形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讲解与传授层面,而要把抽象的理论升华为学生的具体感受。如果学生缺乏判断力,即使对外在的原则和观念有所认知,也难以在思想意识深处认同马克思主义。

1.制度优势隐性教育有利于营造思想教育的良好环境

隐性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教育目的潜隐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环境中,通过以情动人的方式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感受和领悟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精彩。高校要通过多元教育方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贯穿于思想教育全过程、全领域,建立“教·学·行”融合育人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消费等全部交往活动都出现持续的“精神想象力”,超越显性制度优势教育进行单纯知识传授的有限性,实现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和政治意识的提高。大学生通过反观生动发展的现实,自然会形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优越感和成就感,于无声中体会到制度的现实优势,这有利于学校思政课教学与隐性教育实践形成相互融合、多元互动的有机系统。

2.制度优势隐性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

高校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等多种手段,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人才培育目标。强化制度优势教育,首先要从“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出发,实现内在创新。课堂学习不是被动的应试活动,大学生在知识接受过程中会或隐或显地形成自我教育能力。与初等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尤其强调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其次,强化制度优势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潜意识认知水平,使其通过日常生活所见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各种隐性教育手段应该提示大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通过纵向、横向对比和反思自觉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

3.制度优势隐性教育有利于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制度优势隐性教育能够提供更多的生动实践,提升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自觉,这是显性教育难以做到的。“这一代学生的成长历程,与中国由‘富’向‘强’的进程是同步的,他们是这一历程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持有者、获得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鲜明符号。”[4]遵循“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方向,制度优势教育引导大学生将生活观与价值观统一起来。在学习和日常交往中,认识制度优势的机会无处不在,大学生要在生活中注重养成对中国制度的自觉自信。

二、实现制度优势隐性教育的现实基础

(一)网络时代隐性教育平台众多

高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强化制度优势隐性教育。在校园生活中,大众传播平台成为影响年轻人思维的主要阵地。从形式上看,网络平台、网络空间没有中心到边缘的格局关系,给年轻人一种平等互动的感觉。现实中,网络经济活动和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消耗了大学生很大一部分精力,说明学生的思想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另外,学生参加的各类型社团活动也可以成为制度优势隐性教育的重要平台。进行制度优势隐性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国家制度和治理体制的认同。这便涉及一个问题,即网络空间话语权问题。当前各种论坛、短视频等各种互动平台也在形成某种话语,高校进行制度优势隐性教育必须争夺话语权。网络空间提供了凝聚大众情绪的环节,为制度优势隐性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各种新媒体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教育主体,使其在无意识中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

(二)课堂思政和隐性思政融合发展

大学生具备对国家制度优势的基本认知,课堂教学为其理论把握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平台。相比之下,隐性教育多通过课下场景和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把握,使学生认识到人民选择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抉择,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态。

高校可以通过“教·学·行”强化制度优势隐性教育,激发学生的自我改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将马克思主义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使其在逐渐深入的经济社会活动参与中,在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体察中体验我国社会制度的现实优越性。处于新发展阶段和“两个大局”历史交汇期,强化制度优势教育,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成为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国家制度的践行者和话语传播者。

三、强化制度优势隐性教育的路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制度优势隐性教育可以围绕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校园文化建设展开。这三个要素在隐性教育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隐性教育路径。

(一)教育者角度

强化制度优势隐性教育,必须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多样而又广泛,对制度优势的认识不深刻,需要思政教育者发挥正面引导作用。教育者在实行制度优势隐性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在思想层面,以自身对制度优势的认同,引导被教育者的制度认同;二是在行为层面,通过知行合一实现行为示范,影响学生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三是在人格魅力层面,要坚定信仰,使制度优势教育深入人心,对学生产生熏陶感染作用。

(二)受教育者角度

随着大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增强,高校强化制度优势隐性教育要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是加强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教育能力。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现制度优势教育的学术交流、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情、民情,并与西方制度相比较,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对制度优势的认同感。二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各类活动,如体现制度优势的文体活动、演讲比赛、辩论活动,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三是鼓励学生以自媒体为载体,表达自己对热点问题的思考与关注,以不同形式传播体现国家治理成效的实例,达到制度优势隐性教育效果。

(三)校园文化建设角度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制度优势隐性教育。一是在校园建筑、宣传栏、教学楼走廊等地方加强制度优势方面的文字和图片宣传;二是校园宣传活动要因时而新、因事而新,如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中国制度的最新成果并将其展现出来;三是通过精心设计,以生动宣传的方式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让学生理解中国制度优势不仅体现在国家治理层面,还内蕴在校园治理中,促使大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导向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坚定的制度自信。

猜你喜欢
隐性优势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矮的优势
趣味(语文)(2020年3期)2020-07-27 01:42:46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画与话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中国火炬(2014年11期)2014-07-25 10: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