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衍秀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课堂志源于民族志或人种志,但又不同于民族志和人种志,它是课堂研究的专门方法,是将民族志的方法与课堂研究的对象结合而产生的研究课堂的专门方法。从课堂人种志或课堂民族志发展到课堂志,从《课堂研究概论》到《课堂研究方法》,王鉴教授做了大量的方法论及方法的研究,最终形成国内独成一体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研究理论与方法。《课堂研究方法》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课堂志作为课堂研究专门方法的成熟。
“课堂志”的出现和使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出现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最初的教学论学科以理论的研究为主,鲜少深入课堂,更没有规范地运用课堂志的方法进行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影响下,以美国杜威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家开始以实验学校为“田野”开展实验研究,收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在我国,这一研究取向的转变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逐渐开始,其中较著名的有晏阳初推行的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黄炎培领导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所进行的职业教育实践,陈鹤琴在儿童教育领域倡导的“活教育”教育思想以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这个阶段是课堂志研究的萌发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教育改革运动大量兴起,促使了课堂志研究方法的形成与使用。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在研究中引入西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也带领自己的团队以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路径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与此同时,王鉴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开展实践教学论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将教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学科教学论的研究之中,形成以课堂志为标志的课堂研究专门方法体系。至此,我国的课堂志研究也逐步成熟,开启了课程教学论扎根学科课堂研究的“大门”。
2004年王鉴教授在《教育研究》第一期发表《课堂志:回归课堂教学生活的研究》一文,提出在一般的课堂研究中不必使用人种志或民族志,而应使用课堂志,即研究者深入课堂田野,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记录并揭示真实的课堂生活,或发现问题,或寻求解释,最终完成对课堂现象的研究。随后王鉴教授以合作学习方法为例,做了一个经典的课堂志研究案例,通过在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中观察、访谈、深描、解释同桌之间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合作学习的现象,分析了合作学习的形式、方法、实质等问题,最终形成合作学习的课堂志研究案例,这一案例既可以作为研究的案例来教学使用,也可以作为教师实践改进的案例来示范听评课活动。2007年,王鉴教授出版了专著《课堂研究概论》,提出了课堂研究的性质、特点、方法、案例等,试图通过价值引导、方法规范、案例分析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论体系,但囿于研究材料和案例尚不充分,只能以概论的方式抛砖引玉。此后,王鉴教授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仍然持之以恒。2018年,经过近15年的方法研究,王鉴教授在《教育研究》发表了《课堂志: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论与方法》一文,系统地总结了课堂志方法的内涵 、步骤、要领、体系及应用。2018年,王鉴教授的专著《课堂研究方法》出版发行,标志着课堂志作为课堂研究方法体系的成熟。在该著作中,王鉴教授从课堂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课堂研究的理论反思、作为教学研究方法的课堂志、现代教学论与课堂研究等方面论述了课堂志的方法论、理论基础、方法要领、案例研究等问题。清华大学石中英教授看了此书后认为,这是国内最为系统的研究课堂的理论与方法,开创了现代教学论研究方法的先河。虽然书名只限于课堂研究方法,其实研究内容涉及课堂研究的理论也十分丰富,对此,王鉴教授最初的书名为《课堂研究的规则与方法》,打算效法迪尔凯姆的《社会研究的规则与方法》,但因考虑到对研究规则尚不丰富,只好取书名为《课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的思考让王鉴教授明白,这里的课堂理论只是为方法做基础的,在出版前才将书名正式确定为《课堂研究方法》。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王鉴教授对课堂志方法体系的认真思考与反复推敲。
