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明名
(白城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高校师范生师德观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消费主义思潮妨碍师范生正确师德观的养成。消费主义思潮源自于20世纪末期的美国,社会大环境促使消费主义思潮在西方社会全面兴起,并迅速成为了一种以消费至上为核心思想的社会思潮。消费主义借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以极具隐蔽性的姿态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引起了学界诸多学者的关注。国内对于消费主义问题的研究基本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世纪之交首次掀起了研究的热潮。学界关于消费主义的内涵、中国消费主义的成因和影响以及中国应对消费主义的路径做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如赵勇、王亚南认为在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代大学生在凝聚价值共识上呈现“生态断裂”“价值冲突”和“底线危机”的价值困惑。应对消费主义思潮的价值挑战,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消费主义,实现价值超越。[2]刘冰冰指出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至上、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和道德失范,弱化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健全人格的形成。[3]消费主义思潮对高校师范生师德观的影响研究能够促进正确师德观的形成,有利于推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
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强调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的追求,否定人的精神向度的价值,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师范生师德观产生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在使人们获得快感的同时欠缺反思和批判,对人们的需求无原则地予以满足,用消费的快乐和纯粹的感官满足构建自我价值体系,使人们在得到一时快乐的同时,失去精神生活品质和信仰的目标。当前,泛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融合趋势越来越显著,极大地扩大了人们文化娱乐消费规模。资本逻辑对价值观的侵蚀问题也不容忽视,消费和娱乐行为有走向异化的趋向。“消费主义思潮裹挟着物质至上的生活方式,通过影视、广告等载体渗入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对高校影响尤为严重,也冲击着高校师范生的师德观”。[4]部分大学生被消费主义所倡导和带来的短暂的“精神享受”所诱惑,沉浸在消费主义之中。
消费主义用纯粹的感官欲望的满足来构建自我,放大了消费的意义而歪曲了生活本身的目的。“消费主义最大的道德缺失在于它追求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望,因为人的需要是有限度的,而欲望却是无止境的。”[5]因此,消费主义颠覆了维系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德性。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其极易受到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冲击。随着符号消费、攀比消费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部分大学生消费观念发生扭曲,背离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
消费主义对个人欲望满足的过度关注,使得个体忽略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忽略了对他人的关怀以及对社会共同利益的关怀。爱岗敬业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对社会的道德导向和经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消费主义的蔓延给敬业奉献带来了严重冲击。在消费主义思潮冲击下,一些师范生的价值观有享受化倾向,在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时,容易把个人欲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缺少职业使命感,忽视对社会的奉献。
通过非结构化问卷收集第一手资料,然后结合个人深度访谈,透过受访者的观点,从一个侧面了解师范生师德观的形成,获得更真切的认知,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探索消费主义思潮对师范生师德观的影响。本文选择的受访对象是师范类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化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共84人,通过非结构化问卷和个人访谈,尽可能深入了解受访者是否不同程度地存在消费主义倾向,这些倾向是否对师范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敬业等师德观造成了冲击。本文采取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对文本资料进行了分析。
开放式编码从原始资料中发现初始概念,使用受访者的原话作为标签(表1)。
表1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
将开放式编码在不同范畴之间建立关联,通过对受访者叙述内容的分析,将这些逻辑思路归类,可以形成以下三大类关系(表2)。
表2 基于主轴编码的三大类关系(对应编码)
在本研究中,“消费主义思潮对师德观的影响”是一个核心范畴,围绕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以概括为:理想信念、道德示范和爱岗敬业三个主范畴对师范生师德观念形成存在显著影响。师范生个人消费理念调查显示,69.7%的学生选择事先做好计划再花钱,18.2%的学生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买;面对“你是否赞成通过消费来展现经济地位、生活品味和个性时”问题,12.1%的学生选择“非常赞成”,21.2%的学生选择“比较赞成”。可见,部分学生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在消费观念上出现符号消费、攀比消费等现象。通过实证检验后发现,部分师范生具有消费主义倾向,对师德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破解消费主义思潮给师德观形成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高校师范生正确师德观的形成,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师范生的师德观在未来的教育中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着具体而深远的影响。只有师范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践行科学的师德观,才能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第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面对消费主义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消极影响,要坚决维护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教育和校园生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要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让大学生积极地从勤俭节约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养分。[6]
第二,构建国家、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消费观教育体系。首先,国家要在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方面加强管理,“在引进和制作电视、电影、娱乐节目和广告等时要进行严格审查,坚决避免带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骄奢淫逸意义的低俗文化产品的出现和传播”。[7]其次,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加强对师范生的消费伦理教育。开设专门的“消费经济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消费素质;将消费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意识形态观念隐形地传给学生;加强对消费主义思潮的理论研究,举办学术讲座,揭示消费主义的表现及其危害;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举办以合理消费为主题的征文、演讲、社会实践和图片展览等活动,加强师范生对合理消费的认识。再次,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引导子女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最后,师范生要正确认知自我价值。只有师范生从思想深处自觉构筑起堡垒,才能保持健康的消费心理,践行勤俭节约的美德,赋予生活以自主、积极、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品位。
第三,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环境。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消费主义思潮传播的主渠道。网络媒体要自觉抵制消费主义的侵蚀,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传播符合行业标准的信息,舆论导向要态度明确,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