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延凌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在当前文化领域互动已经深深融入国际经济、政治博弈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并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向海外释放其无形的影响力。如:美国在文化海外输出方面就很值得借鉴。我国现代年轻人闲暇时看美剧,进电影院首选看美国大片,听美国流行音乐。美国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渗透,并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年轻一代的文化意识和思想观念。又如:风靡全球的日本动漫和韩剧,除了制作精美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外,取材非常广泛,并翻译成了多种语言,让世界各国观众通过影像作品了解日本和韩国的历史文化。
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上有许多新变化、新成绩。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华文化在海外得到广泛传播。现如今,我国传统春节已成为世界性节日,2017年“欢乐春节”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城市举办了2 000余场活动。我国很多古典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包括网络文学,以及影视剧作品、网络短视频等,都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但当前我国中华文化的海外推广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国在海外兴办了孔子学院,世界范围内也刮起了一股“汉语热”,但汉语学习铺开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很多地方仅局限于华人地区。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不会讲中文的外部世界,中文虽然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使用范围却有限。[1]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最能真切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2]因此,文化“走出去”的必要前提之一是语言“走出去”,我们必须借助翻译,通过中译外将中华文化向海外输出。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3]当代翻译研究者们意识到无论是源语还是目标语都存在于各自的文化语境里,所以,仅仅是对文字进行语言转化是不妥当的,翻译其实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正如当代西方学者谢莉·西蒙所指出的:“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些进展属于被称为‘文化转向’的一部分。”[3]尤其在全球国际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读者对于译文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明白”,他们更希望可以从译文中感知、学习不同的文化。读者对于译文提出的新要求赋予了当代译者一个新任务——文化意象传递。文化意象传递是译介学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译介学”概念最早由谢天振先生在其1994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一书中提出,后来在《译介学》一书中对其进行界定。他认为,译介学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而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是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4]这里的“介”并不是“介绍”,而更应该理解为“中介”。翻译活动不仅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更需要作为文化意象传递的纽带。谢天振先生认为,传递文化意象的问题是一直困扰翻译界的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原作的形式与内容的问题。[3]所谓“重形式”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的滋味,让读者得以通过译文了解异国文化;而“重内容”则偏向用目标读者更加熟悉的语言表达进行转换,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难免导致源语文化在字里行间流失。在中外翻译界,有不少理论,包括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功能翻译理论,都主张使译文与目标读者所能接受的本土文化相切合,而忽略了对于源语文化的海外介绍与传播。如: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翻译为“Bad luck often brings good luck”,这就是一个“重内容”的翻译行为。译文的确正确表达了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带来好事的意思,但却没有把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给读者。当然,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重形式”并不意味着文不达意,而是要求译者在准确翻译源语意思的基础上最大化地保留其文化内涵。由此看来,将译介学相关理论运用于翻译活动在中华文化海外推广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的重要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等,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该书以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和日语等多种语言向海外出版发行,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有大量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其中包括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政治用语、中国成语、俗语以及诗词名句。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负载词翻译都最大化地保留了其原汁原味,但依然能看出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不仅以传达原文内容为目的,同时将传播中华文化也纳入考量范围。下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为例,研究译者如何通过译介汉语文化负载词向英语国家读者推广中华文化。
例1 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
英译本:No place has been out of bounds, no ground left unturned,and no tolerance shown in the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We have taken firm action to “take out tigers”,“swat flies”,and “hunt down foxes”…
“打虎拍蝇”是中国政界反腐专用表达,它的全称是“老虎苍蝇一起打”。“猎狐”是针对境外反腐专用表达,来自于2014年公安部门的“猎狐行动”。“打虎、拍蝇、猎狐”所传递的信息就是反腐是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一环,反腐零容忍,反腐无国界。在处理这句话时,译者采用的是直译法。[5]即在不考虑上下文的情况下,把源语言的句子结构与词汇转译为译入语中最接近的对应词。直译法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语的栩栩如生,让海外读者清晰地感受到老虎、苍蝇和狐狸在中国政治语境中所代表的人物形象和国家政治立场。
例2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
英译本: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letting a hundred flowers blo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and encourag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都是成语。“百花齐放”出自《镜花缘》,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思想文化最为耀眼夺目的时期,孕育出不少著名思想家,以孔子、老子和墨子为代表。“百家争鸣”指的就是那个时期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现代汉语中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这两个成语也经常出现在国家政治领导人的发言稿中。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译者在处理这两个成语时,采用的是直译法,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地大物博,以及从古至今众多流派的思想文化碰撞。
例3 打铁必须自身硬。
英译本:It takes a good blacksmith to forge good tools.
“打铁必须自身硬”是我国民间俗语,原意是炼铁用的榔头要足够坚实才能打出坚硬的铁。引申义为只有做好自我管理、自我强化,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使用“打铁必须自身硬”,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是:要在新时代淬炼一支政治上对党忠诚,干净干事,勇于担当,值得党和人民无限信任的党员干部队伍。这里译者选择直译法来处理这个中国俗语表达,相较于意译更加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
例4 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英译本:As a Chinese saying goes, 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With notes provided)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于王冕的《墨梅》。意思是:梅花不需要别人夸赞它的颜色,在意的是把清淡的香气留在天地间。诗人借此诗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译者在处理这句话时,采用了意译。但为了能够更好的让读者了解诗句的出处及其与国家政治理念的联系,译者特别加了注释介绍了诗人的相关信息、诗句的含义,并且点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诗所要表达的是中国执政党有足够的自信,埋头苦干,硕果累累,呼吁各国记者多了解中国的历史、现状,多关注中国未来的发展,更加客观、全面、真实地进行报道。意译+注释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向读者传达字里行间的意味,并有利于古典诗词文化的海外推广。
例5 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英译本:In the past five years, we have implemented 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and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With notes provided)
在政治外宣翻译活动中,译者难免会遇到中国特色用语的翻译。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有很多如“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十二五”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非常抽象的表达。不要说是海外读者,就连一些中国读者也不一定了解其内涵。通篇看来,译者在处理这一类表达时,基本采用的是直译+注释的方式。通过注释,让海外读者清晰地掌握这些专有名词的具体的内容和含义,借此能够更好地读懂中国政治立场,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基于译介学“重形式”的原理,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部分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针对形象的中国特色用语、成语以及俗语,译者为了保留源语的生动,使用直译法;针对深奥的诗句,译者采用意译+注释的方式;针对政治专有名词,译者采用直译+注释的翻译方式。根据翻译内容选取相应的翻译手法,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源语,同时呈现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向世界推广中国政治立场和中华文化。
译介学所倡导的是以翻译行为为中介,最大化地实现源语中文化意象的传播。通过译文,读者在明白源语所传达的意思以外,还能感知、学习到其蕴含的异国文化内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发售,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译本让海外读者了解我国的国家政治立场和中华文化,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通过研究英译本里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难发现其中不少翻译都是以译介学理论为基础,保留了中文版的原汁原味。针对较容易理解的文化负载词,译者采用了直译法;而针对相对生涩的文化负载词,译者采用了直译/意译+注释的翻译方式,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