作为课堂研究的具体路径,课堂志的研究既是一种方法论,有其理论的支撑;又是一种研究方法的组合。“课堂志”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观察—访谈—深描—解释。这不是机械地排列,而是对一系列方法的组合使用。课堂志研究和其他研究方法一样,有着其规范的研究范式,或者说基本程序。大体上,其基本程序为确定课堂志研究的对象—在课堂中参与观察-撰写课堂志。
1.确定课堂志研究的对象。课堂志研究对象的确定采取的是“目的性”抽样的原则,尽可能地抽取能够为课堂志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或事。这其中就包括课堂志研究的对象、时间、地点、事件等。陈向明在《质的研究方法》中提到:“在质的研究中,抽样不仅包括被研究者,即人,而且包括时间、地点、事件和研究者收集的原始资料。”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研究者要与其建立一定的联系,一方面深入了解校园文化和学校课堂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与研究对象建立和谐的关系,使得收集到的资料更加真实。
2.在课堂中参与观察。观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对于课堂中的观察,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课堂志研究强调研究者的参与观察。教师研究自己的课堂和已经融入课堂的理论研究者所做的观察,是“参与者的观察”和“观察者的参与”,这两者可以互为补充。观察时可以对教师进行观察,可以对学生进行观察,还可以从课程角度观察课堂。
3.撰写课堂志。课堂志的撰写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关键因素。采用叙述结构将课程与教学作横断面的切割,然后用功能关系的理论把它们联系起来。在撰写时必须表明作者在文本中的角色,收集资料的过程表达更加真实、科学。课堂志的观察对象是抽样的,也是特殊的,但是在个性的背后有其共性,做课堂志研究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个性背后的共性所在。要注意的是,课堂志研究者在叙述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堂观察事件的讲述者,一方面是教学理论的研究者。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课堂志和人类学中的“人种志”是一样的,是一种观察记录参与体验的研究方法。人类学中这种研究的方法叫“人种志”,用于课堂观察与研究就叫“课堂志”。为什么不叫“课堂人种志”?原因在于,当一般的课堂研究中不涉及人类学中关于种族的问题时,便可直接用课堂志的概念。马林斯洛夫斯基在人类学研究中开辟了一种“田野研究”的路径。王鉴教授通过课堂志研究将教学论研究的取向指向课堂生活,转变了一直以来教学论研究脱离教学实践的现象。王鉴教授说:“课堂研究不是研究课堂,而是在课堂中做研究。”找到了课堂教学论研究的“田野”,就找到了课堂研究的源泉,就找到了在课堂中做研究建构教学理论的路径。也可以说,课堂志研究正是发现这“绵延之美”的“活水源头”。
课堂志研究方法是四种具体方法的组合,从观察、访谈、深描到解释,是一套方法体系。可以说课堂志研究方法是一套组合拳,这是课堂志的精髓。观察是在真实、自然的课堂情境中对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发展、变化、结果进行有目的地观看、体察、记录,进而发现其规律或对其进行合理解释的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课堂志研究的第一步,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计划,在课堂中进行观察和记录。课堂观察也是课堂志研究中最关键的一步,听课,更重要的是观察学生在做什么。课堂志研究中的访谈是课后访谈,是定性访谈。课堂志研究者将课堂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不能理解的问题与学生和老师进行交谈,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追问。做好访谈笔记,提前设计访谈提纲对于课堂研究中的访谈也至关重要。深描是研究者对课堂进行深入的、深刻的、详细的解释说明,用细致的描写对课堂上的现象进行剖析和解释。文学作品中极致的细节描写,用在课堂研究中描述和解释课堂现象就是深描常用的写作手法。教育研究中的深描是指课堂研究者在富有情境性、生成性、动态性的课堂“田野”中,基于深度观察和访谈,对课堂情境、过程、关系、情感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将课堂情境中观察和体验的结果直接而真实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用理论解释现象,为现象赋予一定的意义。对于课堂志研究,解释方法中所用的理论是多元的,丰富的,不是单一的,特定的。课堂志研究通过观察、访谈、深描、解释的方法组合,完成了从课堂“田野”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呈现课堂研究现象,通过理论解释现象的过程,研究的成果是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的,本质上是一种案例研究。案例研究不是教育学的专属,它在心理学和医学上早有应有,就是临床诊断。课堂志研究就是对课堂教学事件的研究,案例记录和描述的是教师和学生典型的行为、思想、感情等,并以故事或事件的方式加以呈现,但案例同时还反映出研究者的方法及其描述的重点与落脚点。
《课堂研究方法》是当前国内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的专著,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既有理论与方法的结合,又有方法与案例的循证,形成了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该著的出版发行,对于深化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通过课例研究改进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也有明显的参考价值。